「一帶一路」的經濟學解讀
2024-12-24 13:58:09
近日,圍繞兩會上葛劍雄教授關於「一帶一路」的歷史被誤讀的提案,掀起了又一輪對「一帶一路」戰略的爭論。這並非一個新的話題,自該戰略提出以來,國內外各個領域專家、學者均對「一帶一路」戰略進行了不同角度和立場的解讀,既有從歷史角度為「一帶一路」正本清源的,也有從地緣政治角度將其解讀為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的。當然,還有是強調區域經濟效果以及戰略實施所面臨風險和困難的。其中不乏精闢的觀點和有益的建議,但也存在諸多誤讀,甚至有意曲解。誤讀和曲解集中在:將今天的「一帶一路」簡單地等同於歷史絲綢之路;從地緣政治角度強調中國擴張論;對所面臨的風險和困難過度誇大的悲觀論以及過小評價的盲目樂觀論等等。
總體而言,這些解讀大多偏離或者是有意模糊了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宗旨和目的。事實上,借名絲綢之路的戰略,並非由中國首次或者獨家提出,早在上世紀90年代日本在其亞洲外交戰略中就提出了絲綢之路外交,其後的2004年、2013年又多次提出。美國也在2011年推出新絲綢之路計劃,旨在擴張其在中亞的勢力。俄羅斯、伊朗、哈薩克斯坦等國家也相繼提出了圍繞絲綢之路概念的戰略計劃。然而,這些計劃有的帶有馬歇爾計劃的性質以擴張為目的,而大多數則傾向於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沒有定位於建立求同存異共謀發展的機制而相繼停滯或面臨重重困難。
與上述一系列絲綢之路戰略的出發點具有顯著不同的是,2008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與中國和中亞四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聯合發起「絲綢之路復興計劃」,其目的是加強中國和中亞國家之間的經濟和文化合作關係,通過區域合作幫助實現降低貧困,促進增長與平等目標。這可以說是拉開了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序幕。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是基於國際經濟學理論形成的區域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而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該戰略借用了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通過中國與有關國家之間積極推進雙邊和多邊經貿合作機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達到區域和平發展的目的。因此更應該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解讀「一帶一路」戰略。
「一帶一路」戰略的經濟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經濟全球化的展開形成了產業鏈價值鏈的全球分工模式。以跨國企業為主導的全球資源整合,逐步形成了資金潤澤的發達國家進而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而勞動力豐富的發展中國家則成為實體經濟的製造工廠。特別是在亞洲,以我國加入WTO的2001年為契機,中國和東南亞諸國生產環節的分工日趨細分化,區域內零部件貿易日趨增加,而最終產品主要出口至歐美市場。包括中亞的「一帶一路」諸國,因基礎設施薄弱,資源約束以及政情不同等原因,除能源輸出外,並沒有充分融入亞洲的價值鏈生產網絡,只是在輕工業消費品上有一定的需求。在該時期亞洲形成的多層次生產網絡是亞洲競爭力的源泉所在,而基於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國際分工是推動亞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動力。然而2008年金融危機的衝擊使亞洲經濟這種外需依存體質的脆弱性暴露無疑。一旦來自於區域外的需求萎縮,亞洲各個國家的經濟都會受到衝擊。同時,在上述價值鏈分工模式下,美國和日本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中低端生產環節轉移到中國等亞洲發展中國家,導致本國就業機會不足。因此金融危機後,以美國為主導開始推行TPP等新的貿易投資規則,目的在於吸引製造業回歸本國經濟,調整已經形成的國際分工格局。
因此,在外需不足的情況下,中國和亞洲經濟的振興就需要克服兩大難題:一是為以我國和東南亞為中心的生產網絡的過剩產能尋找和培育新的需求市場;二是如何提升中國和亞洲各國經濟的競爭力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一帶一路」戰略正是基於此背景而提出,目的在於通過相互緊密的合作,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形成新的生產網絡和消費市場,通過經貿合作的制度建設,降低制度和交易成本,提升亞洲各國產業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因此,「一帶一路」戰略無論對於中國,亞洲經濟還是世界經濟的復興都是十分重要的舉措。
不可否認,「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和推進將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比如一帶一路各國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會制度以及經濟發展階段等存在很大的不同,有的國家政局不穩定,氣候環境脆弱以及資源瓶頸(水資源嚴重不足)等問題需要克服。因此,在推動「一帶一路」戰略時,切實貫徹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想通的「五通」原則,通過「一帶一路」周邊各國之間的人文交流,價值觀相互理解和融合,求同存異形成社會基礎,並在戰略和對策方面強化政府、智庫、經濟團體的交流和溝通,協商制定區域合作的計劃和措施,使「一帶一路」各國經濟聯繫不斷深入,爭取區域經濟更大的發展空間。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在規則制定的宏觀層面要立足於價值鏈分工模式中產業互補功能,各個國家可以針對不同發展階段,根據自身的要素稟賦狀態,形成多層次的經貿合作機制。這樣不僅可以追求更多的國際貿易和投資的贏利點,還可以聚點為面,逐步形成「一帶一路」經濟共同體。而在針對企業的微觀層面,應以不斷改善區域營商環境,降低經濟活動的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為核心。比如通過提供公共信息平臺等措施,讓各國政府、企業、個人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社會文化、宗教習俗、時局政情等有充分認識,以達到規避投資風險、合理配置資源、保障商貿利益,促進區域商貿繁榮。(袁堂軍)
(作者系復旦大學全球投資與貿易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