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美魯迅優秀作文
2025-02-15 14:06:24
魯迅的主要成就包括雜文、短中篇小說、文學、思想和社會評論、古代典籍校勘與研究、散文、現代散文詩、舊體詩、外國文學與學術翻譯作品等。小編收集了讚美魯迅的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讚美魯迅
當我們走近偉人時,我們會發現,其實我們是那麼的渺小。
——題記
在十一月三十日的下午,我們小荷文學社集體去參觀上海魯迅紀念館。那天是星期五,車很堵,原本計劃用一個小時到那,但實際時間遠遠不止這些。幸運的是我們終於在閉館前趕到了那。
走進魯迅紀念館,首先看見的是一個巨大的魯迅雕像。它的表情是嚴肅的,卻又有那麼一點親切。我們匆匆在它身前留了影,接著就上樓了。
「瞧,是《阿Q正傳》!」一陣歡快的叫聲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抬起頭,只見電視裡正播放著《阿Q正傳》。
《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傑作,魯迅通過對貧苦、不覺悟的農民阿Q的描寫與刻畫,寫出了國人的靈魂。他揭露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制度和傳統思想文化造成的中國國民性的特點。值得諷刺的是文中的那個阿Q,被別人打了還說是兒子打老子,這就是眾所皆知的阿Q精神勝利法,多麼可笑且又可悲啊!!
在往前走去,是一段有關於三味書屋的介紹。三味書屋是清朝末年紹興城內的一個私塾,位於紹興魯迅故居附近,距「百草園」不遠。魯迅曾在文章裡稱它是「全城中最嚴厲的書塾。」;說塾師壽鏡吾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魯迅也是在三味書屋中打下紮實的文化基礎,養成了嚴謹的治學態度。
接著我們參觀了一個鐵屋子。開始我並不知道這鐵屋子是幹什麼用的,後來老師告訴我們:「魯迅先生把舊社會比喻成一個封閉的鐵屋子,把無知,愚蠢的人們比作在鐵屋子中熟睡的人,把正直的人比作鐵屋子中清醒的人。清醒的人是非常痛苦的,而熟睡的人則是麻木不仁的,感覺不到死亡的逼近。如果把熟睡著的人叫醒,他們也會變得痛苦,但是同樣,他們也許能找到打開鐵屋子的方法。」
告別了鐵屋子,我們繼續往前走。一路上我們看了不少有關於魯迅的東西,比如說魯迅的妻子許廣平,百草園等。
到了最後,我們突然看到了一個醒目的魯迅雕像,旁邊寫著魯迅1936年10月19日因病在上海逝世,我們的心情一下子從輕鬆變得沉重了。是的,魯迅是一個跨世紀的偉大作家,他致力中外文化交流,竭力畫出國人的魂靈,是中國人的驕傲!他的死對中國人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損失。
參觀魯迅紀念館的時間是短暫的,很快我們便走出了魯迅紀念館。每個人的臉上都流露著依依不捨的表情。
仰望天空,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了魯迅先生的樣子,他正在對著我們笑,笑得那麼的親切……
第二篇:讚美魯迅
在我幼年時代,我記得只有三個姓魯的,一個是魯智深,一個是魯班,還有一個便是魯迅。魯迅是勤奮的,魯迅是以筆為劍的,魯迅又是以文章插入國民黨心腹的,我們的魯迅有一顆真真正正的愛國心。
魯迅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個寫白話文小說的人,也是第一個以文章與反動派、國民黨作鬥爭的人。他以他自己的文章不屈不撓的戰鬥著、抗爭著,以思想作劍,寸筆為槍,於種種敵人抗爭著……
魯迅小的時候,有一次給父親抓藥而忘了時間,到學校時受老師批評,於是在書桌上刻了一個「早」字,從此在沒有遲到過;他看見別的同學出去玩時,寫下了一句話:「君子自重」。正是他的勤奮鑄造了他日後的豐功偉業。
魯迅的種種作品,像一把犀利的劍,直接插入國民黨反動派的心腹,並受廣大人民喜愛。《狂人日記》這篇文章說明了希望人人都能成為「不吃人的人」,成為「真的人」。魯迅對權勢者和偽君子抱著深惡痛絕的態度。《孔乙己》中的丁舉人,《阿Q正傳》中的趙太爺,《祝福》中的魯四老爺,他們對社會的進步沒有絲毫的熱情,他們關心的只是自己的權勢地位,只想著怎樣升官發財,而正是他們,阻礙著社會的進步與改善。
在眾多作家中,魯迅是突出的一個,也是特殊的一個。人們也許在讀魯迅的小說時會有這樣的疑問,僅僅魯迅的小說,何以說在世界文學史上獨樹一幟,放出奪目的光彩?是的,他沒有莎士比亞的累累巨著,沒有盧梭的長篇自傳,也沒有那曲折動人的小說情節。然而他確實是位偉大的作家,因為他首先是一位偉大的戰士。他生活在一片混沌的世界中,卻異常的清醒和敏銳。他嫉惡如仇,使那些御用的反動文人們心驚肉跳,使病態社會的千瘡百孔暴露無遺。他的幽默中閃爍出睿智與深刻,內心包含的是一顆憂憤深沉的愛國之心!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魯迅先生,他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他雖然早已不在人世,卻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讓我們發揚魯迅精神,在人人心中包含一顆憂憤深沉的愛國之心吧!
