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八篇參考

2024-10-28 13:35:10

  【篇一:關於端午節習俗的作文】

  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要吃香噴噴的粽子呢?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要比熱鬧的龍舟賽呢?

  沒錯,只有端午節,一個偉大的節日,一個神聖的節日。說起端午節,還得從屈原的故事說起。

  傳說,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薦能,富國強兵,力主聯秦抗齊,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反對,使屈原被讒免去職位,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報國無望,便含恨投江自盡。屈原死後,出國的百姓異常悲痛,紛紛湧到汨羅江邊憑弔屈原。有些漁夫則駕起船隻,把事先準備好的粽子、雞蛋撲通撲通地往江裡丟,說是讓魚吃了,就不會咬屈原的屍身。流傳至今,便有了吃粽子的習慣。所以過端午節的這天,滿街都是賣粽子的小販,我們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你知道粽子是怎樣包的嗎?哈,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先用一些新鮮的粽葉包住糯米,在裡面放各種配料,然後用線綑紮好。包好的粽子放在鍋上蒸,等滿屋飄著粽子香的時候就可以吃了。吃粽子的時候,要先把線解開,剝開粽子葉,裡面藏著紅紅的粽肉,升騰著熱氣,散發著一種特有的粽香,兩個粽子用盤子裝著,活像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照耀下晶瑩剔透,散發著濃鬱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個粽子,狼吞虎咽地吃起來,味道真是棒極了。

  吃完粽子,便來到河堤上觀看龍舟賽。在這一天,每個村子都會組織一支隊伍,而後拉到漣水河進行比賽。只見碧波蕩漾的河面上,五顏六色的龍舟整裝待發,隊員們個個摩拳擦掌,仿佛勝券在握。而站在岸邊的觀眾比隊員們還要緊張,個個屏息凝視著河面。裁判一聲令下,一艘艘龍舟像離弦的箭一樣,飛一般地向前衝去。頓時,河面上鼓聲震耳欲聾。一千米的水道上,隊員們憋紅了臉,咬緊了牙,拼命地劃。太好了,我們村的龍舟領先了,因為我們村的隊員配合默契,所以龍舟就特別聽他們的指令,行動自如。龍舟的身後留下了一條條波紋,原來平靜的水面,如布滿硝煙一般。尾隨在後的龍舟,不緊不慢地跟著,鼓手們也使出了吃奶的勁,使勁地敲,這鑼聲一聲接著一聲,清脆而有力。別的龍舟也不甘落後,一邊划船,一邊和著鼓聲,「一二一二」地喊著口令往前衝,那口令裡充滿了對勝利的渴望。河面上熱鬧極了,口令聲、鑼鼓聲、划槳聲,匯成了一首激昂雄渾的樂曲,樂曲裡有著濃重的端午節的氣氛。

  故鄉的端午節啊,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愛國精神的一種欽佩。吃著正宗的家鄉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裡別有一番滋味。

  【篇二:端午節習俗】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山東農村老家過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實際上頭天晚上就做好了。家鄉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鄉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數用葦子葉做,雲南等少數民族地區還用竹筒做,我們家鄉除用葦子葉外,還用類似薄羅葉那樣的粽子葉做,且兩個粽子對著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見。家鄉農村人過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沒說紀念什麼,只是學校的老師說是紀念屈原投汨羅江,更沒人去考證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勸諫,還是和楚懷王的後宮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襖扔」,那時人窮,沒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單衣和棉襖兩者之間選擇。就是說,過了端午節,就可完全脫掉棉襖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趕到遠處的山野,去採苗高葉壯的艾蒿,回來後就插在門框上,據說可避邪。實際上是,家中有人得個瘡癤什麼的疾病,就把那幹過後的艾葉採下來,揉成一個個圓錐型的小團,用香點著,讓艾煙來燻患部,在中醫學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曬乾,擰成「煙繩」,夏天用來燻蚊子,因為那時多數人家沒有蚊帳。沒有象四川人在端午節扎艾狗掛在門上,是為了讓張獻忠識別是窮人家,起義軍不殺。

