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吃月餅的起因來歷是什麼 祭祀「小餅與月團」
2025-07-05 23:48:11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在中秋節尤為吻合。當中秋節到來以後,每個人都知道去買一些月餅用來過節,吃月餅也有一定的來歷,在我們提前了解中秋節吃月餅的起因與來歷,才會在中秋節到來之時更好的過好中秋,深刻了解中秋的節日內涵。
中秋節吃月餅的來歷
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唐朝。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後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發展至明朝則成為全民共同的飲食習俗。在古代,月餅是作為中秋節的祭品用於祭祀使用。相傳是古時候人們用來祭祀月神的祭品,然後逐漸在民間流傳,就形成了八月十五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最初興起原因
明代起有大量關於月餅的記載,這時的月餅已是圓形,而且只在中秋節吃,是明代起民間盛行的中秋節祭月時的主要供品。《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
吃月餅的發展
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也是對親朋好友深深的思念。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宋代的文學家周密,在記敘南宋都城臨安見聞的《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之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