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公關比華為自身更成功!
2025-05-07 04:32:26
仿佛一夜間,華為就成為了中國人心目中值得驕傲與尊重的品牌。這個口碑與形象的建立,基本都是依靠媒體與自媒體的各種報導,而且每一個文章的標題都十分具有侵略性,內容也是擺事實講道理,讓人信服。直到看完著名財經作家、資深媒體人餘勝海《請不要捧殺華為!》一文我才意識到,華為是通過向各個行業的老大「開刀」,成功地塑造了自己偉大的形象,應該說:華為的公關的成就,比華為自身更成功,在此要為華為公關點個讚!
眾所周知,無論在金庸、古龍,亦或是梁羽生筆下的江湖中,一個武林高手想成名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打敗最厲害的武林高手,一戰而成名。而華為的公關也是採用這種最直接、最有效的套路,利用自身的大體量與業績成功地打敗了中國人心目中的一個個老大,塑造了華為自身強大的品牌形象。我們先回顧一下華為的品牌建設之路。
手機:將各個領先者「踩」在腳下
作為全球公認的安卓機老大,三星手機可是沒少被華為拉著蹭熱度。在「爆炸門」事件中還沒緩過勁兒來呢,就被華為公關趁機借了勢。
小米手機第一次在中國掀起國產機的搶購浪潮,當時可以說是如日中天,特別在年輕人心中,更是趨之若鶩,但是華為有「千萬銷量」。
蘋果是世界手機行業的顛覆者,直到今天也多數比不上。而華為公關卻將蘋果「踩」在了腳下。
實力: 直接找「話題之王」萬達
2016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大連萬達名列第六,華為第一,華為公關不借第二、第三說事,卻直接找「話題之王」企業萬達蹭熱度。
管理:幾篇稿子就「超越」了海爾
海爾的管理模式可是全球都數得上的,獲得了全世界管理大家、學者的認可。華為公關就用了兩篇稿子就將自己包裝得超越了海爾的管理模式。
人心:華為是格力的「師傅」
作為業內數一數二的女強人,董明珠一個人把年產2萬臺空調的小廠帶成了營收千億的巨頭,不過華為狠狠地教育了一下董小姐。
如果是一篇文章,大家會認為是偶然;如果是兩篇文章,大家還會認為是巧合;如果是接二連三地炮轟其它品牌,那就不得不讓人相信這是有意為之。因此,這應該歸功於華為強大的公關借勢能力,讓華為成功轉型為「國產榜樣」。
但是,在華為公關頻繁向各個行業的老大開刀,塑造華為偉大形象的同時,也引起了外界的注意。資深媒體人,財經作家餘勝海在《請不要捧殺華為!》的文章裡,就把近期華為公關近期塑造的「大事件」扒了一遍,「幹掉三星」、「秒殺蘋果」「超越海爾」、「完爆格力」也成為業內新的談資。
其實,仔細看看華為公關對比過的這些各個行業老大,蘋果、三星與華為同處手機通訊行業,類似對比還能被業內理解。但像萬達、海爾、格力這些完全不在一個領域的企業,完全沒有可比性。作為不同領域的引領者,華為與萬達、海爾、格力等企業作為民族品牌分別為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做出了不同的貢獻,都應該受到我們的尊敬。
在此,奉上《請不要捧殺華為!》一文,與君共勉之:
1、華為發布新款手機Mate9,保時捷版的價格過萬元
11月3日,華為在德國慕尼黑髮布了一款旗艦手機華為Mate9。作為華為夢想之作和其創新實力的集中體現,華為Mate9s基於軟體和硬體兩個方面的深度創新,實現了Android手機的革命性突破,在性能、續航、拍照等多個領域獲得了顛覆性體驗。與此同時,與全球優異設計品牌PORSCHE DESIGN聯袂打造的首款奢華智慧型手機——華為華為Mate9保時捷全球限量版同步上市。
華為Mate9作為2016年度壓軸旗艦機,華為的確是使出了殺手鐧,採用華為自主研發的麒麟960晶片,與奢侈品牌保時捷合作,雙曲面設計,搭載徠卡雙鏡頭,第一部久用不卡的安卓手機等,華為Mate9可謂來勢洶洶,直逼蘋果和三星。
最令人驚訝的莫過於售價,華為Mate 9(4GB+64GB),售價699歐元起步(折合人民幣5230元),華為Mate9保時捷設計全球限量版(6GB+256GB),售價1395歐元(折合人民幣10460元),國內售價8999元人民幣。華為Mate 9的這一定價已經向蘋果、三星的高端智慧型手機看齊。
於是媒體和一些自媒人開始大肆炒作報導:《幹掉蘋果!華為賣到了10000元!》,然後《幹掉三星蘋果!華為賣到了10000元!》,再轉《幹掉三星蘋果!華為發布世界最強手機,售價10000元》,又轉《華為手機賣到10000元,中國製造沸騰全世界!》,還有《餘承東:華為三年幹掉蘋果,五年幹掉三星》、《載入史冊!今天,華為振奮中國!》的文章,其編者按為:「今天,華為打響世界晶片大戰,碾壓高通、秒殺蘋果,讓不可一世的美國再次顫抖,振奮中華!」
事實情況:
據全球知名調研公司Gartner發布的報告顯示,2015年三星手機銷量3.2億部,蘋果手機銷量2.2億部,華為手機銷量1億部,市場佔有率分別為22. 5%、15.9%、7.3%。三星和蘋果之間的差距在縮小,華為位列當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廠商銷量的前三名。
國外科技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公布2016年第三季度智慧型手機市場佔有率和利潤分布研究數據表明,華為、OPPO與步步高三家中國手機廠商智慧型手機銷量總和佔全球總銷售量的21%。華為持續拉近與蘋果之間的距離,兩家公司的智慧型手機市場佔有率差距僅不到3%。第三季度全球智慧型手機廠家的總利潤為94億美元,而蘋果一家佔到了85億美元,佔比為91%,利潤排在蘋果之後的企業包括華為、Vivo和 OPPO。幹掉、秒殺蘋果、三星又從何說起呢!
