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幹部推動改革發展穩定實踐中建功立業發言稿
2023-12-11 18:28:47 1
無論是發現問題的敏銳性,直面問題的責任擔當,解決問題的辦法,歸根到底都取決於各級領導幹部自身的能力和素養。小編收集了領導幹部推動改革發展穩定實踐中建功立業發言稿,歡迎閱讀。
推動改革發展穩定實踐中建功立業發言稿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系列重要講話,強調在改革發展中「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要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們必須深刻學習領會總書記講話精神,樹立強烈的問題意識,在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中推動泰安改革發展,為山東建設經濟文化強省作出積極貢獻。
堅持問題導向,前提在於找準問題。問題導向作為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體現,是黨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也是我們開展一切工作的基本遵循。問題源於實踐,找準問題要到實踐和群眾中去尋找。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我們從政治基準齊不齊、發展成效好不好、工作作風實不實、群眾滿意不滿意上找問題,力求把改革發展中的問題找準、找全、找透。泰安當前面臨最大的問題是發展問題,發展水平和質量與人民群眾的期待還有不小差距,經濟發展面臨著既要做大總量又要提升質量的雙重壓力。經濟增長總體上還是粗放型增長,高新技術企業、大型骨幹企業偏少,產業發展層次較低,城鎮化水平滯後、城鄉居民收入偏低,在推動發展中受到土地、資金、環保和人才等瓶頸制約。對此,我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決定從發展理念、改革謀劃、發展動力、發展途徑、考核導向等五個方面尋求突破,確定了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為抓手,以增加財政收入和城鄉居民收入為評價標準,促進轉型發展,加快改革創新,實現富民強市幸福泰安新跨越的奮鬥目標。
堅持問題導向,關鍵在於解決問題。習總書記強調,發展仍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我們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的思想,堅定不移地抓好轉型發展,不斷提高經濟實力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使改革發展的步子邁得更大、走得更穩。一要更加注重質量效益。堅持把質量效益導向貫穿於經濟發展各方面、推動工作全過程,在發展中注重轉變發展方式,注重激發內生動力,注重經濟素質內涵提升。近年來,泰安市突出富民富財政兩項標準,緊緊依靠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擴大經濟總量,提升優質增量,一批投資額大、帶動力強的項目,如泰山玻璃纖維工業園、中石油液化天然氣裝備項目、奧特萊斯現代服務產業區、萬達廣場等相繼落戶泰安,為發展提供新的支撐,全市的項目建設步入自主發展的新階段。緊緊抓住全省「一圈一帶」戰略實施,完善措施,積極融入,主動對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努力打造泰安經濟升級版。二要更加注重轉方式調結構。著力推動三次產業結構從「二三一」向「三二一」轉變,引導產業、產品結構向價值鏈高端延伸,管理方式向現代管理轉變。今年啟動了「萬億三年行動計劃」,在去年新增主營業務收入過百億元企業3家、總數達5家的基礎上,再推進重點骨幹企業發展實現新突破。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目標,實施農業品牌戰略,著力打造一批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品牌產業。服務業快速發展,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逐年提高,今年一季度達到44.2%。三要更加注重創新驅動、節能減排。堅持向科技創新要先進生產力和核心競爭力。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增強科技獎勵導向作用,研究制定全面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意見,重點實施「1351」工程,著力增強企業科技創新和技術開發能力。嚴格落實節能減排責任制,圍繞重點產業、重點企業、重點領域推進節能減排,加快推動經濟形態向低碳過渡。
堅持問題導向,根本在於讓群眾得實惠。「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我們談發展,談改革,最終目的都是改善群眾生活、增進人民福祉。堅持問題導向,也必須把群眾滿意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解決問題的唯一標準。這就要求各級及時順應人民群眾求富裕、求公正、求安定的新期盼,下大氣力研究解決好社會普遍關注、群眾最關心的突出問題。近幾年,泰安堅持為民辦實事制度,每年篩選10件重點突破,集中解決群眾在就學、就醫、就業、社保、扶貧、空氣及飲水安全等方面群眾最關心、最迫切解決的問題。市財政對民生事業支出佔總支出的比重每年都有提高,去年佔比達到55.4%。針對群眾對環境問題關注度提高的實際,適時啟動生態泰安建設,先後榮獲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被授予中國人居環境獎,空氣品質指數(PM2.5指數)一直居山東內陸城市前列。平安建設方面,不斷鞏固全國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城市成果,完善社區管理「五個一」模式、平安協會建設等經驗。同時,強化底線思維,有效防範、管控安全風險,有力應對、處置、化解社會不安定因素的挑戰,讓群眾生活得更加安全幸福。
