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文化的弘揚與傳承作文
2024-11-19 18:54:11
弘揚孝道文化,是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的要求。中華民族之所以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至今,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中華民族具有許多優良傳統文化,其中,孝道文化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百善孝為先」,孝道教育是最基本的感恩教育,是中國文化根本起始點。下面是相關作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孝道文化的弘揚與傳承作文【篇一】
什麼是孝?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這是民族歷史上的佳話。母親也經常對我講一句話「不求成才,只求成人。」孝是做人的根本。父母養育我們半輩子,只求我們孝順他們三分之一的時間,難道這點要求我們都做不到嗎?
我國古代人就十分孝順。比如《三字經》中的黃香,在他9歲時母親就去世了,他十分悲傷。可母親已經活不過來了,於是,他決定把對母親的思念以及愛全部都傾注到父親身上。冬天的天氣十分冷,晚上睡覺時,黃香就先躺在父親的被中,等被窩熱後才回到自己冷冰冰的被窩裡。
我們現代人也不甘落後,就讓我們看一看陳毅大元帥的故事吧!有一次,陳毅路過家鄉時,回家看望已臥病在床,大小便失控,不能自理的母親,他幫母親洗了髒衣服並且做了一些家務事。作為大元帥的陳毅,他每天工作繁忙,日理萬機都能抽空回家孝順母親,何況我們小學生呢!我們一定要向陳毅大元帥學習。
就拿我來說吧,我認為對長輩最大的孝順就是把自己的學習成績提高,儘量讓父母少操心,平時在家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像上個星期天(母親節)的時候,我就等母親吃完飯,搶著洗了所有的碗筷後,給母親捶了捶背。我在母親後面一下一下,十分認真地捶著,突然間,我發現母親的後背有一些駝了,我不禁想起了母親平日裡不僅要辛苦地工作,而且回家還要做好多家務活,於是我捶的更加認真了,並在心中暗暗許諾:我以後要更加孝敬母親。當然不只是對自己的家人,對所有的長輩都應該如此。如在校,我們要聽從老師的教導,在校外,我們也要孝敬長輩,我每個星期最少和爺爺、奶奶通一次電話,因為太遠,要不然我每天都會去看他們。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遠古時就有「禮儀之邦」之稱。可見,孝順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絕不能丟掉老一代流傳下來的良好品德,那就讓我們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好好孝順長輩吧!孝順還有另外一種,那就是舍小家顧大家,歷史上這樣的人也很多,過去人說的忠孝難兩全,實際忠是最大的孝,對我們小學生來講,要想孝,首先要把科學文化知識掌握好。孝順的方式很多,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方法。那就讓我們從我做起發揚我們的優良傳統吧!
孝道文化的弘揚與傳承作文【篇二】
任繼愈: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之一,另一個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是忠。幾千年來中國人把忠孝視為天性,甚至作為區別人與禽獸的標誌。忠孝是聖人提出來的,卻不是聖人想出來的,它是我國古代長期社會實踐的歷史產物。「國」與「家」的關係協調的好,則天下治,反之則亂。保證實現國家、君主有效統治的最高原則是「忠」;鞏固基層社會秩序,增加鄉黨鄰裡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則是「孝」。中國古代社會最基本細胞是家庭,因而,忠孝兩者比較,孝比忠更基本。《十三經》中的《孝經》把孝當做天經地義的最高準則。後來北宋的張載作《西銘》在《孝經》的基礎上融忠孝為一體,從哲學本體論的高度把倫理學、政治學、心性論、本體論組成一個完整的孝的本體,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價值的共識,起了積極作用,功不可沒。
張豈之:研究中華孝文化應當結合歷史實際
