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話題的作文:韓國中元節
2024-07-22 07:34:45 1
朝鮮半島的中元節又稱「百中節」、「百種節」、「亡魂節」等,是朝鮮的一個傳統節日,來自中國道教的中元節與佛教盂蘭盆節,然後發展出朝鮮族特色。相對於中國、日本的中元節較著重於祭祖及普渡,朝鮮的中元節則保留較多秋季農夫慶豐收的原意,祭祖、祀亡魂等儀式則其次。
「百種」名稱的意義
「百中」這詞有多種寫法,如「百種」、「百眾」、「百踵」、「百終」、「魄縱」等。據洪錫謨《東國歲時記·中元》載,「百種」是指「百果」,因此「百中」或「百種」意思就是多種農作物成熟、豐收。而李植的《澤堂答倭人問目》則認為「百種」是指百戲。成俔《慵齋叢話》則認為百種是指僧侶們用百種花果作盂蘭盆。又有一種說法認為「百中」這一名稱是因為當地盛產水果和蔬菜,古時曾匯集百種穀物的籽而得名。但柳得恭的《京都雜誌》則指此乃無稽之說。錦溟寶鼎所著的《詠養蜂子》則指農家稱為「百種」或「百踵」,禪家則稱為「魄縱」。
「百中日」也被稱為「中元」是從道教思想裡來的。根據道教的神仙思想,玉皇大帝派仙官一年三次遍查人間善惡。每次下界的時間稱為「元」。一月十五叫「上元」,七月十五「百中日」叫「中元」,十月十五就是「下元」。因此,到了那天有朝著星星舉行祭祀儀式的風俗稱為「醮祭」。「中元」便是從仙官下凡的說法而來。
「百中日」也叫做「亡魂日」的由來是,為了告慰父母在天之靈,祭拜的時需擺上酒、食物以及新鮮的水果,因為那天是舉行「薦新儀式」的日子。
「百中日」也叫「長工日」。因為人們相信這一天山神們要收穫穀物,去田裡幹活的話反而要妨礙他們,於是男人們不下地,女人們在家做針線活兒,除此以外,家裡的事一概不做。主人家會給長工們每人一件新衣服以及給他們一點可供吃喝的錢。這和今天的勞動節類似。因此便有了叫做「百中場」的大廟會,廟會上有各種有趣的遊玩項目。慶尚南道密陽地區的「百中廟會」很有名。百中日那天村民們把農活幹得最好的長工稱為「互助狀元」,讓他騎到黃牛背上,在農樂聲中走街串巷。若是去了主人家,主人要用豐盛的酒席款待,大家高高興興地玩上一天。
歷史
中元節在朝鮮可追溯至新羅時代,據《三國史記·新羅本紀·儒理尼師今》載,新羅王儒理尼師今九年,既定六部,七月時儒理尼師今六部分為兩組,每組由一名王女帶領,自七月十五開始每日早上集大部之庭織麻,直至八月十五晚上分出勝負,負方要置酒食請勝方吃,一起作歌舞百戲,於是稱七月十五為「百種節」。《澤堂答倭人問目》、《洌陽歲時記》亦有同樣記載。新羅、高麗時代佛教盛行,僧侶、寺院常舉行盂蘭盆會,世俗人亦爭相仿效,在中元日具百種花果供養祈福。高麗王朝時百中節的慶祝活動已經在民間十分流行,高麗歌謠《動動》就描繪了當時過節的情景。到朝鮮王朝,中元節的各種節日活動在民間十分盛行,除了僧侶設齋薦先魂外,庶民亦會祭奠亡魂,士大夫家則會在這天祭祖。《慵齋叢話》、《東國歲時記》、《洌陽歲時記》、《松都志》《澤堂答倭人問目》等典籍和當時一些散文都有相關記載。京畿道的曲水裡還有規模頗大的市集,直至日治時期才停辦。
到現在,中元節的節日活動於大城市日漸式微,只有寺院宮觀等仍有舉行中元法會或盂蘭盆會[3],一些農村地區則仍然保持傳統的習俗,以慶尚南道密陽的密陽百中戲規模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