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名人良心故事作文素材
2025-02-04 17:44:09
名人的良心故事會給我們更多的影響力,他們的正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高文華賣子為黨
1935年2月,高文華接替朱理治擔任河北省委書記,6月,又接任北方局書記的職務。這年冬天,北方局與中央失去了聯繫,黨組織的活動經費斷絕,同志們的吃飯都成了問題。為了同志們的生存和黨的工作,高文華和他的妻子賈璉(當時負責河北省委的財務工作),毅然忍痛把自己唯一的兒子--只有六個月的東光賣給了別人,得了五十塊大洋,用這點錢維持了黨的機關幾個月的開銷,直到又和中央取得聯繫。
高文華的兒子從此就下落不明了,他們夫婦從未向人講起過這件事。他們認為,他們迫不得已這樣做--賣掉兒子支援革命,這是一個共產黨員應該做的事情,不值得向別人說起。直到"文化大革命"時,高文華被關押迫害,賈璉找陳雲同志匯報,才淡了這個情況。
介子推和寒食節
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中的一位,他四十三歲那年遭陷害被迫逃出晉國,在國外流亡了十九年,後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結束流亡生活,回到國內掌握了政權。重耳即位後,對跟隨他流亡的文武大臣分別封官賜賞,功勞大的封採邑,功勞小的也尊爵位,可偏偏忘掉了一個人,這人就是介子推。介子推在重耳流亡期間一直跟隨著重耳。當年重耳流亡路經衛國時,餓得實在受不住了,又找不到吃的,介子推便忍痛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重耳煮湯吃。功勞這樣大的人,重耳怎麼會給忘記了呢?
原來,介子推在和重耳一塊回到晉國都城絳都後,只朝見過一次重耳,以後便託病在家,編織草鞋,伺候老母。重耳封賞功臣時,別人都整天纏著重耳爭賞賜,介子推卻躲得遠遠的。他母親知道這個消息後,曾勸他去見做了國君的重耳,介子推厭惡爭功奪祿,他對母親說:"晉文公得晉,是上天的意思。現在有的人爭權奪利,真不知羞恥。我不敢貪天之功為已有,既不想官,又不想利,去見他幹什麼呢?我甘願終身編織草鞋,奉養老母。"母親見兒子態度這樣堅決,品德這樣高尚,便不再說什麼了。母子二人商量了一下,介子推便背著老母親上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境內),發誓終身隱居此地,再不出山。
後來,重耳經人提醒,想起了介子推,就派人四處尋找。得悉介子推在綿山隱居後,又親自帶人上綿山尋找。許多人找了好幾天也沒發現一點兒蹤影。於是,有人建議用放火燒山的辦法把介子推引出來,重耳採納了這個建議,下令放火燒山。但介子推和他母親始終沒有出來。火滅後才發現他們母子二人死在一棵大樹下,重耳十分傷感,下令在綿山為介子推建立祠廟,並傳旨:把綿山之田收來的錢糧,統統作為介子推的供祭之用。
燒山那天,正是農曆清明節前一天。後來,老百姓為了思念介子推,每年清明節前一天都禁菸止火,只吃冷食。久而久之,相沿成俗,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饑民.不食嗟來之食
《禮記?檀弓下》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齊國鬧饑荒,糧食顆粒不收,許多百姓離鄉背井逃往他鄉。當時有個叫黔敖的富人在饑民來往密集的地方施捨食物。
一天,有一個饑民從旁走過,由於幾天沒吃東西,不由朝施捨食物的黔敖看了一眼。黔敖說:"餵!過來,給你飯吃!"那饑民聽了,很是生氣,說:"我是人,不是動物。我正是因為不吃'嗟來'之食,才到這個地步。"這個寧死不吃"嗟來之食"的故事流傳了千百年,可見人們是非常讚賞人窮志不短的。
張自忠-有良心的將軍
1940年5月,擔任第三十三集團軍上將總司令的張自忠,親自率領一支縱隊在湖北宜城與敵軍血戰九晝夜。在日寇的重兵包圍中,他身先士卒,帶領部隊奮勇衝殺,連中七彈,壯烈犧牲。臨終時,他向隨從說:"對國家,對民族,良心都平安,大家要殺敵報仇!"
周恩來同志曾把張自忠譽為"全國軍人的楷模",說"其忠義之志,壯烈之氣,直可以為,我抗戰軍人之魂"。曾到湖北前線訪問過的美國作家史沫特萊,在《中國戰歌》一書中將張自忠稱為"有良心的將軍",並寫道:"人們都說他視死如歸。以求良心得到安慰。"張自忠將軍是國民黨抗日英烈中的一位。他以身殉國的壯舉,正是他內心深處不可動搖的民族良心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