今年是1919年「五四」運動九十周年。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草擬的「弘揚中華文化,建設民族精神家園」的活動方案中有這樣的話:「在我國歷史長河中孝文化曾經被用來維護封建統治。五四運動反對封建舊文化、舊禮教,推動了社會進步,但傳統文化包括孝文化的精華也曾受到衝擊」我贊同這個提法。五四新文化運動對於封建禮教的批判,有歷史功績。例如吳虞對家族制度的批判,就有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在家族制度中,「孝」被用來維護封建家長制,失去了「孝」本有的道德光輝。在五四以前蔡元培寫的《中國倫理學史》就指出,「孝」是中國優秀的倫理道德,後來成為了家族制度的裝飾物,因此,應當區別「孝」的正面意義和反面作用。正如學者們所說,今天研究中華孝文化,應當結合歷史實際,區別什麼是孝文化的精華與糟粕。
湯一介:「孝」作為家庭倫理的意義
「孝」的本質是出於人的「仁愛」的自然本性,它是不帶有「功利性」的。在此,我們需要把孔子的「仁者,愛人」的「仁學」展開來討論。先秦儒家認為,「親親」必須擴大到「仁民」,才是完整的「仁學」,《郭店楚簡》中說:「孝之放,愛天下之民。」「孝」必須擴大到「愛天下之民」才叫作「仁」,所以又說:「親而篤之,愛也;愛父繼之以愛人,仁也」。「仁」不能只停留在「愛父」,必須擴大到「愛天下之民」上,所以「孝」必須擴大,必須「推己及人」,這就是說作為家庭倫理的「孝」(親親),從其以「愛」為基礎這點說,必須擴大為一種社會倫理(仁民)。從而「仁民」,意即為「博愛」,《孝經·三才章》中說:「(君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如果能使「博愛」(即推己及人、及物之愛)成為社會倫理準則,那麼就不會出現違背家庭倫理的「孝」。這就說明「孝」在「仁學」體系裡是十分重要的觀念。因此,從「親親」為基點,擴大到「仁民」,以及到於「愛物」,我們是否可以說中國古代基於孔子的「仁學」,把「孝」看成是「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也是可以理解的。我想,從一個方面說它體現了孔子「愛人」(博愛)的精義。所以朱熹說:「仁者」,「在天則盎然生物之心,在人則溫然愛人利物之心,包四德而貫四端也。」(《朱子語類》卷67)可見,「仁」對儒家的意義十分重大。
李漢秋:異質文化的母親節難於傳承中華孝道
我國的傳統節日多以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為初衷,在發展中注入強烈的倫理內涵,但都是綜合性的,缺少單項突出的人倫主題節日,如母親節、情人節等;而現代社會又很有表達這種人倫感情的需要,於是西方的此類節日就趁虛而入。但異質文化的母親節難於承擔傳承以上兩方面中華傳統之任。不同文化的母親節形象代表都有不同的文化個性,流淌著自己民族文化的血液,承載著自己民族的民族精神。
美國母親節是美國文化的產物。最初提出此想的賈維斯夫人是當時美國格拉夫頓城教會主日學校的總監,美國南北戰爭後她在學校裡負責講述美國國殤紀念日的課程,講述美國南北戰爭中捐軀英雄的故事,她提出應當設立一個母親節,以慰藉為國貢獻出英勇戰士的母親們。她的願望未實現便逝世了,她的女兒安娜·M·賈維斯(1864—1948)終身未婚,一直陪伴母親身邊,1905年她母親逝世,1907年開始她為母親遺願正式發起創設美國母親節,得到教會、教堂的支持,她的紀念活動與教會儀式相結合於五月的第二個禮拜天在教堂舉行。經過七年的努力,1914年美國總統威爾遜宣布美國母親節就定在五月份的第二個禮拜天。從上述可見,美國母親節同美國歷史、美國宗教有不解之緣,有鮮明的美國文化的印記。歐洲文化跟美國文化很密切,但許多歐洲國家仍有自己的母親節:英國母親節在三月份。法國1928年才設立母親節,也沒有跟著已有的美國母親節,而是定在五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瑞典也是。匈牙利、葡萄牙等也沒有跟美國。亞洲國家印度尼西亞、韓國等都沒有取同美國,泰國到1976年宣布8月12日為自己國家的母親節。阿拉伯地區的許多國家以3月21日「春分」為母親節,都植根於自己的文化。
母親節確有不同的文化根基。我們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堅守住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在捍衛世界文化多樣性中,展現中華母親節文化的光彩。
孝道文化的弘揚與傳承作文【篇三】
