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的高中作文
2025-01-27 05:20:09
導語:我希望自己有一雙千裡眼,那雙遠望家鄉美景的眼睛。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思鄉的作文,歡迎查閱,謝謝!
作文一:旅愁思鄉,神繞夢牽
人生有親情、愛情、友情、第四感情,還有一種感情便是鄉情,這種神繞夢牽的情感總是讓人心裡多了一份淡淡的哀愁和惆悵,多了一份守望和嚮往。沒有人逗留他鄉時會忘記自己的故鄉,會總是因為某件事、某種物品、聽到一首久違的歌聲或音樂,或在街上偶爾聽到親切的鄉音,都會讓自己心緒難平,甚至淚光盈盈。
離開了故鄉的人有的是榮升高就的人,多數人則是為了生活才選擇了遠去異鄉為異客,我屬於後者,理解這些人的切身的感受。走在自己戶籍不在的城市裡,我們很難、或者沒有資格昂起頭,只能在人行道上遛邊走,隨著外鄉人流入城市裡從事各種生意,我們在購房、買車等、在一些社會福利面前受到了種種限制而只能後退三步,我最有感觸的是,在甲流蔓延時,防疫針供應有本市戶口的居民使用,我們外地人在生命平等的嚴肅話題面前不得不黯然神傷,好在甲流病毒被控制住了,我們算是在天意的幫助下躲過了一劫。其實,外地人在他鄉遭遇的歧視何止是這些,我們除了忍耐、淡定之外也沒有其他別的辦法了。也應了老人們常說的「物離鄉貴、人離鄉賤」這句老話。本身離鄉是為了生活,能夠掙點錢,有一天回到故鄉有飯吃、過上富裕一點的生活就是我們唯一的心願。
思鄉的情結裡也有著我們對生命中逝去的時間的眷戀,我們的童年、少年一般都是在自己的故鄉裡度過的,在回憶中我們也能重溫父親的慈祥、深沉的愛,母親那包容、溫暖的愛,總是可以激勵我們在異鄉敢於吃苦受累、堅強奮進,那怕有一天在異鄉我們受傷了、落魄了,我們在自己的父母親面前也要強歡笑顏,聲稱自己在這裡過的很好,這裡的本地人熱情好客,錢也好賺,吃住便宜,氣候風景俱佳等,善意的謊言背後我們也只能強咽淚水,我們長大了,不能讓自己已經年邁的父母親為自己牽腸掛肚,這也是我們回報父母恩的一種簡單無奈的方式吧。讓遠在故鄉的父母親能安心,甚至認為我們有了作為而感到驕傲。
當每年的各大節日到來時,我們倍加思念家鄉和家中的親人,除了寄點錢、打電話問候之外,我們更多是在心中湧滿了祝福,孤懸在這個陌生的都市裡,看到節日璀璨的燈火,市場裡熙熙攘攘購置生活用品的人流,看到本地人親情融融地在一起吃團圓飯,讓我們夢醒淚落、情以何堪,也讓我們深深地覺得命運難違的無奈,需要心中有一種充實的心態來面對背井離鄉的生活,因為我們還有夢,還有對生活的美好的熱望,還有一個積極進取的心。每當春節臨近時,我們可以放下手中的一切而返回故鄉,儘管我們在時間上、經濟方面都有付出很大的代價,但我們值得其所,能夠在辭歲迎新之際與自己的親人在一起祝福明天、心向未來,這是一個不可更改的習俗和中華民族的自古到今的傳統。
而我慘了,因為患有呼吸系統疾病沒有痊癒,春節正是東北最寒冷的時節,我只能有家難歸,在異鄉聆聽爆竹聲聲辭舊歲,只能坐在自己臨時的家裡看電視、上網,沒有心思購置年貨讓自己在春節吃到可口的飯菜。我只能希望有一天我真的有錢了,把我的親人們從故鄉接到我居住的城市,我能和他們在一起。而這舉家遷移只能是一個幻想。
從李中的「旅次經寒食,思鄉淚溼巾」,還有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些詩作中,理解了古人思鄉之情也是如此地迫切,我們這些為夢想而流浪的人也感同身受,是的,沒有誰逼著我們離開自己的故鄉,只是我們在思想上有些不安分,不想過著那種近於平庸的傳統生活,於是,我們想到了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勵志之言,希望自己去外面的世界能夠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擠進一個陌生的城市也是一個侵略者,可能會影響到人家本來寧靜祥和的生活環境,我們也不應有更多的怨言,只能默默地勤奮工作,尊重本地人的生活習俗和感激人家能夠善意接納我們,懇望有一天我們本地人和外鄉人能親如一家,相互幫助,讓生活變得更加和諧美好。
旅愁思鄉,需要我們忍耐、努力,需要我們銘記親人的囑託,也需要我們用文字、歌聲來寄託對故鄉的思念。
作文二:鄉愁
小時候,「余光中」這個名字並不被我熟悉,《鄉愁》這篇思鄉佳作也未見過。然而,當真正離開了自己生根的家鄉,不遠萬裡來到異地時,才知思鄉之痛,才知戀鄉之情,才知隔著千山萬水遙望家鄉的難……
2004年的夏天,還穿著稚嫩童裝的我踏上了火車,駛向了陌生的城市———蘭州。
到了蘭州,到了這個完全陌生的城市,學習、生活又開始了緊張的循環。可是在學習、生活,生活、學習中卻總感覺少了什麼,無法尋覓。就在那一天,中秋節,當萬千遊子翹首望鄉之時,我才知道,那是鄉愁,無盡的鄉愁。
那一夜,無法入眠的我向窗外睜大了雙眼,仿佛想像余光中一樣,「望透黑夜看中國的黎明」,而不同的是,我希望的是看家鄉的一輪明月。
心,在燦爛星空中仿佛脫韁的野馬,向遙遠的家鄉奔去,向燦爛的海灘,向澎湃的大海奔去。
看著這一輪明月,同時想起的還有我那年老的外婆。外婆是一個純樸的農村婦女,有著沿海惠安女的一種自然、奔放。她已七十四歲高齡,唯一疼愛的就是我———這個她僅有的外孫,小時候,伏在外婆的背上,聽著優美的一曲《外婆橋》小謠,滿心歡喜地想像著蝦仁餅的味道,向那發出誘人香味的小店走去。最美的享受在這一刻得到了最美的詮釋。
不知為何,此時突然想要爬上母親的背。想從她那兒感受到外婆的愛與溫馨,想在她的背上盡情地睡,盡情地想,想家,想家鄉的山與海,家鄉的花與草,家鄉純樸的人,家鄉的每場雨,家鄉的每一次成功與遺憾;還想家鄉的每一幢樓,每一座橋,每一條路;更想家鄉的小吃,家鄉的海鮮,家鄉的名菜;甚至還想翻開地圖,饕餮那小小的板塊上每一座城市,每一個小縣,每一個小鎮。
我希望自己有一雙千裡眼,那雙遠望家鄉美景的眼睛,從廈門到武夷山,從鐵觀音的產地安溪,到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再從閩江駛船,直到臺灣,去盡情遊覽東南的美景與人文。
家鄉,家鄉,這個令我熱血沸騰的字眼,看到是那麼的溫馨、如此的貼心,我希望,能夠用這飽蘸熱情的文章,轉換成一雙翅膀,飛向我魂牽夢縈的家鄉,飛向我出生的地方。飛向雙鬢斑白的外婆身邊,一起看那最美、最皎潔的一輪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