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歷史未解之謎:皇太極改大清國號究竟隱藏著什麼玄機?
2023-03-30 16:27:19 2
大清朝為什麼會叫清朝呢?清朝的國號是怎麼來的?在1636年皇太極易「金」為「大清」,不過當時並未說明國號之由來,致使「大清」國號成為一樁歷史懸案。
這「大清」國號究竟隱藏著什麼玄機?對此,後世學者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大清國號起源之謎歸納總結為六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源自青色。有人引用乾隆皇帝「天造皇清,發祥大東」之詩句,提出以五色配五方,則東方為青色。但將「大清」與青色相聯繫,似乎有些牽強。
第二種說法:發音近似。如有人認為「金」與「清」音接近,將原金國號改為清,是選取發音近似的合適字代用。
第三種說法:源自古代傳說。如有人提出皇太極改金為清,源於歷史上少昊金天氏傳說。少昊金天氏稱父為清,且又稱土為清,胙土於清。皇太極將金國比作少昊金天氏,金天氏胙土於清,故採用「清」國號。
第四種說法:周室受命。如在古書《尚書》、《詩經》、《周頌》書中均能找到「清」字,據此,「清」乃周室受命之象徵,皇太極改國號或許是將自己的事業比附周武王之大業。
第五種說法:以水克火。有人認為朱家大明的「朱明」二字都具火意,以水克火,符合五行相剋說。再則,因「火克金」,起先的金國號不吉利。皇太極以清為國號,明確顯示其取代大明的意圖。
第六種說法:籠絡人心。有人認為皇太極在改「後金」為「清」的前一年,已廢除「女真」族號,改為「滿州」。而「滿州」在滿語中音近「曼殊」,本是佛名,意為「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因此他用「清」代「金」,對籠絡各族人心和進一步取代明王朝,作用都比「大金」或「後金」來得大。
以上幾種說法各有其理,又互為補充。以此可見,1636年皇太極易「金」為「大清」,可能是各種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趣的是,皇太極的「崇德」年號與明朝的「崇禎」年號相近似,而與明朝的「崇尚禎祥」相對,他的「崇尚道德」,似乎是將自己置於高出明朝的地位。
大清國號起源的真正原因,想必皇太極最清楚不過了,遺憾的是史料中並未記載國號由來,成為一樁歷史懸案。
皇太極改「金」為「大清」,這樣改是有很多因素的,內部因素主要是「金」這個國號已經不符合當時清朝發展的需要,更不利於安撫當時已經統轄的漢和蒙古民族。外部因素,「大清」這一國號符合「大元」和「大明」取號的傳統,而且這個氣勢更勝於前朝。
當年努爾哈赤有難的時候,就騎著一匹馬逃難,據說這匹馬是青色的馬,因為後面的追兵追得比較急,所以努爾哈赤只能晝夜不停的騎馬,結果把這匹馬累死了。努爾哈赤就對著這匹馬說:「馬兒,馬兒,將來我要是得了天下,我的國號就叫「大清」」。當然這個只是一個傳說故事。至於清朝為何叫「大清」?在許多清朝的史書中是有提到的。比如《滿文老檔》、《滿洲實錄》、《清太宗實錄》等官書中均未作任何記載,雖然學界有著種種說法,但是仍然為一個歷史之謎。
目前史學家主要從這幾個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一,當時的政治狀況、軍事、文化和民族的態勢,考慮到皇太極剛剛建立大清為國號的同時,採漢式尊號、用漢式年號、上漢式諡號,以及制定漢式皇帝儀仗、冠服,甚至祭祀孔廟等等的情況,則漢式國號「大清」,取義自然應該是本於漢族經典,合乎漢族傳統文化,順乎漢人一般的思想觀念。沿著這一思路,我們也可以從大清在氣勢含義等方面,完全壓倒了「大明」。