為了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母愛文化與孝文化的時代內涵,擦亮「母愛聖地、幸福乳山」城市名片,推動經濟文化強市建設,構建和諧幸福新乳山,5月9日下午,2009中國(乳山)母愛文化節高峰論壇在大乳山風景區內舉行。來自全國的專家教授,就「傳承孝道文明、弘揚母愛文化」進行了討論。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駱承烈: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倫理道德的奠基石,是世界文明寶庫中的瑰寶。孝能使人趨惡就善,孝能使家庭和順,孝能使社會和諧,孝能使民族和睦,孝能使社會和平。
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是傳統道德,孝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文化中的「孝」,包含了所有仁、義、禮、智、信的內涵,「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達,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站陣不勇,非孝也。」《孝經》中寫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將孝定義為天經、地義和人的基本行為。孔子「孝」思想是儒家倫理中基本的行為規範和重要的道德範疇,對中華民族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歷史影響。儒家思想中,孝道主要體現在八個方面:奉親、關親、敬親、順親、理親、諫親、光親、延親。
凌孜:中華文明生生不息幾千年,是經歷了各種災難和考驗而保存下來的人類文明,是凝聚人民心靈、構建和諧社會的紐帶和載體。孝是穩定社會的基石,家庭穩定以後,社會才能穩定。從另外一個角度上來說,孝意味著尊老敬老,老年人的存在不是負擔而是財富。年輕人應如何對待老年人?第一,應該贍養,父母把你養大,你應該養活父母。第二,應該尊敬,他們把你教育成人,你應該尊敬他們。第三,應該繼承,他們的事業,你應該繼續做下去。第四,應該弘揚,有些好的東西,在繼承的基礎上還可以繼續發揚。贍養、尊重、繼承、弘揚,這是對待父母的態度,也是對待老人的態度。
李漢秋:中華孝道傳承幾千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珍寶。構建和諧社會,也離不開孝道。「孝」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現了。《說文解字》上講,孝即「善事父母者,從老,從子,承老也。」先有「老」字在上,再有「兒」字在下,孝的字體結構,形象地告訴人們,孝作為家庭的基本倫理與行為規範,是對子女與父母的雙向約束,父慈子孝,十分和諧。孝不是深奧的哲學概念,而是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人人皆可起而行之的日常行為規範。大可治國平天下,小則修身齊家。一人行孝,一人受益;一家行孝,一家得利;一國行孝,天下康寧。孝為什麼具有如此神奇的魅力,就在於孝是行之千古而不改的社會準則,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通用道理。民間流傳的《勸孝詩》中有「人生百行孝為先,父母深恩大似天」的詩句。孝是人世間一種高尚的美好的情感,它的本質是親情回報,它的作用是完善人的品德,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是家庭和社會中追求的人際關係和諧,是普遍人性的概括,是和諧社會的紐帶。
張炯:弘揚孝道文化,是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的要求。中華民族之所以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至今,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中華民族具有許多優良傳統文化,其中,孝道文化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百善孝為先」,孝道教育是最基本的感恩教育,是中國文化根本起始點。
中國人應該有自己的母親節
