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同情
2024-07-24 18:44:48
冰心老人說:愛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收穫……有淚可落,也不是悲涼。
「感動中國」的年度人物叢飛,傾其所有資助貧困生,他無疑是高尚的,然而一句「不要責怪他們」,一個微笑的表情背後,卻或多或少地透露出些許悲涼。轉頭看,一個十歲女孩聲聲重複的一句「記住別人對自己的幫助,學會幫助別人」卻讓人無不為之動容。
永遠記住一句話:愛在左,同情在右。因為愛,所以慈悲;因為愛,所以伸出援助之手;因為愛,所以傳遞愛。
《孟子》中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說的就是不僅要尊敬自己的老人,愛護自家的幼童,還要將這種美德在社會中發揚,使社會上互幫互助蔚然成風。這樣,一家有難,八方支援,形成合力,還有什麼越不過的困難,還有什麼渡不過的苦海,還有什麼攻不破的愁城?幫助別人,不應只是一種習慣,而應是與生俱來的修養。而愛,則是一種信仰。
愛是一盞明燈,它照亮人熬過黑暗的歲月;愛是一輪明月,它安撫孤寂的心靈;愛是一把火炬,如噴薄的旭日,生生不息。
傳遞愛,就是傳遞一顆善心。世間有愛,才溫暖。在歌德學院的茵茵綠草地上,一個男孩兒將一莖青草遞給愁雲滿面的三毛:對,像這樣,微笑!於是三毛走遍千山萬水,將這份愛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在北京某個不知名的四合院兒裡,母親把畢生的愛傾注在他身上,於是史鐵生搖著輪椅緩緩前行,用一支筆,傳遞生的渴望,生的執著。在河南,林秀貞牢記母親的教導,無私地贍養孤寡老人;在天津,許多人自發建立「稀有血型之家」為需要者義務獻血;在山東,「微塵」已成為愛的代名詞……
也許你會說,自己沒有孔子的「仁愛」,沒有墨子的「兼愛」,沒有慈善家的「博愛」,但是幫助別人,僅僅是舉手之勞,你能夠說自己做不到嗎?畢竟,無私奉獻的人,大多都是普通的勞動者,而他們的共同點就在於—有一顆愛人之心。我以為,和諧社會,其根本在於建立「互助社會」,建立「愛心社會」。
記得華農大學生小李的話:「記住別人對自己的幫助,學會幫助別人。」
記得冰心老人的話:「愛在左,同情在右,隨時播種,隨時收穫。」
記得我的話:「愛出於本心。」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