  三是扎五絲。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絲線擰成一股細繩,捆在手脖、腳脖上,據說可以闢邪保平安。剛紮上的時候,色彩很鮮豔。時間一長,被水溼了,掉了顏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鮮了。五絲不能隨意剪掉,必須等到下雨,剪掉後扔到水裡,據說可以變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鋤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裡面裝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裡刨回來曬乾的。那時一種長在沙地裡的草,根部象個黑色的棗核,用手掰開,裡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這時的小夥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著荷包互相扯來搶去嬉鬧調情。家鄉的習慣是,戴著香囊,不能去瓜地,說一去就把瓜給轟了,光開花不結瓜。

  【篇三: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中國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端午節是中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中國人為什麼要過端午節呢?這裡有著不少的傳說,最著名的的就是為了紀念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過端午節,中國各地有很多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懸鐘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中國中部的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鍾馗與一個離奇傳聞有關,相傳中國唐代(618年-907年)的皇帝病中夢見一大鬼捉一小鬼而啖之,自稱鍾馗,醒後令畫家吳道子描成畫像,相貌兇殘醜陋,以為打鬼、驅邪、除祟之用。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據說中國古代百姓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

  【篇四: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有許多的習俗,如吃棕子、賽龍舟等。在我媽媽的故鄉——三明就有一種「插茱萸」的習俗。茱萸是一種草,它細細長長的,又是綠油油的。每到端午節,當地的老人們就會在自家的每一個門的兩旁都插上一株茱萸,以求神靈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節,我們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見外公搬來一節長梯,在門的旁邊(門框前)架好,然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株茱萸草,拜了拜天,口裡念念有詞,然後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後,外公仔細找這門邊的裂縫,等到找到了裂縫之後,再把那一?茱萸草插上去,然後下來。

  我們和外公在遠處得意洋洋望著大大小小的門上被我們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風徐徐吹過,門旁的茱萸在微風中輕輕搖擺著身體,好像笑這對我們說「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這就是我的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之一—插茱萸。但是,隨這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少人會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議:大家要保持這種習俗把古老又悠久的習俗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

  【篇五: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農曆五月初五謂之「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中原漢人南徙開發八閩,帶來了中原紀念屈原的端午風俗,與閩越族的「龍子節」糅合成八閩傳統的端午趣俗。

  端午節「出生」在中國,習俗由來與傳說甚多。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名篇,已廣泛深入人心。但總體而言,福建和臺灣的端午節慶同出一源,民間沿襲習俗亦大致相若,足見臺海兩岸人民一脈相承、魚水相依。

  福建泉州地區端午節慶更具獨特的風格。明清以來,每逢五月初五都會出現「泉州總口,與臺灣鹿仔港對渡」的盛況。兩地人民身披節日盛裝,同江競舟潑水,交融情誼。一九九九年六月十八日古鎮蚶江和臺灣彰化縣和美鎮鎮平裡聯袂舉辦「海峽龍舟競渡邀請賽」系列活動,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海峽情」民俗畫卷,令海峽兩岸同胞流連忘返,期待著「三通」實現日,神龍飛架兩岸來。

  福建和臺灣各地,民間在過端午節時,一般家庭都要吃粽子、掛艾蒲、飲雄黃、佩香囊等作「避邪」保健用。同時在自家門楣間插上艾葉、菖蒲,兼插禾稗莖以及榕樹枝,象徵老而彌堅。臺灣民眾採艾插榕的習俗,實際上也是一種思念鄉裡故土的寄託。

  【篇六: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划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划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划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岳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嶽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慄、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溼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篇七:端午節的習俗作文500字】

  端午節、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等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每逢佳節倍思親;無論是遠在他鄉的遊子,還是近在咫尺的家人都要聚在一起,過一個團圓節。

  「端午節」由來已久。分大端午和小端午。小端午是農曆五月初五大端午是在五月十五。「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午」就是五月的第一個逢五。端午節又叫「龍舟節」「詩人節」「燈節」。說起這些節日,還有一段悲涼悽美的故事呢!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周圍的人紛紛走到江邊划船打撈。人們爭先恐後的,要把屈原救上岸。打撈了很久以後,人們還不見屈原的屍體,就回家拿米糰扔往江中,不讓江中的魚、蝦、蟹、鬮等把屈原的屍體吃掉,於是有了現在的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吃粽子了。粽子一般用黃米和糯米做成。把黃米或者糯米,還有包粽子的竹葉泡在盆裡一天一夜。再用葉子把粽子包成三角形,每一個角放上大棗或花生,為的是不讓米溢出來。粽子包好後,連同雞蛋一起放到大鍋裡,慢火煮一下午。粽子煮好後,打開鍋,芳香四溢,竹葉的香味,粽子的清香,沁入到雞蛋中,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