李漢秋:提倡母愛,是世界主題,應該大力弘揚。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在弘揚母愛文化方面,我們應該有自己民族的特色。現在中國人提倡民族精神,弘揚中華文化,建設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這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這是繁榮世界文化的需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世界性多樣化文化宣言》中提到,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挑戰下,文化怎麼保證多樣性,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文化,就會很快滅亡。從黨的十六大到十七大,一直在提倡傳統文化,十六大提倡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十七大強調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近年來,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性越來越高,這跟我們的節日有關,2008年,我國將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定為法定假日,以新增的傳統節日為契機,加大對傳統文化的宣傳、弘揚。因此,設置母親節,讓天下父母心有一個得以彰顯、被認真體會的節日,讓天下子女心有一個被喚醒、並精緻表達的節日,這是全人類的需要。設立中華母親節,就是要在經濟全球化的挑戰中,堅守住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在捍衛世界文化多樣性中,展現中華母親節文化的光彩。
凌孜:現在中國流行的母親節其實源自美國,但國際上有許多國家包括英、法等歐洲國家,都設有自己的母親節。不同文化背景的母親節都承載著各自民族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重視家庭倫理,具有悠久而濃厚的孝親傳統,因此,中國的母親節應植根於中華文化的沃土中,具有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和特定的民族精神底蘊。我國歷史上有不少偉大且很有影響的母親,「孟母三遷」、「孟母斷杼」的故事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而且傳播至東亞和東南亞。所以我提倡將孟母生孟子之日作為中華母親節。孟母可以作為中華母親節的形象代表,她凝結著中華文化的精蘊和民族精神的精華,可用以彰顯母親的偉大和偉大的母愛,激發作為人子的愛心孝思。
人類的愛心從母愛、愛母開始,母親節是全人類的需要。因此一旦點燃,便易形成燎原之勢。美國的母親節1907年始於費城一地,逐步被一些州認同,經過七年的努力,到1914年才正式定五月的第二個禮拜日為母親節。我們中華母親節也可以由點點星火逐漸匯而燎原,前幾年,鄒城、石家莊、曲阜等市已舉辦過大型慶典和文化活動,北京、天津、南京、福州、哈爾濱、太原等幾十個城市的一些學校率先開展起來,讓我們帶領青少年沐浴中華母親節的陽光而茁壯成長。
駱承烈:「孝」字有兩個字組成,上是「老」,下是「子」,就是說我們老老少少、祖祖輩輩都是一體的。今天很多年輕人不懂得這一點,為了一點點蠅頭小利就可以做出大逆不道的行為。我們拿什麼去教育他們?所以,我覺得應該設立「中華母親節」,可以將中國文化的傳承從教育、影響孩子開始,從母愛和孝敬開始。
另外,不同文化的母親節形象代表都有不同的文化個性,流淌著自己民族文化的血液,承載著自己民族的民族精神。當中華兒女吮吸母親節的文化乳汁時,這位母親代表卻是「洋媽媽」,這樣的事不宜再繼續下去。要維繫中華文化血脈、培育中華民族精神,需要自己的中華母親節。這是為了維護中華文化主體性。
傅廣照:開展母愛文化節活動,就是為了在全社會倡導和弘揚「愛母、敬母、回報母親」的傳統美德,彰顯中華民族誠信、包容、和諧的偉大精神。大乳山是乳山人民的母親山,它不僅哺育和滋潤勤勞樸實的乳山人民,並孕育和形成了獨特的母愛文化。大乳山見證了乳山市的成長,母愛文化塑造了乳山市的靈魂。弘揚母愛精神,歌頌母愛,傳承母愛,倡導關心他人和社會,推動和諧社會建設,依託地方豐厚的文化底蘊,加強地方文化建設,是弘揚母愛精神,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有力舉措。
打造母愛基地弘揚母愛文化
張炯:歷史上,「孟母三遷」、「嶽母刺字」都是母愛的經典,是母愛和教育融為一體的典範。作為女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母愛與生俱來,伴隨成長,是最寬廣、最無私、最純潔的情感,母愛文化博大精深,備受推崇。大力發展母愛文化,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石,是繁榮文化事業的重要內容,是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載體。
