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白帝城託孤」引發的思考
2024-06-27 07:40:45 1
讀了「白帝城託孤」一段,我陷入了深思。
三國時期,劉備的兩個結拜義弟關羽、張飛為人所害。劉備認為罪在東吳,於是不顧孔明的勸阻,冒失伐吳,結果被陸遜一把火燒死了70萬蜀漢兒郎。劉備率殘部逃往白帝城,夙夜憂嘆,懊悔不已——為什麼我為一己之私不顧天下社稷?為什麼我會忘記兵家大忌,駐軍山林?……終於憂鬱成疾,在「白帝城託孤」後「中道崩殂」。
試想,劉備雖兵敗東吳,70萬大軍灰飛湮滅。但是,憑著國民的愛戴,忠臣的扶持,何愁蜀國不會東山再起?可是,劉備卻只會哀嘆惋惜,沉迷在「如果不伐吳,70萬大軍便一人未卒,三兄弟昨夜還舉杯邀月」的翩翩遐想之中,不能自拔。其實,只要他敢於面對現實,不再懊悔,一切都會好轉起來,也就不會有「白帝城託孤」的歷史悲劇了。
再讓我們看看劉備的丞相諸葛亮。作為蜀國的忠臣,諸葛孔明為興復漢室基業,六出祁山。六出祁山,六次失敗,但諸葛亮卻有著深遠的目光。他不僅沒有氣餒,沒有懊悔,反而更加努力地協助劉禪治理國家,始終把目光鎖定在「下一次」。縱然他出師伐魏沒有成功,但他永不言敗的精神卻留在人們心中,後人愛戴他勝過了劉備。
比較劉備與諸葛亮迥然不同的人生態度,我們可以得到深刻的啟示:不要因為做錯了事而懊悔不已。「我那次面試前準備得充分一點就好了」,「我考前認真複習一下該多好」……諸如此類,與劉備在白帝城憂嘆懊悔有什麼不同?不如向諸葛亮學習,學習他敢於面對現實的生活態度,學習他正確面對失敗,不氣餒,勇敢面對「下一次」的精神狀態。
有句俗話說:「世上沒有後悔藥」。是啊!我們對從前的失敗不必過多地去懊悔,而是應該及時總結經驗教訓,面對現實,面對未來,堅信「下一次」一定能夠成功。如果只是一味地懊悔,必定會使精神磨滅,意志消沉。
讓我們對懊悔說「不」,勇敢地面對「下一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