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是文魁星嗎(二月初三文昌帝君生日)
2023-10-15 02:54:55 1
二月二,龍抬頭;二月三,文昌誕。
農曆二月初三,是民俗傳說文昌帝君(文昌星)的生日,這位民間「尊神」被賦予了「考神」稱號,有主管「學業」、「事業」、「功名」、「晉升」等美好祝福,所以深受學生黨、上班族、公務員們喜愛。
古代更有「二月初三拜文昌,必能考得狀元郎」的說法。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雷應帝君、七曲靈應天尊、保德宏仁大帝等,源自先民的星宿崇拜。
文昌星的位置在三垣二十八宿的「紫微垣」,大熊座的前臂位置,北鬥七星的前端,有六顆星宿組成。
在北鬥的鬥魁旁,有一組半月形的星宿組合,一共六顆,古人覺得它像個筐,這個筐就是「文昌」,有「鬥魁戴匡」的說法。
文昌六星按照古代官員體系分別被命名為: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司祿六種神職,所以被古代學子和官員們所敬重。從周朝以來,歷代都相沿制訂禮法,列入祀典。
《史記·天官書》記載:「鬥魁戴匡六星,日文昌星,一日上將,二日次將,三日貴相,四日司命,五日司中,六日司祿。」
《星經》記載:「文昌六星如半月形,在北鬥魁前,其六星各有名。」
後來道家將「文昌」神化、具象化為文昌梓潼帝君,傳說,文昌帝君曾73次化生人間,漢朝的張良、晉朝的呂光和五代蜀王孟昶,以及後世的張亞子都是文昌帝君的化身。這些人都是學富五車,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因而受到百姓尤其是學子的尊崇,而奉為文昌星轉世。
隋唐科舉制度產生以後,學子官員們對文昌的崇拜日盛。
民間傳說,文昌帝君本名張亞子,唐朝越雋人氏,後來遷到七曲山(四川省梓潼縣),廣宣道義於四川,死後人們敬仰他的品德,建廟立碑,成為梓潼神。唐朝唐玄宗、僖宗逃到四川期間,曾利用這種信仰,封梓潼神為左丞相、濟順王。至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敕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簡稱「文昌帝君」與星宿崇拜相關聯。
《東觀奏》記載:「初日官奏文昌星暗,科場當有事」。
可見,古人認為學子與文星的關聯,也反映了先民「天人合一」的宇宙全息觀,當然有待科學進一步驗證。
傳說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誕辰,所以在這天有用紅燭和檀香、供品祭拜文昌的民俗,學子考生會期盼學業有成,金榜題名,貢品中常有粽子諧音「高中」,葵花仔諧音「魁」,還有插花頭頂、一舉奪魁的寓意。
如今,在我國各地,幾乎每個擁有歷史底蘊和崇尚文化的城市,都建有文昌宮、文昌閣或文昌塔,人們對文昌的信仰與尊崇並未淡化與失傳。
有信仰,更要努力!
祝願學子學業有成,祝願同仁職場晉升,祝願祖國文脈昌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