第三篇:讚美魯迅
在我的印象之中,魯迅的頭髮、鬍鬚十分粗硬,一根根地張著,仿佛將全身的硬刺都張開的刺蝟一樣,向這個社會表示著他的絕不妥協。
對於魯迅,我從未把他當成文人的魯迅,儘管魯迅先生在小說、散文、雜文的創作上,在中國小說史的研究上,在許許多多的方面,都有當下文人都難以企及的造詣和成績,但我更願意把魯迅當成一個戰鬥的魯迅,一個鬥士的魯迅。
魯迅的一生,是絕不妥協的一生。
魯迅,與當局絕不妥協。無論北洋政府,還是國民政府,眼裡容不得沙子的魯迅,往往義憤填膺,奮筆疾書,表達自己的激憤,表達自己的不平。
與當局絕不妥協的魯迅,不得已離開北京,赴青島、廈門,南下廣州,最後棲身於上海的外國租界,但無論如何,絕不妥協的性格絲毫沒有改變。從《且介界亭雜文》、從《準風月談》等等,即可見出魯迅的文風、魯迅的性格。
魯迅,與文人絕不妥協。梁實秋,林語堂,陳西瀅,胡適,蘇雪林等等,包括左翼聯盟的文學家,甚至文學青年徐懋庸,魯迅與他們都有過交手,有過論爭,而且激烈之程度,出乎我輩的意料。魯迅與無恥的文人,與吮血賣友的叛徒等等,展開了激烈的論戰,一個都不放過,一個都不寬恕。
《「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直罵得染實秋鳴金收兵,高舉免戰牌,永不言再戰。正因如此,有人說,魯迅氣量大小,是睚眥必報,錙銖必較。而我以為魯迅是絕不妥協,絕不寬恕,一個認真、堅定的鬥士。
魯迅,與自己的兄弟一樣的不妥協。魯迅的弟弟周作人本與魯迅關係非常親密,兄弟手足一同留學日本,回國後又一同住在北京八道灣的一座四合院內。但是周作人受日本內人的挑唆,兄弟交惡,最後直到絕交。魯迅與周作人,也許是矛盾真的無法調和,無法承受其辱,但是,魯迅的絕不妥協,絕不寬恕,我想一定是一原因。
與周作人斷絕關係,魯迅自己與家人搬出了八道灣自己購置的房產,另闢居所,到了也未再與周作人聯繫。倒是魯迅仙逝,周作人淪為漢奸,後從南京老虎橋監獄出來之後,以寫魯迅的舊事及分析其小說中的人物形象為業,悽惶度日。
正因魯迅是一個絕不妥協,絕不寬恕的鬥士,所以他對民族的希望、民族的前途還是看得非常清楚,非常真切的。所以,處在上海白色恐怖中的魯迅,與延安的毛澤東、周恩來保持著聯繫,聽過陳賡將軍紅軍長徵的敘述,他甚至還計劃要寫一部反映紅軍長徵的小說,可惜魯迅沒有來得及完成便仙逝了。
多年以後,大約是文化大革命甚或更早一些的反右派鬥爭時,有人問毛澤東,如果魯迅在世,會怎樣。
毛澤東答:要麼緘口,要麼在監獄呆著。
所以,魯迅早年仙逝,之於他個人,福邪,禍邪,誰也難說清楚。
而中國沒有了魯迅,又不知是民族的喜邪,悲邪。
不過一點,我是認定的,魯迅,是絕不妥協的魯迅,絕不寬恕的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