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求恩」的愛心
2025-01-27 12:34:08
導語:他面對親人的離世,卻仍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悲痛之情轉化為救人的動力。為他為什麼,他說:愛心,醫療是無國界的。
昆明開往北京的T62次列車疾馳著,廣播裡播放尋找醫生的通知,列車內有一位高燒痙攣的男孩,病情危急,急需醫生救治。一位皮膚黝黑、說一口流利中文的中年男子聽到廣播後,自告奮勇地找到列車長,說自己是一名全科醫生,請求給小男孩看病。只見他拿出自己隨身攜帶的銀針盒,抓住對方的手,照準6個穴位,分別扎了進去。片刻後,隨著銀針的取出,小男孩停止了抽搐,安靜地入睡了。這時,車廂內一位旅伴追上來問了句:「你是那個電視裡出現過的『黑求恩』吧?」中年男子點點頭,笑容溫和。
這位皮膚黝黑卻能說一口流利漢語的中年男子,就是來自馬利共和國的醫學院博士、國際志願者迪亞拉。
迪亞拉出生在西非國家馬裡的醫學世家,1984年,他在馬裡醫學院獲得學位。本來他可以到前蘇聯深造,但是,他卻選擇了一個政府資助項目來中國留學。在中國上學的第一年,迪亞拉是班裡唯一一個成績低至40分的學生。面對學習中國古代漢語、閱讀中國傳統中醫著作的困難,這個受到打擊的年輕人並沒有輕易低頭,他漸漸地迷上了中醫。1994年,迪亞拉成為成都中醫藥大學第一位獲得針灸博士學位的外國人。
2001年2月,迪亞拉加入了國際愛心扶貧組織,並被分派到雲南蒙自,開始在紅河開展健康教育、麻風病援助和鄉村醫生培訓。這些年來,迪亞拉一直幫助紅河州政府免費培訓鄉村醫生3000多名,提供資金幫助村衛生室建設13所,紅河6個老少邊窮縣90%的村委會都有了自己的鄉村醫生。除了醫療培訓外,迪亞拉帶領助手們下鄉為偏遠地區的村民看病。在下鄉義診過程中,他不僅送醫送藥,還在鄉村中修水渠、建校舍,為的就是讓每一個人都能夠享有公平的初級衛生保健權利。
2005年,迪亞拉在為村民體檢時遇到一個男孩,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心臟發育不良,加上肺動脈高壓,從醫學角度來看,這樣的病例很難活得過10歲。因為孩子父母年收入也就一兩千元,迪亞拉就帶著孩子來昆明看病。以前這個孩子的學校在山上,孩子又不能走山路只好休學,迪亞拉把孩子轉到鄉裡的學校,給他在學校附近租房,由志願者照顧他上學,孩子後來的學習成績在年級名列前茅。5年來,迪亞拉為孩子籌款10多萬元,去年把他送到廣州做手術,現在男孩已經16歲了,術後恢復良好。
自從1999年迪亞拉到雲南以來,他已經先後為5000名麻風病和愛滋病患者醫治病痛。迪亞拉還通過義大利的一家非營利性機構獲得世界衛生組織捐贈的醫療必需品,他把這些醫療必需品分發到患者手中。迪亞拉還帶領他們組建了一個康復者樂隊,到各個麻風村裡表演。
他走到哪兒,醫院就帶到哪兒。1998年母親病危,他堅守在湖北石首抗洪前線;2005年父親去世時,他正帶著8名志願者前往麻風病村;留守山區的條件落後,妻子感染風疹,導致他的一個孩子剛出世便早夭……只要有病人康復,迪亞拉便覺得「什麼都值了」。同事感動於他的執著:「執著於公益,執著於邊陲地區,執著於最艱難的病症。」也有許多人不解:「你們國家比中國更苦,不去救,跑這裡幹嗎?」迪亞拉很是無奈:「愛心、醫療是無國界的。」
整整23年,他堅守著中國西南最邊陲的山區,把青春落戶在「麻風村」,讓一個個麻風病人享受到難得的「尊嚴」。對他而言,公益無國界,愛心無國界,中醫無國界,地球是一個村,自己不過就是一名村醫。
前有白求恩,今有「黑求恩」,如今「黑求恩」迪亞拉的名字越來越響亮,人們像尊重白求恩一樣敬重他,當然,這也是對迪亞拉23年來在中國行醫路上的一種敬重。2012年4月,迪亞拉榮獲第七屆「中華慈善獎——最具愛心慈善楷模」,並在中南海紫光閣受到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2013年歲末,他被評為「CCTV年度慈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