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議論文作文:理想與欲望
2025-02-01 15:57:08
理想來源於我們內心的欲望。今天小編就來分享高中議論文作文:理想與欲望,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和借鑑。
高中議論文作文:理想與欲望(一)
欲望和理想是人類求知過程的兩隻腳印,人類靠這兩隻腳,在求知的道路上孑孓前行。
魯迅先生說:欲望是向上的車輪。這句說得很有道理的話,對我們很有啟示。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工作中,我們都應牢記這句至理名言。
欲望,它具有能創造出驚人成績的魔法。
蘋果落在地上,在我們看來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成熟的蘋果掉下來砸著樹下的人也是司空見慣的。但是這個平凡的蘋果卻不偏不倚地砸在了牛頓的頭上,於是就砸出了奠定物理力學基礎的三大力學定理—萬有引力,被砸的牛人牛頓,為科學事業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你能說牛頓是因為比我們多了份機遇,才有如此偉大的成就和創造嗎?假如曾經有蘋果砸著你頭上,會是怎麼樣?你是抱怨今天真倒黴,是激發了自己的欲望去探究竟?還是讚嘆蘋果的味道怎麼樣?其實,上帝給每一個人的機遇是平等的,重要的是你是否用心去發現並珍惜它。理想是一塊粗糙的石頭,只有在雕刻家手中才能獲得新生—雕刻成精美絕倫的寶物。而你和雕刻家遇到粗糙石頭的概率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像牛頓這樣的「雕刻家」擁有不竭的欲望探尋真理,因此才會有偉大的成果創造產生。
那麼,理想和欲望到底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聯繫呢?
偉大理想,需要不竭的欲望不斷地吸引。
如果「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是激發偉大理想的舞臺,那麼,「我們心中的飛天夢」則是實現我們理想的欲望「搖籃」。如帕斯卡爾所言:「理想成就於欲望」,的確,我們的一切理想都在欲望中,即使你只不過是強大自然下的一根芥草。如果我們沒有這種強烈的精神欲望引領,那麼,無論多少個蘋果掉下來恐怕也不會砸出來「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無論人類是多麼費勁心思的觀察與學習,都難有一絲一毫科學的創造和偉大的進步。
欲望,吸引著人們去探尋和追逐,而實現理想;理想,需要欲望的牽引和探尋。相依相扶,共同成就了理想之夢的實現。
人的欲望與理想,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之一輪,車無法飛速前行;少之一翼,鳥無法振翅高翔。只有在欲望的牽引和驅使下,人們才能實現偉大的理想。
欲望是石,他能擦出理想的星星之火;理想是火,它會點燃希望之燈;欲望是燈,它能照亮前行的路;欲望是路,他能引導我們奮勇前行,尋找理想的聖地——精神的家園。
高中議論文作文:理想與欲望(二)
有一天朋友聚會,宴飲之前,一個大哥遞給我一張紙,我一看,似乎是他的人生履歷表,不過卻很詳細。於是,便饒有興致地看下去。
他寫,兒時家在鄉村,學校破落,那時的理想是當個科學家,像課本中那些人一樣。努力學習,為了理想。
初中時在山外鎮上,理想依然不變,依然努力學習。
高中時去了縣城,第一次看見繁華城市,科學家的理想淡去,只想考個好大學,以後留在城裡。
大學時去了一個更大的城市,基本不再想理想的問題,談了好幾次戀愛,然後想著畢業後的去留,只想找一個好的工作。
走上社會,奔波了兩年,不停地跳槽,總覺得不滿意。離自己預期的生活還遠。
終於買了房子,然後考上公務員,然後談戀愛,找到了一個頗有權勢的女友,結婚。然後,憑能力,憑門路,慢慢地向上提升。
再後來,該有的全有了,理想,夢想,更是在生命中淡得無蹤。有時想起,很茫然,似乎又很麻木。
他和我說:「前些天,我翻看以前的東西,看到小學時寫的作文,看到自己的理想,忽然就有些鬱悶,覺得這一生身不由己!」
心裡忽然一陣悸動,想想自己的經歷,想想最初的夢想,不說背道而馳,也是相去甚遠。那麼,到底是什麼,在牽著我們向著未知方向走?
