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紀念長徵勝利80周年的小學作文
2024-12-30 23:05:09
紀念長徵勝利80周年,我們即將尋訪先輩紅色的足跡,走上新的長徵。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作文:
【寫紀念長徵勝利80周年的小學作文(一)】
長徵是中國革命史上驚天動地的壯舉,是撼動萬裡河山的雄偉事跡。走一段長徵路,深深體會其中深遠意義,鴻揚我們中華精神!
詩,每一字每一排鐫刻著革命意志的剛毅。
綿延不絕的五嶺,密密麻麻地擠挨著,直伸到天際,可是在紅軍眼裡卻只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直插雲霄,震動天地的巍峨到了紅軍跟前也不過是一小團泥丸在滾動,金沙江水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懸崖峭壁,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凌空高懸的一根根鐵索晃動著,寒意陣陣,萬水千山只換一句「只等閒」!
畫,每一筆每一划蘊涵著指揮家的深謀遠慮。
路途難行,敵軍重兵圍困,正當紅軍臨近危急時刻,高深原略的指揮家設計了一場精妙絕倫的反勝計。當敵軍重兵臨近,紅軍乘黔北空虛之時,突然聲東擊西,放棄北渡長江轉而東進,一個金蟬脫殼之計,一下子將敵軍甩在後方,氣的老蔣失重兵逼向溫水,誰知老毛又一個「螳螂在前,黃雀在後」,令紅軍一路從側翼突擊,一鼓作氣就將其打的落花流水,措手不及,抱頭鼠竄。隨後紅軍又乘勝追擊直搗昆明,一個漂亮的調虎離山之計,四渡赤水襲金沙,那叫個一舉定江山,斷了老蔣後路!最後這場精彩絕倫的四渡赤水之戰漂亮的取勝了!從此革命史上又多了風韻十足的一筆!
歌,每一聲每一句激揚著革命戰士的赤血丹心。
「雪皚皚,野茫茫,高原寒,炊斷糧」荒蕪人煙的草地上,紅軍忍者饑寒之迫,艱難地匍匐前進,秋風瑟瑟,荒野上的野草孤零零地晃動著,仿佛在訴說著什麼。隊伍在不斷前進,戰士的人數也在不斷減小,他們英勇的身軀安靜地躺在荒瘠的草地上,西風吹過,構成一幅異常悽美的畫面,「你吃吧,我不餓」「你吃吧你是我們最年幼的兄弟,我死了沒有關係,但你是我們的希望,你一定能走出草地」。一聲聲一句句重複又重複地迴蕩在草地上,迴蕩在戰士們的心坎,溫暖著每個人疲憊的身體。可是聲響變的越來越小,越來越低,最後荒涼的草地還是恢復了以前的平靜,戰士沉睡的身軀永遠挺直地躺在廣袤的草原上,戰士的身邊還靜放著一點麵包。聽!一曲悲壯奉獻之歌正在草地裡!
長徵如詩篇,一字一句抒寫著壯志凌雲!
長徵如鴻圖,一筆一划謀寫著壯志策略!
長徵如歌曲,一聲一唱譜寫著壯志情懷!
詩,圖,歌只化為一隻響亮世界的詩眼「中華人民從此站起來啦!