  端午節還有一個傳統;用艾子葉驅蚊。以前醫療不發達,有些體弱殘疾的人被蚊蟲叮咬後會死亡,把艾葉放在門上有一種避邪的作用。人們還在端午節這天綁許多五彩的小掃帚。小掃帚是用麻線做成的。人們用各種染料把麻染成七彩線。綁製成1釐米長的小掃帚,再用一些小果殼染成各種各樣的顏色,中間有一個小孔,將七彩線把小果殼穿在一起,綁在孩子們的手腳上,以示吉祥如意。

  中華民俗源遠流長,這不是迷信,而是傳統習俗。我們應該去尊重它、保護它。讓古老的傳統文化成為民族的和諧,為經濟的騰飛做出貢獻。

  【篇八:端午節習俗作文】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這一天有許多風俗活動,如早上取龍鬚水,插艾枝於門,上山採青,食粽球,制粽,賽龍舟活動。

  早晨取龍鬚水——因為傳說五月五日是龍的生日,這一天龍抬頭噴出的水能治病。故此人們在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溝、水溝、溪河取水,置於自家水缸裡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

  插艾於門——因為艾能僻邪,這一天插艾於門上能保平安。

  上山採青——因為這一天是龍抬頭噴發龍鬚水於大地青草的時間,人們上山採一些草藥,像天冬、麥冬、金銀花、山葡萄等來家備用,都比往日來的有價值。另者上山採青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氣也十分有意義。

  食粽——本地有名俗諺叫[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破裘就是舊棉衣,這一天是五月初五,剛過了春寒,大地始暖,過了這天之後,進入夏天,氣溫自然高了,不再穿棉衣了。大家都要用薯粉加黃枝汁攪拌成的粽,表示食後寒天過去溫暖的夏天就到來了。

  食粽球——粽球是一種用香菇,花生仁,豬肉,甜豆沙製成的食物,一邊甜一邊鹹,用竹葉包成六角狀拳頭大小的包糰子。它的由來是由中原傳來的。是中原水鄉百姓紀念大詩人屈原的一種風俗食物。

  賽龍舟——來自對屈原的懷念。沿江水鄉在端午節前後組織龍舟競賽。

  今天,奶奶家也包起了粽子。我學著奶奶的樣子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粽葉,學著奶奶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肥肥大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粽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可是當我再把粽葉蓋好時,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都跳了出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把一些糯米弄掉一點,我才舒了一口氣,心裡的一塊沉重的大石頭放了下來。我經過了一些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一個步驟——扎棕繩。粽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所以我接過棕繩,把粽子捆了一圈又一圈,這才交給奶奶。這時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們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的傳統風俗。蘊涵著祖國人們深深的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它起源於中國,發展於中國,我們要保護它,傳承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節日。

  今天,奶奶家也包起了粽子。我學著奶奶的樣子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粽葉,學著奶奶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肥肥大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粽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可是當我再把粽葉蓋好時,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都跳了出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把一些糯米弄掉一點,我才舒了一口氣,心裡的一塊沉重的大石頭放了下來。我經過了一些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一個步驟——扎棕繩。粽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所以我接過棕繩,把粽子捆了一圈又一圈,這才交給奶奶。這時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們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的傳統風俗。蘊涵著祖國人們深深的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它起源於中國,發展於中國,我們要保護它,傳承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八篇參考]相關文章:

