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貨運動」上演 中國市場誰主沉浮
2025-02-11 07:29:08
不久前,加拿大人理事會發表一份聲明,敦促加拿大政府不再延長即將期滿的「加美政府採購協定」,而增加對本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並加入「買加拿大貨」的條款。表面上看,這是雙方外交的一次博弈,而深層來講,則是對各自「國貨」的寸土必爭。
事實上,政府優先採購本國產品是通行的國際慣例。譬如,美國1933年出臺的《購買美國產品法》規定,凡用美國聯邦基金購買的,或購買供政府使用或建設公共工程使用的商品,均應為美國產品。在韓國,各級政府的公車,均系國產貨,其中以在中國甚為暢銷的現代轎車居多;此外,為扶持本國信息產業發展,印度擬以國家安全為名強制要求政府部門採購本國貨。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政府採購中的「歧視國貨」現象由來已久。比如,2008年我國公車採購金額達800多億元,自主品牌車近幾年來的公車採購金額總計僅0.15億元,合肥市國土資源局採購中央空調主機必須為進口原裝品牌,江西省高等級公路管理局路面設備招標拒絕國貨等。長期以來,在政府採購中,國貨一直與洋貨處於不對等競爭狀態,洋貨享受的是「最惠國待遇」,比國貨更受政府青睞,國貨在政府採購中更多的是充當看客角色。
誠然,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包括洋貨的產品、技術優勢,以及中國市場開放後從民間興起的一股洋貨風。但應該看到的是,中國的企業正在迅速發展,趕上、甚至超越那些眾口皆知的洋貨品牌。比如,在計算機行業,聯想集團早已躋身世界頂尖陣營,同方電腦近年來連續中標教育、醫療等行業信息化採購大單,與洋貨相比,同方電腦等國貨不僅具有極強的性價比優勢,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真正了解中國市場、了解中國用戶的使用環境及實際需求,能夠真正提供定製化而非洋貨統一化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更能帶來真正貼心、快速的售後服務。
實際上,中國政府也早已認識到採購國貨對於宏觀經濟的重要作用,《政府採購法》第10條規定,「政府採購應當採購本國貨物、工程和服務」。購買國貨是政府採購制度的內在要求,這也是國際通行做法。更何況,政府採購資金主要來源於國內納稅人的稅收,應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然而,即使是在有明確法律規定的情況下,國貨依然難在政府採購中佔據主要地位。有專家表示,這是由於我國政府採購法對於國貨的具體認定標準、國貨例外情形等卻一直未作明確規定,從而導致我國政府採購法的採購國貨政策未能很好地貫徹實施。
無論是以同方等為代表的計算機企業,還是以美的、格力為代表的電器企業,乃至迅速崛起的吉利、比亞迪等汽車企業,他們在持續致力於技術研發、品質提升、甚至進軍國際市場與洋貨分庭抗禮的同時,無疑更需要得到來自中國政府在本地採購政策上的支持與引導。據了解,目前政府已經就政府採購的相關法律進行討論、完善,進一步明確國貨認定標準,並切實對國貨採購進行保護與扶持,這無疑將進一步助力中國企業的快速發展,並有效拉動內需,更好地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對中國的宏觀經濟起到巨大的促進及調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