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 我們要在這場科技大會上談談藝術
2025-05-13 06:54:09
在美術館中才能看到的作品,在專訪裡才能讀到的藝術家,都將在這個5月末,來到2050大會。
人工智慧,無人駕駛、區塊鏈……在2050,你可以聽到所有你知道或不知道的新興科技。但在被科技包圍裹挾、飛速前進的當下,我們既受益其中,又不得不面臨前所未有的困惑。
科技是理性,藝術是感性?
藝術是會被科技扼殺,還是滋養?
2050大會的志願發起機構之一,特贊tezign.com 作為一家擁有 20000+ 創意方的技術型營銷和設計創意人才平臺,利用社群資源,邀請了32位來自中國、愛爾蘭、英國、義大利、冰島、荷蘭、日本、韓國等國家的藝術家與創意人,打造了9場新生論壇。
屆時,來自全球的藝術家將與兩萬年青人面對面,分享對於藝術、科技及未來的思考,為2050這片萬物皆可生長的熱帶雨林,帶來藝術和人文的聲音。
他們正在用藝術的力量塑造一個更好的2050
世界經濟論壇文化領袖是一個由藝術家和文化機構構成的網絡,致力於用文化藝術的力量去探討社會問題,推動社會發展。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都擁有極大的影響力,其中就有像郝景芳這樣耳熟能詳的名字。
今年,不用去瑞士達沃斯,在2050你也可以見到他們。
Andrea Bandelli
Andrea Bandelli,Science Gallery International (國際科學畫廊) 執行理事,世界經濟論壇文化領袖。作為2017、2018兩度受邀去達沃斯論壇舉辦大型展覽的藝術機構,Science Gallery 是一家享譽全球的公益性科技館。
不同於其它大多數科技館,Science Gallery 只舉辦免費的臨時性展覽,其探討的核心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
3RNP(3 Robots Named Paul,即「3個叫保羅的機器人」)。人們靜靜地坐在那裡,由這三個機器人完成繪畫。這個作品是對科技和表演的最美詮釋。圖為挪威公主體驗3RNP
一直以來,Andrea 都致力於將科學帶到更廣泛的群體中去,並參與了眾多與科技、藝術、民主、公民參與相關的國際議題。如今,Andrea 正致力於打造「Global Science Gallery Network(全球科學畫廊網絡)」,將他最愛的科技館推向全球,讓更多人愛上科技。
2050,就是他的下一站。
Mindfullness Machine(正念機器)來自科學畫廊名為「Human Need Not Apply」 的展覽。這個機器能受到天氣、人數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將它感知的情緒通過塗色的方式呈現出來。
Hrund Gunnsteinsdottir
另一位文化領袖,來自冰島。Hrund Gunnsteinsdottir 曾在聯合國婦女發展基金任職,幫助科索沃地區進行戰後重建,離開聯合國後開啟了 Prisma 創新教育項目。Prisma 接收19-67歲來自不同行業及背景的學生,用跨學科的方式進行教育,給經歷了國家破產後的冰島人提供了更靈活的受教育機會。88%的學生在畢業三個月後重新找到了工作。
2016年,Hrund拍攝了紀錄片《InnSaei》(InnSaei是冰島語,英文「the Sea Within」,喻指看問題深入本質)。如果說 Prisma 項目是從實踐層面幫助人們脫離金融危機帶來的困境,《InnSaei》則從精神層面引導人們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在紀錄片中,她與世界級的思想家、科學家和藝術家進行對話,探討人類如何「發掘直覺的力量,變得更加靈活和創新,從而更好地應對挑戰。「
《InnSaei》預告:https://v.qq.com/x/page/q05466jci9d.html
社會變化加速,新科技層出不窮,65%的孩子未來可能會從事當今不存在的全新職業,教育系統如何為這樣的未知做準備?2050,她來給你答案。
當我們談論藝術時,我們在思考技術、自然和社會。
張周捷
張周捷,工業設計師、數字藝術家、張周捷數字實驗室創始人,藉助計算機運算程序探索前沿數位化技術和工藝。張周捷自詡為一個邏輯極簡主義者,他的作品以獨立、實驗性和未來主義著稱。
張周捷與Nike Lab跨界合作的《Mesh Gate #03》,採用Mesh的方式重構了標準五人制球門。
數字世界中的物體可以生長和變形,就像自然界中發現的東西一樣,他致力於發現和探索這些變化中的方法。
「在我眼中,工業化生產是千篇一律的,而數位化生產卻能夠帶來接近自然的、無窮無盡的變化。計算機生成物所具有特有的美感和邏輯,是人腦所不能達到的。而且,它具有自發性,是不能夠被預設的。就相當於發明一個基因,它會依照自己的邏輯以合理的方式進行衍化。」 他在一篇採訪中提到。
2018 年 3 月,張周捷的作品在「設計上海」(Design Shanghai)展出
Donata Piccollo
Donato Piccolo,義大利當代藝術家,世界最出色的年輕藝術家之一,曾在義大利、羅馬、法國、德國、威尼斯雙年展等眾多國際畫廊展出作品。「大自然是我理解生活的起點。」他堅持認為,藝術家如果想要清楚地解釋或完全顛覆他所生活的世界,就必須使用最客觀,現實的方法 —— 回歸大自然。
Melancholia 憂思, 2016
Metamorphosis of argentinian flower, 2015
