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怪談之平墳
2024-07-15 13:44:45 1
我們村的王仁義家是民國時期有名的大戶人家,傳說祖上曾經官至道臺,其後人也大都精於科考,累世為官。後來到了王仁義父親那一代就不再做官了。說起他們不做官的緣由,倒也驚人的一致:說是搜颳了太多的民脂民膏,被朝廷抓了現行,原本要處斬的,幸虧清廷有一項規定,叫做「贖罪銀」,但凡有了罪責的官員,只要繳納一定的銀子,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賴得王家錢多,王仁義的父親上下打點,這才免於一死,雖說耗費了不少銀子還丟了官,倒也保得家庭平安,榮華富貴。
然而,在「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大清時期,這王家做官的年代長了,積累下的銀子多了去了,那點錢簡直是九牛一毛,王家從道裡回鄉的時候,也算是衣錦還鄉,大水潑街,黃土漫道,很有氣派。家裡的主權傳到王仁義這一代的時候,官運從此也就走到頭了。也端的是運氣好,王仁義沒去做官,沒兩年就民國了,皇帝不坐龍庭了,連年號都免了,成了民國某年。
王仁義飽讀詩書,對封建社會那一套還是恪守本分,聽得外面皇帝不坐龍庭了,竟然氣得三天不吃飯,說是天塌了。眾人都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後來雖說有辮子軍張勳「再造清室」,卻也是十幾天的鬧劇,消息剛剛傳到陝西,實則京城裡皇帝已經再次退位了。經過這一番折騰,王仁義知道這皇帝是改不回來了,也就徹底死了心,雖說心裡有時候難免有些失落。等到袁世凱當皇帝的時候,這王仁義已經怒罵袁世凱「竊國者諸侯」了。
王仁義這個人很講禮數,手下三個兒子,個個接受王仁義的管教,老大、老二恪守家訓,不事張揚。只有這個老三卻是王仁義的一個心頭的大疙瘩。首先,這老三的來路就很成問題,有傳言說,王仁義當年在外念書,那年冬天回家的時候遭遇大雪,只好在破廟裡過夜,就見到了王老三的親娘,孤男寡女在冰天雪地裡過夜,難免摩擦出一點火花。也虧得那次「1夜情」,這兩個人才沒有被凍死。雪晴之後,王仁義起身準備繼續回家,卻發現身邊的玉人早就沒了蹤影,歸鄉心切,也沒有多想,就踏雪趕路了。這一對「破廟夫妻」,到分別竟然連話都沒說過一句。然而大半年之後的一天早上,王仁義的下人剛剛打開門就聽到嬰兒的笑聲,低頭一看,門前竟然有一個小襁褓,襁褓裡面有一張紙條,上面就倆字「廟生」。王仁義一看,自然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也就認了這個兒子,就取名「廟生」,按年齡排行老三,人稱王老三。
王老三的出身絲毫不影響他在家庭裡的地位,大概仍然懷念那晚風情的滋味,這王仁義對老三要求非常嚴格,明顯偏心。然而越是重視,往往越事與願違。這王老三根本就不是安分守己的人。十二歲那年,終於闖了平生第一次禍。
這王老三發育得早,相當早熟,加上身邊一群老媽子、大丫環都是離家久遠的單身女人,個個堪稱「色中餓鬼」,從小就對著小少爺進行性騷擾,造就了一個相當早熟的老三。這小子十二歲的時候就長得人高馬大,對於男女之事尚一知半解,終於有一天,這小子把一個貼身的二十多歲的小丫鬟的活兒給做了,這小丫鬟不敢聲張,等得肚子脹了,眼看瞞不住了,這才跟王仁義說出實情。王仁義家風甚嚴,豈能出此家醜?他不是聲張,一個人嘆著氣,默默地盤算著應該如何處理這件事情。