雖然,三星Note7深陷爆炸門困擾,正遭遇歷史上最大的用戶信任危機,元氣大傷,但三星的總銷量仍高於華為,是華為的一個主要競爭對手。而蘋果手機的銷量仍然遙遙領先華為。雖然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多次公開表示,華為將在兩年內成為全球第二大智慧型手機廠商,到2020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智慧型手機廠家。但憑華為的技術實力在未來幾年有可能超越蘋果三星,但是現在就說華為幹掉了三星蘋果恐怕為時尚早!
平心而論,華為Mate9算是華為目前的巔峰之作,技術先進,但與蘋果手機相比較,仍有較大的差距,單憑一款華為Mate9就能超越三星、蘋果那是吹牛!
尤其是一些人動不動就用「碾壓高通」「終結西方壟斷」「大敗BAT」、「幹掉蘋果三星」等字樣吹捧華為,這並不是在幫華為宣傳,更不是在幫華為進步,而是在給華為製造越來越多的阻力,給華為四面樹敵。
2、華為推出業界首個高溫長壽命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
12月1日,華為中央研究院在第57屆日本電池大會上宣布:華為在鋰離子電池領域實現重大研究突破,推出業界首個高溫長壽命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實驗結果顯示,以石墨烯為基礎的新型耐高溫技術可以將鋰離子電池上限使用溫度提高10℃,使用壽命是普通鋰離子電池的2倍。
於是媒體標題起法仍然如出一轍,《華為將碾壓三星蘋果,或率先商用石墨烯》、《幹掉三星蘋果!華為宣布重大研究突破!》,「幹掉」、「碾壓」等字眼煽動著每個人的細胞。
事實情況:
華為說的很清楚這是「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即使其名字上加入了 「石墨烯」,但它實質上還是屬於鋰離子電池。
這些新聞通稿中的華為瓦特實驗室首席科學家李陽興博士就明確表示,這種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技術的突破主要為:在電解液中加入特殊添加劑,去除痕量水、避免電解液高溫分解。在電池正極中選用改性的大單晶三元材料,提高熱穩定性。採用新型材料石墨烯,實現鋰離子電池與環境間的高效散熱。
上面的解析就已經明確指出了,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裡面的 「石墨烯」 僅用於提升鋰離子電池散熱效果。而電池電極上也並沒有使用石墨烯材料提高導電性,更沒有直接使用石墨烯材質製作電池主體。
但是一些公眾號和科技媒體可能出於蹭熱度或者某些利益原因,卻以 「石墨烯」 為切入點,胡編亂造出「華為正式發布石墨烯電池」 或者 「華為開啟石墨烯商用時代」之類的言論,極大地誤導了很多讀者。
為此還引發了一些非常尷尬的事情,中科院前幾天通過其官方微博發表了一些雙層石墨烯的研究進展探討發展方向,卻被不明真相的網友質疑研究價值。隨後中科院通過轉發微博回答了這名網友,這名網友還說出「華為石墨烯電池已經商用,為何中科院還在研究」的言論。另外,在某些自媒體平臺上,更多的人也將矛頭指向了中科院,認為中科院尸位素餐,那麼多教授都比不上一個民企(華為),還不如解散了。顯然,這些憤青都是被這些公眾號和科技媒體給誤導了。
當然,這並不是說華為的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就是個噱頭沒有實用意義。華為瓦特實驗室這次是很巧妙地利用了石墨烯高導熱性能來為他們的鋰電池散熱。華為在通稿中就明確表示,這種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主要用於高溫極端的環境。在高溫下,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的溫升比普通鋰離子電池要低 5℃,同時工作環境極限溫度範圍相比起普通鋰離子電池也提升了 10℃,使用壽命從而也是普通鋰離子電池的 2 倍。60℃高溫循環充電 2000次,電池容量仍超過 70%,在 60℃的高溫存儲 200 天,容量損失也小於13%。
因為鋰離子電池在溫度過高時會讓其容量損失越來越快,而且是不可逆的,所以石墨烯在這種新型鋰離子電池當中擔當著最為重要的散熱材質。華為認為這種新型電池可以應用於世界各地高溫區的蜂窩基站上,提升基站鋰離子電池的使用壽命。以後還有可能應用到電動汽車、無人機等主要依靠電池模組提供動力的設備上。