Butterfly Effect(蝴蝶效應)是 Donato Piccolo 最得意的作品,靈感來源於著名的蝴蝶效應理論。在這個裝置中,有一隻電子蝴蝶,它煽動的翅膀,聲音沿著試管傳播,再通過一個大喇叭將噪聲放大。作為一個自然人,尊重世界的秩序是很重要的,但作為藝術家,Donato 認為自己有使命去克服這種原有秩序,甚至從未來世界的角度去「改變」物理的秩序。
新媒體藝術,不只是曬在朋友圈的照片而已
淺井宣通
淺井宣通(Nobumichi Asai),視覺設計工作室WOW創意總監、技術指導和媒體藝術家,創造的「OMOTE」,「FACE-HACKING」技術,引領投影技術在日本國內外的發展。他最廣為人知的作品之一是 Lady Gaga 在2016 Grammy上開場亮相的面部投影。
Lady Gaga Grammys 2016, 開場投影出自淺井宣通之手
以面部投影作為主要媒介的眾多作品中,最有名的幾乎都出自淺井宣通之手。2016年,受英特爾體驗競賽邀請,淺井宣通創作了Connected Colors(連接的色彩),通過一系列的面部投影反映出自然生態與人的關聯性。作品在同一張面孔上呈現出不同物種的皮膚質感,表達了淺井宣通對這個世界的思考——自然多樣性和共生關係。他認為,物種的多樣性一起創造了世界的生態,他們之間互相協助,共同維持著生態的平衡。
Daniel Iregui
Daniel Iregui,加拿大新媒體藝術家,其作品完美融合了科技和設計。2012年,Daniel為加拿大蒙特婁舉辦的TEDx UdeM創作了Playhead。裝置被設置在蒙特婁街頭,所有經過的行人都可以參與。行人所站立的位置代表著LED屏幕的一個點,並同時觸發一個音符。當多名參與者分布在不同的位置上,參與項目協作,就會奏出一段和諧的音樂。Daniel希望以此鼓勵人們互相合作交流。
Playhead
Daniel 的很多作品都體現了對當今社會的感知與反思。隨著網際網路與社交媒體的發展,人們的聯繫越來越容易,但伴隨而來的則是線下交流的減少。真正地接觸人,真正地與人面對面交談,而不是隔著一根網線,穿著一件馬甲,這大概就是 Playhead 想要傳遞的信息吧。
王志鷗
2018年平昌冬奧會「北京八分鐘」幕後主創團隊黑弓Blackbow的創始人也來了。
(北京八分鐘視頻:https://v.qq.com/x/cover/za1yyd0llu0bbov/m00254mc91f.html)
2010年,王志鷗以「藝術+科技」為核心理念創立公司黑弓Blackbow。作為一家充斥跨學科人才、「腦洞大如黑洞」的「黑科技」團隊,黑弓是一個踐行科技美學的「新物種」,致力於將他們所理解的科技之美應用於現實世界。8年來,黑弓憑藉其數字創意與綜合解決能力,在實景演出、旅遊體驗、互動營銷等領域做出不少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平昌冬奧會、青島上合峰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威尼斯雙年展、二次元偶像全息演唱會、大型沉浸式秀演……沒有他們做不到,只有你們想不到的。
騰訊全球WE大會開場表演《無境》,製作團隊:黑弓
2050,帶你看「中國最美的書」
孫曉曦
孫曉曦,《新知》雜誌美術總監,他第一次做的整書設計——著名導演王小帥的回憶錄《薄薄的故鄉》——就入選了「2015中國最美圖書」。
《薄薄的故鄉》封面上鋪了一層硫酸紙,紙上印著劃痕,劃痕和封面上的文字重合,是刪除也是修正。
《薄薄的故鄉》獲得成功後,孫曉曦接到了很多書籍設計的邀請,但他都一一推掉了——「因為我在做一個很重要的項目。」對他來說,這個耗時6個月的「重要項目」,是在向一位夢想家致敬。這個人叫卡爾·薩根,是「旅行者號」星際唱片項目的推動者。
1977年,「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行星探測器各攜帶著一張堪稱「地球檔案」的《星際唱片(Golden Record)》發射升空,代表人類向太空發出了一聲問候。第二年,一本記錄這個偉大項目的圖書《Murmurs Of Earth》問世,披露了人類寄給外星生命的首份地球檔案的全部內容。
孫曉曦做的,就是為記錄這個傳奇項目的圖書《Murmurs Of Earth》全新的設計。
《Murmurs Of Earth》新設計
還有一些你想不到的出品方
走近荷蘭設計
荷蘭王國駐上海總領事館,也來到了2050。在他們出品的這場專題下,4位荷蘭設計師將分享有關中荷兩國間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設計不是閉門造車,如何利用傳播的力量,在全球範圍內動創意想法,從而建立聯繫?隨著設計的「全球化」,中國設計師又該如何面對這個趨勢和挑戰?聽聽他們的想法:
創意文化的融合
一年就可以拿下近20座坎城廣告節獅子的 Stink, 是一家擁有全球頂尖廣告導演資源的創意製作公司,服務過你所知道的幾乎所有知名國際品牌,Facebook、Google、Apple、Nike等等。這一次,來自Stink的創意總監們將和大家一起聊聊創意文化之間的關係。
體驗至上
「用戶體驗」到底是什麼?如何讓設計既能滿足創意需求又能滿足用戶需求?如何利用設計思維啟發創意?UX在未來組織和商業設計中的作用到底如何體現?讓MING Labs告訴你——不是為了設計而設計,是為了「體驗」而設計。
19世紀60年代,福樓拜就說過:「藝術越來越科技化,科技越來越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將於山頂重逢。」
2050,或許就是那個可以看見山頂的地方。
5.25-5.27日,2050大會將在杭州雲棲小鎮舉行,了解更多精彩內容,請戳:https://www.yunqi2050.com/#/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