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獻與愛心作文素材【精選】
2025-02-06 04:52:09
愛心是陽光,照亮前行的道路,給與們溫暖。我們在愛心的芬芳中享受,怡然自得。小編整理了關於愛心的作文素材,快來看看吧。
奉獻與愛心作文素材一
不讓座的中學生家住重慶
楊家坪直港大道附近某小區的張民(化名)今年76歲。2007年7
月的一天,張大爺和老伴帶小孫子到市兒童醫院看病,他上了公交車後,到最後一排坐下,把包放在旁邊空座位上。
這時上來一位十六七歲、身著運動裝扎馬尾辮的少女。她走向張大爺身邊欲坐空位。張說:「這裡有人。」此時,張大爺的老伴抱一小孩蹣跚上車。「馬尾辮」強行要坐。「這裡有老人和小孩!」張大爺加重語氣說。
令所有乘客意想不到的一幕發生了:「啪」的一聲,「馬尾辮」一耳光扇在老人臉上。「你這娃兒怎麼動手打人!」老人揮著拐杖氣得說不出話來。見此情景,乘客們紛紛勸阻,「馬尾辮」毫不理會,對老人開始破口大罵並動起了拳腳。
此時,一位中年男乘客起身離座:「小姑娘,給老人讓座是應該的喲!別吵了,我的座位讓給你吧。」「馬尾辮」一屁股坐下,口中仍惡語不絕。
評點:尊老愛幼曾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這一美德在今天已經面臨嚴峻考驗,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讓人沉思。於是,小孩成了皇帝,父母成了牛馬,老人成了負擔,當傳統美德遭遇危機時,我們應該怎樣積極面對?生活裡的每一個細節,其實都反映出一個人的基本素質,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也是對未來、對別人負責。
適用話題:傳統美德傳遞個人與社會現代與傳統生活自私
奉獻與愛心作文素材二
道德先鋒
2005年,羅瑋從媒體上得知蒲江縣婦女廖紅霞患肝硬化晚期,無錢醫治,便趕到醫院,表示願意捐獻自己的部分肝臟來挽救病人。
她不顧家人的強烈反對和手術是否會成功、術後是否會留下後遺症、日後身體健康是否會受到影響,毅然為廖紅霞無償捐獻了55%的肝臟。羅瑋在手術前寫下遺書:「明天手術,如果手術失敗了,我想捐掉我所有有用的器官„„」手術成功了,與羅瑋素昧平生的廖紅霞獲得了第二次生命,羅瑋成為我國器官移植史上無償為陌生人捐肝的第一人。
羅瑋的義舉引起廣泛關注。她在身體基本康復後,又與有關方面發起募捐,用連同住院期間社會各界捐贈餘額3萬多元現金,在廣元市郊區建起了第一家老幼託管中心,照料外出務工人員的老人、小孩的生活起居,輔導「留守學生」學習。2007年以來,她將自家房屋補償款8萬餘元作為投入,先後在廣元市蒼溪縣龍山鎮大牟村、雙河鄉分別建起了「羅瑋留守學生之家」。
評點:有些愛與血緣無關,這些與血緣無關的愛更能映射出一個個偉大的靈魂。羅瑋,一個弱女子,卻書寫下了永遠的大愛,她用不求回報的愛譜寫關愛別人。當前,需要關愛的人還很多很多,雖然不是所有需要關愛的人都能夠得到關愛,但用心去關愛他們,就已經足夠了。每一個需要關愛的群體,都需要有人站出來去關愛他們,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羅瑋用自己的真誠與付出得到了別人的尊重!
適用話題:關愛捐獻熟悉與陌生
奉獻與愛心作文素材三
在河北省灤南縣窪裡村,有一個普通的農家小院,與眾不同的是,小院裡生活著一個特殊的「大家庭」:39個患有腦癱、智障或肢體殘疾的孩子組成的大家庭。孩子們在這裡免費讀書、免費吃住,快樂地生活著。孩子們的「家長」是當地一個名叫高淑珍的普通農村婦女。
高淑珍的兒子王立國4歲那年患上類風溼,經過治療,但仍不幸落下了殘疾,走路一瘸一拐的。1998年,孩子到了入學年齡,很想讀書,因身體等原因他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樣進校讀書。為此,高淑珍安慰兒子說:「咱家離學校遠,趕明兒媽媽在炕頭給你辦個學校。」不久,高淑珍發現,附近村莊也有一些因肢殘而不能入學的兒童,他們和自己兒子一樣渴望讀書。當初哄孩子的那一句話,迅速成為她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念頭——辦一所學校,讓不幸的孩子也能讀書。就這樣,為了兒子,也為了和自己兒子一樣渴望讀書的殘疾孩子,高淑珍一咬牙在家裡申請創辦了「窪裡民辦特教學校」,義務教授知識。為了30多個孩子每天的開銷,高淑珍將自家種植20畝水稻所得以及自己和丈夫打工掙來的錢全額補上,讓這些殘疾兒童得以快樂地生活和學習。
14年來,有100多個殘疾孩子在這所學校學習和生活過。在高淑珍的感召下,先後有9個人來到學校當起了愛心志願者。每每說起這些志願者,高淑珍都不由自主地稱他們為「最偉大的人」。然而,如果沒有她,這些「最偉大的人」或許一輩子也到不了這裡。
一句「上學免費」的善良承諾,讓這個普通的農家小院每天都能傳出孩子們朗朗的笑聲。高淑珍用自己質樸的愛構築著美麗的精神世界,用「母愛」真情呵護著這群孩子,為殘童們灑下了一片陽光。
奉獻與愛心作文素材四
季羨林: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
季羨林,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1911年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併入臨清市)。1946年,他由德國留學回國,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建東方語文系。季先生長年任教北大,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研究翻譯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的多部經典,現在即使在病房每天還堅持讀書寫作。
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他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間偷偷地翻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雜憶》一書,凝結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書,不僅是老先生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心路歷程的反映。
推薦語: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曾經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髮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學問鑄成大地的風景,他把心匯入傳統,把心留在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