由此而發的關於大清國的「大清」的諸種猜測主要有以下幾個:(一)有的人從文義上釋「清」為「掃清廓清」之義。(二)而最易見出的,「明」屬火,明國姓「朱」色赤,赤為火色;而「清」、「滿洲」(新定族名)三字都帶水。此符合五行相剋說之水克火,寓清滅明的吉祥之兆。又原國號「金」,以五行論,犯火克金的忌諱,皇太極之廢「金」,可能這也是一個原因。金啟孮進而認為:「『清』應是『明』的同義詞,有與『明』比美之意。從太宗改元『崇德』,可為旁證;『祟德』與『崇禎』亦有比美之意。」(三)就為政而言,「清」可以表示王者的風範,王政的理想。「清平」即太平,「清時」即太平盛世,「清晏」即清靜安寧,「永清四海」即天下永遠安寧。又有「清明」一詞,尤其值得注意。《詩·大雅·大明》:「肆伐大商,會朝清明」,《禮記·孔子閒居》:「清明在躬,氣志如神」,《禮記·玉藻》:「色容厲肅,視容清明」,都是「清」在「明」前,「清」居「明」上。
可見,從上述我們可以推斷出,從漢文化系統而言,皇太極所命名的國號為「大清」,在氣勢和含義上是可以壓倒「大明」的。
同樣,在女真或滿洲方面,「大清」的來歷及意義又有什麼說法呢?依據眾多史學家的研究得出:日人市村瓚次郎指出:「金與清在北京音稍有相近,金為Chin之上平,清為Ching之去聲。北京人可明確區別開,然外國人則頗易混同。」有部分學者肯定這一說法,認為:「清即金之諧音,蓋女真語未變,特改書音近之漢字耳。」也有專家認為,「清」與「金」為一音之轉,這兩個漢字在寫法上雖異,而在滿語裡發音卻無差別。他說:「撫近門款識漢文之大金,滿文卻即系後來通用之大清。因知太祖稱國號為金,至太宗改號清,不過改漢字之寫法。其實滿人讀金、清同音,改號乃改漢並不改滿,漢文之大金,稱至崇德元年四月以前為止,滿文之大金,終清世未有異也。」《清代全史》也附和說:大清為大金近音字。太宗之所以堅持更定國號,是因為「金」曾激起漢族人民的仇怨太深,不稱「金」可以減少他們對清朝繼續擴張勢力的阻撓。再則,這是太宗已定下入主中原之策,原來的金朝最多統治半個中國,太宗要建立全中國的一統天下,為適應政治上的需要,更定國號為「大清」,它是太宗重定國號的又一動機。
以上的說法主要是從漢語的角度來解釋的,又有很多人把「金」轉換為「大清」進行分析。然而清朝官書沒有記載「大清」之事,說明它不是文館的文官、舉人們所承擬的,因為他們的建議一般記錄在冊。因此,有學者認為:「大清」這一國號並非來自漢語,也不是滿語固有詞,可能是滿語中的一個蒙古語借詞,即「代青」( daicing)。因此,大清國的意思應為「上國」(「至高無上之國」),或「善戰之國」。其根據如下:
其一,「大清」不是漢文「大金」的一音之轉。因為漢文的「大金」與「大清」的寫法、讀法不一樣,滿文「大金」與「大清」的寫法、讀法也不一樣。大金的滿文為aisin gurun,而大清的滿文為amba daicing gurun。
其二,皇太極對滿語等滿族文化情有獨鍾,不願放棄,故很難推想他會以漢語命名其國家。天聰八年(1634),皇太極曾下令「事不忘初」,將其統治下的後金官名、城邑名一律改成滿語。時隔僅兩年,他用漢語來命名其新政權的可能性不大,而用滿語的可能性較大,但滿語中又無daicing這一固有詞彙,只有蒙古語借詞daicing。所以,大清國號,實源自蒙古語。
以上清史研究專家的論斷,各有其理,又互為補充。以此可見,1636年皇太極易「金」為「大清」,可謂是各種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就主要的內部因素言,「金」國號已不足以規範其未來的發展,更不利於安撫其已統轄的漢、蒙民族;以關鍵的外部因素論,「大清」國號合乎「大元」、「大明」取號的傳統,氣勢、取義更勝過「大明」。
福臨即位以後,「大清」也正式天下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