堅持問題導向,重點在於提高執政能力。「政善治,事善能」。無論是發現問題的敏銳性,直面問題的責任擔當,解決問題的辦法,歸根到底都取決於各級領導幹部自身的能力和素養。「打鐵還需自身硬」,認識好、解決好問題,唯一的途徑就是增強本領。具體來講,一要強化擔當意識。主要是忠誠履責、勇於擔責、敢於負責。特別是在作風建設方面,要按照中央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的要求,鞏固和拓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逐步建立起推進作風建設的長效機制。倡樹「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多謀打基礎、抓長遠的事。發揚「釘釘子」的精神,從改進調查研究、優化決策機制、強化跟蹤問效入手,抓好工作落實,使幹事創業精神和求真務實作風在泰安蔚然成風。二要優化發展環境。概括來講,就是要進一步完善政府職能,優化發展環境,增強服務發展的本領。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積極推進簡政放權、轉變職能。去年以來,泰安市行政審批事項在去年大幅壓縮的基礎上,今年又壓縮27%,審批時限又壓縮3.5個工作日。三要強化工作落實。推進改革創新,推動工作落實,關鍵是用好政績考核這根「指揮棒」。要根據改革發展的新任務,進一步完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泰安在強化考核中,重視看基礎、看質量、看潛績、看實績,加大了資源消耗、環境保護、生態效益、產能過剩、科技創新、政府債務等指標的權重,更加注重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增強了考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堅持把工作導向、考核導向和用人導向統一起來,以科學的政績考核引導廣大幹部創造實實在在的政績。
推動改革發展穩定實踐中建功立業發言稿二
農業穩則天下安。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整個大局就有保障,各項工作都會比較主動。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小崗村農村改革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必須牢牢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的時代背景,深刻理解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以「穩」為基礎、穩住「三農」這塊「壓艙石」的重大意義,推動「三農」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
「穩」為基礎,就是要穩住農業農村發展的好形勢。黨的十八大以來,糧食連年增產,農民收入較快增長,農村改革深入推進。農業農村的好形勢,為贏得全局工作的主動發揮了重大作用。與此同時,農業農村也出現了很多新情況、新問題,積累了一些矛盾和問題,尤其是糧食生產從過去的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在這樣的背景下,確保農業農村不出大的閃失尤為關鍵。要從講政治的高度去理解和把握農業農村工作在全局中的地位,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時候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抓「三農」的勁只能鼓不能松,堅決防止忽視和放鬆「三農」工作的傾向,堅決防止農業農村發展持續向好的形勢出現逆轉。正如總書記在座談會上指出的,農村穩定是廣大農民切身利益。穩住農業農村的好形勢,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優先方向,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治理,讓廣大農民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讓農村成為安定有序、乾淨整潔的幸福家園。
「穩」為基礎,就是要穩定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國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我們黨農村政策的重要基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係。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須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係。歷史經驗和農村改革的實踐證明,這一基本制度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和本質特徵,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契合農業生產特點,極大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普遍擁護,是農村改革的重大制度成果。對這一基本制度,我們必須長期堅持並不斷完善,決不能有絲毫動搖。無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怎麼改,都不能丟了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這個「魂」;無論新型經營主體怎樣發展,都不能動搖家庭經營的基礎性地位。
「穩」為基礎,就是要保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農村改革的成功實踐和經驗,要長期堅持、不斷完善。 這些年,我們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初步形成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強化農業支持保護、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推進城鄉一體化、完善鄉村治理機制等政策體系。實踐證明,黨的「三農」政策是正確的,是行之有效的,廣大農民群眾是衷心擁護的。我們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並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完善,確保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力度不減弱,使農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洪範八政,食為政首。」新形勢下,堅持並完善農村改革的成功實踐和經驗,保持發展勢頭,築牢制度根基,激發政策活力,我們就一定能穩中求進、穩中有進,在「十三五」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階段書寫「三農」工作新篇章。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