【寫紀念長徵勝利80周年的小學作文(二)】
暑假裡,我閱讀了《長徵路上的紅小鬼》,回想起裡面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我心中充滿著對中國共產黨的感激,充滿著對長徵中的「紅小鬼」們的敬佩。的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我們今天所擁有的這美好的一切。
長徵途中,當然少不了這些勇敢地「紅小鬼」,他們的故事傳遍了千家萬戶。其中,讓我刻骨銘心的是一則巾幗少年「鬧」長徵的故事。主角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創始人之一戴克敏的妹妹戴覺敏,她是湖北紅安縣人,父親戴雪舫是個名揚四鄉的共產黨員,擔任過列寧高等中學的校長,一次為掩護學生轉移而壯烈犧牲。1932年春,戴覺敏參加了紅軍,當了一名「紅小鬼」,被分配到箭場河紅軍總醫院當看護。1934年11月,紅25軍要長徵了,決定讓戴覺敏等人留下,她堅決不幹,又哭又鬧,非要跟部隊長徵,領導只好同意。長徵途中,由於她身體弱小,動作不快,軍領導又多次勸她回家或留在當地,她都堅決地說:「紅軍走到哪裡,我就跟到哪裡,活著是紅軍的人,死了是紅軍的鬼」。是的,她父親被國民黨飛機炸死,哥哥被張國燾在「肅反」中錯殺,她已是個無家可歸的孤兒。讀到這裡,我對戴覺敏鬧著要長徵的舉動除了佩服還是佩服。這裡的「鬧」字,還帶點「堅決」的含意,使我深刻感受到她強烈的革命奮鬥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長徵途中經歷的困難太多太多,每天幾乎只能睡三四個小時,可戴覺敏卻堅持了下來,相信我們正常人都做不到,何況她還只是個孩子。想想我們的童年生活是多麼快樂,可是這些「紅小鬼」卻吃不飽、穿不暖、睡不足,還要時刻準備戰鬥、準備犧牲,他們跟著共產黨「鬧」革命,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的付出和犧牲,不就是為了全中國人民都過上和平幸福的生活嗎?
因此,我們要更懂得珍惜現在的生活,懂得今天的生活都是昨天共產主義戰士用血汗換來的。我們要努力學習知識,提高素質,時刻準備著報效祖國,讓祖國的明天更加美好,更加發達。
【寫紀念長徵勝利80周年的小學作文(三)】
對於長徵,我的了解是不多的。除了以前課本上的介紹,其他的幾乎都不知道了。不去年12月份我在華中科技大學聽到一次講座,使我對長徵和抗戰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講座的老師是南京大學歷史學教授高華老師。他連續講了兩場講座,一場是關於抗戰歷史的幾點問題,另一場就是關於長徵研究的若干問題。而我現在所說的一個人與一本書就是他談到的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自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之後,這支軍隊就突然神秘的消失了,當時的南京政府,蘇聯中央,共產國際以及一些西方國家都不知道這支軍隊去哪裡了,去幹什麼了。紅軍的內部也沒有留下任何照片,材料的相關資料。可以說現在我們說的偉大的長徵在當時是一件神秘的事情。而「紅軍長徵」的歷史是怎麼傳下來的?以及「長徵」這個詞是怎麼出現的呢?
紅軍到達陝北後,1935年12月,毛澤東在報告中首先用「長徵」一詞,他說:「講到紅軍,請問有什麼意義呢?我們說成長是歷史記錄的第一次,長徵是宣傳隊,是宣言書,是播種機,是以我們的勝利和敵人的失敗而結束」。從此,「長徵」一詞進入史冊。
1936年下半年,毛澤東就開始號召寫紅軍長徵的回憶,直接起因很現實,就是爭取外國人對紅軍的物質援助。1936年7月初,燕京大學美國講師、記者斯諾在上海中共地下組織和宋慶齡的聯絡和安排下前來陝北採訪,這是一個向外宣傳紅軍和爭取外部援助的極好機會,這樣,徵集長徵史料的工作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8月5日,毛澤東和軍委總政治部主任楊尚昆聯署,向參加長徵的同志發起徵稿:「現因進行國際宣傳,及在國內和國外進行大規模的募捐運動,需要出版《長徵記》,所以特發起集體創作。各人就自己所經歷的戰鬥、行軍、地方及部隊工作,擇其精彩有趣的寫上若干片段。」「文字只求情通達意,不求鑽研深奧。寫上一段即是為紅軍作了募捐宣傳,為紅軍擴大了國際影響。」
經三個月的努力,到十月底共收到稿件200餘篇,約50萬字。至1937年2月22日完成,由朱德題寫書名,共收有回憶文章100篇,歌曲10首以及附錄等,是為《紅軍長徵記》(又名《兩萬五千裡》)。這本書的主編叫徐夢秋。編輯是丁玲和成仿吾(後人民大學校長)。