但這項技術目前並不適合下放到智慧型手機上,首先如上面所說的產量和成本是現在最主要的問題,對於動輒鋪貨上百萬的手機電池來說肯定不現實。而且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是針對高溫工作環境製作的,一般而言鋰電池高溫性能好,低溫性能就差,反之亦然。
3、華為的PolarCode(極化碼)方案獲得認可
11月17日,在美國舉行的國際無線標準化機構3GPP RAN1 87次會議的 5G 短碼方案討論中,歷經千辛萬苦,華為公司的Polar Code(極化碼)方案,最終戰勝之前具有壟斷地位的高通、愛立信等著名公司的短碼方案,成為5G控制信道eMBB場景編碼最終方案,與Polar碼平分秋色。
消息傳回國內後,就立刻引起了國內眾多媒體和網友的一陣狂歡。很快網上就鋪天蓋地的出現了一大批大肆吹捧華為的文章,例如《任正非笑了!世界 5G 技術標準,我們中國人定!》、《今天全中國沸騰了!華為碾壓高通,拿下5G時代!!》、《華為打敗美國高通,拿下5G短碼方案》;《華為碾壓列強:拿下了5G時代!》
某官媒當天還發表評論稱:「華為碾壓高通,助中國打破美國的壟斷,成為通信設備的基礎規則的「制定者」,讓中國智造揚眉吐氣、創造歷史!中國又一次突破技術『無人區』,碾壓列強,拿下了5G時代!恭喜中國,恭喜華為!」
當讀到這樣豪邁的句子的時候,不知道你內心有沒有被愛國情懷激起一圈漣漪。
華為5G 編碼方案獲得國際上的認可,這的確是一件令國人感到驕傲和自豪的事情。但你在寫文章時為了博眼球,而誇大事實,譁眾取寵,造謠生事。
事實情況:
Polar碼並不是由華為所發明的,華為只是眾多推動Polar碼的其中一家公司。編碼方案只是5G中很小的一部分,確定使用Polar碼標準,也是全球互相妥協,相互博弈的結果,談不上是中國廠商的大勝。
更為重要的是,在Polar碼成為5G短碼方案之前,高通、愛立信等公司主推的LDPC方案已經成為5G中長碼編碼確認方案。而長碼部分覆蓋了主要的信息傳播,相比之下短碼主要用於信號,攜帶的信息量幾乎沒有,等於國家隊(包括華為中興等一百多家企業)花費巨資研究但是得到了與投入極不相稱的收益,這實在難言勝利。況且這只是5G三大場景中的一個,還有兩個尚未討論。
顯然,在這種情況下,說什麼「5G標準中國定」、「華為碾壓高通,拿下5G時代」確實都是扯淡。當然我們也必須肯定中國廠商成功參與到了5G標準的制定當中,同時也確實取得了一些成績。
對此,華為副董事長兼輪值 CEO 胡厚崑在接受 FT 中文網專訪時表示,「華為拿下 5G 時代」是誇張其辭。5G 標準達成並不是你輸我贏的過程,這不是兩個公司之間或兩個國家之間的競爭。」在交流中,胡厚崑更願意將5G標準達成的過程看作是一個形成共識的過程,而Polar碼被大家共同選擇為EMBB場景下的信道編碼,也僅反映了大家對Polar碼技術先進性的肯定。
胡厚崑強調「5G標準達成的過程並不是個你輸我贏的過程,這不是兩個公司之間的競爭,也不是兩個國家之間的競爭,談民族自豪感就更沒有必要了。」差,反之亦然。
4、華為2016年銷售收入和年度獎金曝光?
近日,還有人在網上披露稱:「華為2016全年銷售收入曝光,高達5850億元」,「華為年終獎曝光,總額1500億,入職3年能分到18萬」。
可笑的是,這些捕風捉影、道聽途說的東西在網上瘋傳,居然還有人信了。真可怕!
昨天還有人饒有興趣地對我說:「餘老師據說華為今年銷售收入高達6000億元,華為年終獎總額達1500億,華為真是牛逼,天下無敵!」
其實,只要長腦子的人一看便知,即即華為今年銷售額達到6000億元人民幣,年終獎總額能達1500億嗎?華為哪有這麼高的利潤?真是吹牛不打草稿!
根據華為每年的財報分析,這則消息有明顯的邏輯錯誤,而華為內部員工也表示,這明顯是造謠,在捧殺華為。
華為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年收入3950億元人民幣(608億美元);淨利潤369億元人民幣(57億美元),同比增長33%。2016年,按照華為計劃,年收入銷售目標為818億美元。
對於銷售收入5000多億(約818億美元),利潤幾百億元人民幣的公司來說,要拿出1500億元做為年終獎並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