想起一個前輩,他是我們市裡畫界泰鬥。我們了解他一生的際遇。
少年時愛畫,家窮,就在沙地上畫。
青年時常常因為練畫而耽誤許多事,甚至錯過一些不錯的際遇,雖然許多艱難,依然不放棄。
中年時趕上十年動亂,被牽連其中,他被下放到鄉村,每天都放鴨子,他就日日觀察鴨子,在心裡不停地揣摩。
後來平反,他重返畫壇,人們驚訝地發現,他的畫技不退反進。(。)而當初那些和他一起被下放勞改的藝術家,多已放棄了夢想。
忽然明白,我們身不由己地,到底是被什麼牽著向前走。我們被欲望牽著向前,腳步停不下來。而更多的時候,欲望常常披著夢想的外衣,讓我們難以分辨,隨之輾轉,最終難覓歸路。
就如我那個大哥,他看似一生都在追求著,其實,只是在追著一種欲望的心境在奔忙。所以才會有感慨,才會感覺丟失了自己。
而那位前輩,卻是讓夢想牽著自己的心,所以才會一種行來,走至春暖花開。同樣是被牽著走,夢想和欲望,卻是不同的種種。也許,境遇會有相似,但心境卻是迥然。
知道了這一點,也就知道了什麼是無悔。
高中議論文作文:理想與欲望(三)
今天,我想談談大學,談談理想。
2011年11月21日的下午,廣西師大王城大禮堂人山人海、座無虛席。一場思想與智慧的碰撞拉開了序幕。這是最後一場沙龍壓軸戲,為的是慶祝廣西師大出版社的25歲生日。兩位學者,著名節目主持人梁文道和畫家陳丹青的到場讓現場一度火爆。主題是《談談大學聊聊理想》。
梁文道先生開頭場,負責講「大學」部分。從中國式的教育制度講起,再到國外的教育。他提到一個特別值得思考也是一個老話長談的問題:中國式教育,即家長包辦教育,政府官辦教育,學校精英教育等。梁先生說,中國的孩子從小被灌輸所謂的主流思想,被灌輸父輩的官本位、「知識有用無用論」等思想,孩子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生活教給他們的只是條條框框的東西,全是別人說怎麼樣就怎麼做,沒有自己的話語。學生不敢說出自己心裡的想法,一旦說出來,心想,「哦,爸媽可能不同意,學校社會可能不會接受吧,他們不理解也不會答應,那還是算了吧。」爸媽不懂,跟他們講簡直是「對牛彈琴」、「雞對鴨講」。其實他們還是懂一點的,因為我們觸動了他們的底線。鬧僵的結果只有發飆式的「反抗」了,不是出走就是關起門來自我封閉。一個發自內心的想法剛剛萌芽,原本可以擁有一片廣闊的天地,可是由於社會、家庭的束縛和阻礙,它還未成長,就被死死地扼殺在搖籃裡。這或許就是中國教育的悲哀吧。
再談國外教育,梁先生從王城校區說起,他說很少看過這麼有富有歷史底蘊又不乏美感的校區,當然也很少看到哪個校區要收費、門票還不低的。這是一個切入點。國外的教育很講究開放性,我們的大學,一方面是「學」,即可看作一個綜合的實驗。所以在實驗過程過,出現一些看似不合理的因素不僅不應該以打擊異類的心態看待,而應該以海納百川的包容心態理解並加以引導。另一方面是「教」,大學是培養人才,就是出成果了。因此大學的目的就不僅僅是盈利或閉門造車了,而應該是帶著「普世」的精神,讓大學變成一個真正為全國、全人類、全世界服務的教育基地。
從梁先生話中,我讀到了中國教育制度「官本位、重功用」的根深蒂固,也讀出了中國的特有教育。
提到「理想」,讓我感到震驚的是畫家陳丹青先生。他提到自己當年插隊下鄉的地方竟然是我們老家寧都。他說,老百姓對這些下鄉的青年還是一知半解,以為「知識分子的下鄉就是和老百姓搶飯碗」。知青的處境可見一斑。我們的祖輩父輩那時過著食不果腹的日子,可如今,有些老區的人民依然沒擺脫溫飽。
陳先生在文革下鄉時期可以說沒有理想,只有一些欲望。他承認,自己小時候的理想是當畫家。一個從鄉下一直跟隨他到美國紐約,就連做夢都想起的最大「理想」竟然是希望調到當年插隊的隔壁鄉鎮-——對坊鄉!原因是這個鄉「靠馬路,人多」。這個真實而在別人看來「微不足道」的理想與其說是理想,不如說是欲望。以致現在的他都分不清什麼是理想和欲望。
其實他對理想是模糊的,但是對理想的追求卻十分清晰。而這種理想在他看來不是從小就能實現的,欲望和理想的分界嶺是大學,78年恢復高考讓他重獲希望。讀大學後才知道,原來自己當時的理想只不過是一些欲望的疊加,最後才演變成所謂的「理想」。但是這個理想後來又慢慢變成了欲望,此時的欲望已經不是理想了。因為理想實現了,可接著欲望又來了。當欲望變成理想後,欲望又開始了。有些時候,我們不也一直徘徊在欲望和理想中嗎?從他的講述中,我讀出了那個為理想堅持不渝的人格魅力,還有他內心的傷痛。
對於大學,眾說紛紜。誠如我們讀《醜陋的中國人》一樣,「我們的文化出問題了」。就像孫觀漢先生《環境與地氣》裡講的一樣,用種田人的言語來說,問題不在「種子」,而在「地氣」,地氣就是環境,包括人性的習俗。一談中國大學,說好是「牛」,說差的一個字「爛」。大學不是說說就會變成大學,但是不說就永遠只是中學或小學水平。我們的學生缺少的是和父母的溝通,我們的大學就像一個人,外表很彪悍,但是心靈卻很脆弱。相比之下,國外的大學卻是不管外表平凡或高貴,內心要強大。因此,我們的大學需要的不是「上傳下達」或「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而是和家長、政府、社會溝通後的抉擇。我們的悲觀或是樂觀,亦是達觀;我們的大學感性或是理性,皆是人性。
對於理想,沒有絕對定義。在農民眼裡,種糧豐收是他們的理想,在知識分子眼裡,傳道授業是他們的理想。可是我們很多時候理想偏離了軌道或者不在軌道上,也只是把理想當欲望,而且也能想出很多追求欲望的方法,當然,我們也有很多實實在在的理想,也能說出許多實現理想的途徑,但是能真正去做並堅持下來的少之又少。
我的大學曾經就是我的理想,現在我的理想實現了,可我的欲望也來了。我的理想慢慢地疏遠了我。在理想的國度裡,我偶爾也會迷失方向。
所以,我也擔心,某一天我將成為柏楊筆下醜陋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