朱向群:母愛主題是一個很大的主題,可以挖掘很多東西。要發揚母愛可以從三個方面做工作,一是從寬度上講,母愛不僅僅是愛自己的孩子,還要愛別人的孩子,也就是要博愛。二是從深度上來看,母愛不光要愛,還應該有教,提升母親的素質。第三從密度上說,不僅只在5月份母親節舉辦母愛文化教育,平時也應該注重母愛文化的宣傳和教育。
中國(乳山)母愛文化節的舉辦,是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經濟文化強市的戰略要求,也是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以節會活動促進乳山旅遊、房地產、招商、城建、文化、會展等全面發展,實現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促發展、惠民生的實際舉措。另外,乳山是個美麗的地方,「紅嫂」的家就在這裡。無數個紅嫂在抗戰中奉獻自己,去挽救革命戰士的孩子。現在應該把這些文化資源用好、把典型人物挖掘出來,讓遊客真正了解乳山人淳樸、無私的母愛,拉動城市旅遊經濟的發展。
陳澤炎:舉辦母愛文化節能夠整合區域文化資源,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從而帶動旅遊等相關產業,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當前就會展經濟而言,會展活動包括了會議、展覽、節慶、演出、賽事等,母愛文化節是以節慶為主,同時綜合了會議、演出、比賽等。這是一個綜合性的活動,從會展經濟來講,是一個新興的產業。
母愛文化節是屬於地方的節慶,選題策劃好,文化底蘊深,運作方向對,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對於今後的發展我提四條建議:
第一要注重文化性。母愛本身就是有很深文化底蘊的,但是如何把我們這次會展節慶活動辦得更有文化性,應該突出理論研討,對母愛文化節進行深層次的理論探討,形成理論深度,提升活動的層次。第二要注重品牌性。所謂品牌性就是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的結合,圍繞三個度可以進行進一步的延伸。第三是做到國際性。我們要讓中華母親節走向世界,把中華母親節的內涵發揚光大。第四就是要多樣性,不斷豐富母愛文化節的內容,增加各種活動,論壇可以在此基礎上,配加展覽等。
邵春:母愛文化和愛母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乳山致力打造「母愛聖地,幸福乳山」的品牌形象,這是乳山對接國內外市場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大有文章可做,大有前景可盼。目前乳山的優勢是什麼?一是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認識,二是有鮮明的城市形象,三是有比較廣闊的市場前景。
但真正要把乳山的品牌叫響,還要有一個好的市場營銷策略,要高端策劃,打造出品牌。可以將文化進行轉化,跟產業鏈相接,只有這樣才能做出效益來。另外,可以將母愛滲透到城市旅遊的各個方面,除了一些以母愛為主題的廣場、景點,還可以在酒店、食品、紀念品等方面,表現出母愛的關懷,這樣這個城市就有了獨特的賣點了,讓人過目不忘。第三是要注重精細化,每個細節都不要忽略,體現出人文關懷,才能贏得遊客的口碑,讓他們在一點點的感動中記住這個城市。第四要學會「走出去,請進來」,學習外地關於母愛文化的好經驗,結合本地實際,不斷完善,發揚光大,變成自己的特色,這樣才能走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前面。
傅廣照:大力弘揚母愛文化,發展中國乳山母愛文化節,我覺得應該從以下三個大方面發力:第一就是在營造母愛文化氛圍方面,讓乳山市民真正成為母愛文化的建設者、參與者、分享者。乳山市政府正在規劃母愛文化公園(或母愛文化廣場)。在大乳山景區內,圍繞著母愛文化公園,表現一個小女孩從出生到成長、結婚、生子,最後病老的各個過程。在學校開設母愛教育課,在新聞媒體上開設母愛專欄,通過一系列的教育,提高市民的素質。第二通過文體、會展活動、媒體、項目、房產等的帶動,將母愛文化發揚光大。第三就是促進社會發展方面,堅持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促進當地發展。抓住母愛文化這個「牛鼻子」,來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完善產業鏈,同時不斷豐富乳山的母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