雖說理論聯繫實際,王老三和小丫鬟「實習」加「操練」的事情確實讓王仁義頭痛不已。眼見著擱輩的孫子就要出世,王仁義心裡非常著急。他在一個夜深人靜的時候將王老三吊在樹上,用蘸了水的繩子抽了個半死,十二歲的王老三竟然也知道自己闖了禍,一聲不吭。王仁義打累了,逕自回屋睡覺,臨走前吩咐手下人:「誰解開繩子剁誰的手,誰給他吃飯砸誰的飯碗。」眾人雖然心疼小少爺,但都不敢輕舉妄動。而到了後半夜,家裡來了一個梁上君子。也是這賊倒黴,偏偏走進了這深宅大院。王家大院高深莫測,佔地百餘畝,各種設施一應俱全,即餐飲、住宿、停車(馬車)、娛樂為一體,裡面建築林立,門庭眾多,這小賊一看就是那沒見過這麼大世面的賊,在這宅子裡竟然迷了路,不僅什麼都沒偷到,反而把自己給暴露了。
發現賊人的第一個人自然是被吊在後院受罰的三少爺。這三少爺見有賊人出沒後院,也不聲張,待那人走近了,這才應聲道:「壯士救我。」那賊人聽見有人說話,竟嚇了一跳,自習看時,方才發現這裡吊著一個人,那賊笑道:「莫不是同門?手下落空,被吊起來了?」王老三接話搭話:「正是,我人小手笨,折了買賣不說,還把自己給拴住了。」這一問一答頗有講究,其中有賊盜們的暗語。這王老三整天跟一群下人混混在一起膩歪,這點暗語自然還是知道的。這賊一聽暗語對,也沒有懷疑,當時就給王老三鬆了綁,完事兒之後,小賊問:「後生,你先來一步,可知道這大院的出口在哪兒?我也走了空,不想迷了路,想走連門都找不到。」王老三笑道:「我不知道出口在哪兒,我卻知道衙門在哪兒!」說完就把這賊給抓住了,這賊大吃一驚:沒想到這小孩子這麼大力氣,竟然將一個成年人牢牢鉗住。也到底是一天沒吃東西,身子虛,王老三快要堅持不住了,但是這小子更是硬氣,就是不喊人,一個人和賊人相持。兩個人的搏鬥在後院正熱鬧,這邊眾人呼嚕打得震天響。
那賊掙脫之後,反將王老三制服了,正準備拿刀子把他滅了,卻感覺後背一陣涼風,轉頭看時,一個滿眼是血的女人,打著燈籠從遠處飄飄然就過來了。這賊著實嚇了一跳,刀子已經掉在地上。那女人陰冷地盯著他笑,瞬時間,那頭髮突然伸出,將這賊包裹的嚴嚴實實。等那王老三恢復過來,什麼都沒有了,只有一個被頭髮包得跟粽子一樣的人倒在自己腳下,王老三用手試了試這人的鼻息,還倒有氣。
這時,天已經大亮,王老三再看那賊人的時候,身上的頭髮已經變成麻繩。家裡人起床之後才發現家裡出了這麼大的事情,好在賊人已經被抓住了。但是王仁義卻對著賊人不依不饒:「我說過,誰放他下來,剁誰的手!」說完拿出一把鋒利的斧頭,準備下手。這賊人在夜裡的經歷,早就嚇得不知所措,這會兒又見斧頭下來,更是嚇得磕頭作揖。王仁義道:「要饒了你也可以,須答應我一個條件。」「老爺饒命,只要不殺了俺,就是十個條件俺也答應。」王仁義屏退左右,並把那挺了肚子的丫鬟叫來。道:「你帶了這女人離開,走得越遠越好!她做你的老婆,我這裡自然有一筆銀子送上,如果不從,咱們衙門見!」這賊人哪兒想到還有這好事兒,自然千恩萬謝,帶了這丫頭和銀子從後院出了門去。王仁義一樁心事總算了了,但是仍然狠狠地訓斥了十二歲的王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