1.端午節的作文200字_節日作文

2.端午節的作文800字_節日作文

3.寫端午節的作文1000字_節日作文

4.端午節的作文1300字_節日作文

5.描寫端午節的來歷作文_節日作文1400字

6.介紹端午節的作文300字3篇_節日作文

7.描述包粽子的優秀作文_描寫端午節2400字

8.包粽子英語作文帶翻譯_描寫端午節900字

同类文章
國慶見聞的作文怎麼寫

國慶見聞的作文怎麼寫

  又一個國慶節到了,我們學校也放了假,我的爸爸媽媽也可以休息七天。這七天的假期小朋友們打算怎麼過呢?是去外地旅遊,還是在家裡看電視、玩電腦?是整天陶醉在書林之中,還是在家幫父母幹活?我想,每位小朋友大概都要去逛逛街,買點東西吧。可是你們注意到了嗎,在這個舉國歡慶的節日裡,有那麼多的人還在各
有關中秋節的三年級作文

有關中秋節的三年級作文

  中秋節的晚上,我們全家早早吃過晚飯,來到小區的院子裡,一邊品嘗美味的月餅,一邊觀賞美麗的月亮。  我看見月亮慢慢的往上爬,像一個膽小的小姑娘,悄悄的探出頭來。她望望四周,過了一會兒,膽子也好像大了起來,嗖的一聲,就完全跳了上來。  夜靜悄悄的。漆黑的夜空上,月亮好似一個美麗的大圓盤,它把
媽媽的生日三年級作文八篇

媽媽的生日三年級作文八篇

  1媽媽的生日  不知不覺,媽媽的生日又快到了,我在心裡早早地想著怎樣給媽媽過一個有意義的生日。  到了生日那天,我拿了自己平時剩下來的零花錢到蛋糕房為媽媽買了一個漂亮的蛋糕。回到家以後,我小心翼翼地把一支支精美的小蠟燭插到了蛋糕上,然後乖乖地坐在沙發上邊看電視邊等媽媽回來。天慢慢變黑了,
中秋節作文460字

中秋節作文460字

  今天是中秋節,晚上,我和媽媽還有妹妹一起在月亮下吃著月餅,突然,媽媽說:「想不想聽中秋節的來歷。」「想。」我和妹妹異口同聲的說。「好。」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
滿分作文:過中秋

滿分作文:過中秋

  我們要放3天假,準備過中秋節。媽媽說中秋節就是團圓的節日,中秋節是陰曆八月十五,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圓,月餅也是圓的,所以大家都吃月餅。我不清楚什麼是陰曆,媽媽說就是中國人自己的日曆方法。月餅和月亮一樣圓。  我喜歡吃月餅可甜了,有豆沙的月餅,蛋黃的月餅,水果的月餅,蓮蓉的月餅。媽媽不讓我多
鄉村的除夕夜作文

鄉村的除夕夜作文

  今天是除夕,下午,我和爸爸媽媽照常來到外婆家。剛走上臺階,迎面就看到大門上貼上了兩副紅紅的春聯,好是喜慶。  走進門,聞到一股撲鼻的香味,但說不出是什麼。走到廚房一看,原來鍋裡「咕嘟、咕嘟」燉著羊肉,好香啊!我垂涎三尺,恨不得馬上就吃年夜飯。外婆端出一大盆餃子餡兒,原來今天的年夜飯還有水
關於重陽節的英語作文1000詞

關於重陽節的英語作文1000詞

  DoubleNinthFestival  The9thdayofthe9thlunarmonthisthetraditionalChongyangFestival,orDoubleNinthFestival.ItusuallyfallsinOctoberintheGregoriancal
有關七夕的作文800字

有關七夕的作文800字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記憶的盒子裡猶存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兒時就反覆聽講,雖然至今仍無法理會他們相愛的痛苦,還是為之惋惜。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愛情現代化了,現實化了,
中學生母親節作文450字

中學生母親節作文450字

  在我的家庭裡,爸爸媽媽很愛我,我也非常愛爸爸媽媽。生活中我們處處相互關心。  記得有一次,我們家吃魚,我最喜歡吃魚了,看到魚就食慾大開,吃著吃著,突然覺得喉嚨不對勁了,是被魚刺卡住了,我又急又慢地說:「爸,我被魚刺卡住了。」爸爸、媽媽一聽,都慌了神,趕緊忙活起來,爸爸端起了杯子讓我喝水,
小學英語作文五一國際勞動節

小學英語作文五一國際勞動節

  MayDay五一國際勞動節  MayfirstisaSunday.AnditistheLaborsDay.Mymothersaidtome:Openyoureyes!Andlookoutofthewindow.Whatafineday!Letsgotopark,Somymother,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