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蟲的細分得到更多生物學證據的支持
2025-02-13 23:10:24
泡泡網資訊頻道3月12日 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人們對環節動物——俗稱蠕蟲的研究經歷了一個輪迴。早在19世紀中葉,法國博物學家Jean Louis Armand de Quatrefages de Breau(讓·路易·阿爾芒·德·卡特法熱·德·布候)就把蠕蟲分成了兩類,一類是喜歡在灘涂淺水的泥沙中遊泳爬行的遊走類,例如沙蠶;另一種則是相對安靜、習慣在管狀土壤中居住的非遊走類,例如蚯蚓。
沙蠶(左)和蚯蚓(右)代表兩類不同的環節動物
但早期的基因研究對這種分類提出了質疑:研究表明遊走類的各種動物之間並不存在非常密切的遺傳學關聯,事實上它們物理上的相似性更多地源自生活習性和棲息環境的類似。
到了今天,隨著更多基因層面的深入研究,《自然》網站3月初發表了一份報告,證明一百多年前的法國博物學家de Breau的確有先見之明。在對34種環節動物的231組基因進行分析之後,研究人員證實遊走類和非遊走類的確呈現出兩種不同的進化形態,並且這兩種形態早在環節動物進化的初期便已出現。儘管由於環節動物柔軟的身體很難成為化石保存下來,因此我們無法得知這種差異出現的準確時間,但最終呈現的結果我們可以一目了然:遊走類保留了它們的疣足以便移動和覓食——它們現在被更加科學而直觀地命名為「多毛綱」,而非遊走類放棄了疣足,選擇在地洞中蠕動以攝取土壤沉積物和浮遊生物,它們被稱為「寡毛綱」。■(圖文來源:Sciencema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