《紅軍長徵記》在寫作過程中,一是寫作時間非常短,離長徵結束非常近(中央紅軍),二是寫作時並沒有提出什麼指導原則,指導思想。所以可以說這本書是記錄紅軍長徵的最好,最真實的一本書。另外還有幾本關於長徵的書,一本是陳雲由1935年12月去蘇聯開會的路上寫的。陳云為了表現得更真實一些,他化名廉臣以一名被紅軍俘掠西方傳教士的身份寫的名叫《隨軍西行見習錄》。當時就發表在法國巴黎的《救國時報》上,後從上海法租界傳入國內。這是當時國內主流們最早了解到的長徵。還有兩個外國人寫的書,一本是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一本是哈裡森·索爾茲伯裡的《長徵——前所未聞的事》(此書在我校北區圖書館可以找到)。兩本書都比《紅軍長徵記》要晚,但在外國影響比較大。還有一本書是走完長徵後叛變的叛徒蔡孝乾所寫的,叫《江西蘇區、紅軍西竄回憶》,裡面內容較為真實。
在這幾個版本中,依然是《紅軍長徵記》是最早而且最真實的。這本書一開始是黨內發行,建國後只有1954年付印過依次,依然是黨內發行流通。雖然我們熟知的大多數故事都是從這裡傳播出來的,不過真正看過這本書的人還比較少。直到2005年5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李海文主編出版《中國工農紅軍長徵親歷記》。這本書對《紅軍長徵記》幾乎不作刪減,相當於再版《紅軍長徵記》,這本書我校的北區圖書館中可以找到。當時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幾乎是如痴如渴的把他讀完,讀完之後的感覺就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中央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並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困難,也不是天天打仗。一般都是部分軍隊在打仗,大部分都是正常行軍,試想在當時國民黨圍追渡截的情況下,紅軍能夠從容跳過重重包圍圈。的確是一件多麼不簡單的事情。「湘江之役」是紅軍最慘烈的一次戰爭,寫的比較沉重。而我們小學時學過的《老山界》就是在湘江之役發生不久寫的,我們並沒有看出裡面有多麼哀傷。
這本書的主編叫徐夢秋,1923年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後被派往蘇聯學習,1930年回國進入江西蘇區,曾擔任紅一方面軍政治部主任和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長。徐夢秋在長徵過雪山時凍壞了雙腿,到延安後被鋸掉,之後徐在黨內任文職工作。編完《紅軍長徵記》之後,他被送去蘇聯治病,在蘇聯的路上,到新疆的時候,徐夢秋聽聞蘇聯正在進行大肅反,不少中國同志也被害,曾一度打消去蘇聯醫腿的念頭,留在了新疆,和陳潭秋、毛澤民等一同工作。1941年4月,徐夢秋去蘇聯安裝假肢。後蘇聯方面因其傷重,又將其送往德國準備安裝假肢,行至邊境時蘇德戰爭爆發,1941年冬天,徐夢秋全家輾轉經哈薩克回國後滯留在烏魯木奇。1942年,軍閥盛世才反共,徐夢秋被捕,毛澤東指示要重點營救徐夢秋,但此時徐夢秋已經投降了盛世才。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徵親歷記》後記上,李海文用了一個虛筆。說「留下一個肢體不靈的同志工作,但年代久遠已不可考」。
我想這一段歷史是大部分人所不知道的。我也是聽了那次講座和讀了那本書之後才了解的。有時候我在想徐夢秋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為什麼在長徵最艱難的時候都能堅持下來可是到後來又叛變了革命了呢?像這樣的人還有蔡孝乾、張國燾、林彪等。我想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後來革命的意志被動搖了,他們認為走過了長徵之後就不在需要艱苦的長徵了。
時下有許多紀念「長徵」的活動,其中大部分都是說二萬五千裡長徵很難走。實際上我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徵親歷記》並沒有看過多少掉隊的、艱難的描述。我想「長徵」精神應該是時間上的堅持,而不是距離上的到達目的地。陝北可以走到,「共產主義」不容易走到。當一個人以「陝北」為目的地的時候他註定很難超越了。由此想到黑格爾說過一句話: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
人的一生都是在「長徵」中,對於共產黨人,這個「長徵」是多少代人都不一定走的完的。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沒有作好長期的準備,這個「長徵」是註定失敗的。而在我們黨員中樹立長期革命的意志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我們當下要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