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誠信故事作文素材:朱熹教弟子格物致知
2025-01-20 12:27:09
導語: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無論在過去,現在或是未來,誠信都是人們所必不可少的。朱熹對於誠信也做得非常好,下面是一些事例,請欣賞。
事例一
「格物」、「致知」是中國文化典籍《禮記.大學》裡提到的八目中的前兩個。正所謂「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後代對此四字的內涵多有解釋,但最細緻深入的當屬朱熹在與弟子論學所闡述的。
朱熹是南宋時期承上啟下的一位集大成的學者。他在宋高宗紹興十八年中進士,之後有意模仿孔子,邊做官邊教授門弟子。宋孝宗即位後,很想有一番作為。為改變半壁江山、積貧積弱的局面,他平反了嶽飛的冤獄,追封嶽飛為王,並下詔廣開言路,要天下的讀書人直言不諱,指出朝政弊端,規劃恢復中原的大業。朱熹因此上書,堅決主張抗金建國。並認為要完成光復大業,必須請皇帝先完成自己的修養。
針對此事,朱熹的弟子有些疑惑,便開始請教道:「先生在上書中所說皇帝的修養,有什麼特點?」
朱熹道:「皇帝的修養當然不同於一般人,但有一點是共同的,你們也應該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從宇宙之大到昆蟲之微,都要清楚地看到大義的存在,才能夠面對這個世界,來規劃自己的事業。」
弟子說:「格物致知,不就是二程先生和龜山先生傳下來的道理嗎?可是格物是什麼,致知是什麼,兩者哪個在先哪個在後,我都不清楚。」
朱熹道:「大程明道先生(程顥)說『格』就是到;『致』就是得。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先用心思到具體的物,然後才能得到知識學問。因此格物在先,致知在後。但若是探究大道並把它落實到物上,那就更可以窮盡大道的奧妙。」
弟子問:「先生的話我懂了,但是可格的事物千姿百態,種類無限,所要致的知也要有那麼多嗎?」
朱熹道:「卻不是的。程頤認為『萬物皆備於我』,是因為人生本來有良知良能,可以與萬物相當。天地有個心,人也有個心,天地之心和人的心其實是一個東西。如今天格上一物,到達天地之心而落實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明天又格上一物,到達天地之心而落實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時間長了,格的物多了,自己的良知良能就可以大部分甚至全部被開發出來,到了那個時候,就得到了知。」
弟子說:「聽了先生一番教導,我明白了格物致知原來是一種極大的功夫,只格一物、二物是得不到真知的。」
朱熹說:「不錯,但物總得一個個地格。楊龜山先生說:『學習開始於致知的願望,完成於得知的成果,致知的手段是格物。天下的物,多得格不勝格,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遍格萬物。因此他格物的時候,絕不能讓心思隨物流動到十萬八千裡之外;要隨時內向反省,才能越來越明白心裡的良知而做到萬物皆備於我』。」
弟子問:「致知就是致良知,我懂了。但是天下有千萬人,每個人有一個良知。若是人人格物致知,得到良知,這良知不太多了嗎?會不會引起爭論和混亂呢?」
朱熹道:「千萬人有千萬心,千萬心所不同的,是它們的欲望;至於被這些欲望包在裡面的良知,人人都是一樣的,就是個『仁字』。因為天地、日月、宇宙都只是一個,它的大道也只有一個,這個大道到人的心裡,就是個『仁』。所以通過格物致知逐步除去蒙在心上的人慾,『仁』就是良知自然會顯露出來。」
弟子聽了朱熹的話,仍然有些不明白,見案頭上有一方新硯臺,就請先生以硯臺為例,做一次格物致知的示範。
朱熹笑著說:「好,就來格這個硯臺。」他拿起硯臺反轉過來叫弟子看:只見磨得鏡面一樣平的硯臺底上有一個大螺殼印子。
弟子奇怪地問:「這樣大的螺,一定是生活在海裡的,怎麼鑽進石頭裡去了呢?」
朱熹道:「這就是了。硯石是從山上採來的,說明這山千萬年前曾經是海底。這螺兒活著的時候,鑽在海底的泥土裡;海底上升變成山,泥土幹硬變成石頭,這螺不就到石頭裡了嗎?到此我們格物的功夫算是完成了,然後來致知:既然山、海那樣看起來永恆的巨物,都可以互相變化;那麼世界上還有什麼不能變的?所以,《詩經》裡說『天命無常』。這個無常的天命感動到人的內心,就使人常處憂患,兢兢業業,小心翼翼,認真對待周圍的一切,這就悟出了個『敬』字,進入了良知『仁』的境界。」
弟子終於明白了朱熹所謂「格物致知」的含義,不僅感慨,拜謝先生說:「要是人人都能像先生那樣下功夫修養,天下還愁不太平嗎?」
朱熹和弟子討論「格物致知」的含義,由淺入深,並以硯臺為例,為弟子具體闡述如何做到「格物致知」,可謂是良師善教。但是,想要真到做到格物致知,學得真學問,卻須像朱熹所說的「物總得一個個地格」。這就需要學生珍惜光陰,苦心鑽研才能悟透其中的道理。
實例二:
朱熹年老時,散步到一所學校。當時正是秋天,當他看到梧桐黃葉隨風飄落,不禁感慨萬千,想到自己頭髮已經白了,自言自語地說:「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啊!」
這時,他忽然看見一群青少年離室在外打鬧戲耍,他深深感到,年輕人不懂得珍惜時間,只有過來人才知道時間寶貴,特別是白髮蒼蒼的人更有惜時如金之感,於是詩興油然而生,低頭思索片刻吟道: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綠,階前梧葉已秋聲。
吟完詩後,到學堂裡將此詩寫在書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時間的青少年看到詩後,能夠珍惜光陰。這些年輕人看到詩後,確實受到啟發,又見是名人朱熹所作,爭相傳抄,學習也更加勤奮了。
「格物」、「致知」是中國文化典籍《禮記.大學》裡提到的八目中的前兩個。正所謂「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後代對此四字的內涵多有解釋,但最細緻深入的當屬朱熹在與弟子論學所闡述的。
朱熹是南宋時期承上啟下的一位集大成的學者。他在宋高宗紹興十八年中進士,之後有意模仿孔子,邊做官邊教授門弟子。宋孝宗即位後,很想有一番作為。為改變半壁江山、積貧積弱的局面,他平反了嶽飛的冤獄,追封嶽飛為王,並下詔廣開言路,要天下的讀書人直言不諱,指出朝政弊端,規劃恢復中原的大業。朱熹因此上書,堅決主張抗金建國。並認為要完成光復大業,必須請皇帝先完成自己的修養。
針對此事,朱熹的弟子有些疑惑,便開始請教道:「先生在上書中所說皇帝的修養,有什麼特點?」
朱熹道:「皇帝的修養當然不同於一般人,但有一點是共同的,你們也應該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從宇宙之大到昆蟲之微,都要清楚地看到大義的存在,才能夠面對這個世界,來規劃自己的事業。」
弟子說:「格物致知,不就是二程先生和龜山先生傳下來的道理嗎?可是格物是什麼,致知是什麼,兩者哪個在先哪個在後,我都不清楚。」
朱熹道:「大程明道先生(程顥)說『格』就是到;『致』就是得。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先用心思到具體的物,然後才能得到知識學問。因此格物在先,致知在後。但若是探究大道並把它落實到物上,那就更可以窮盡大道的奧妙。」
弟子問:「先生的話我懂了,但是可格的事物千姿百態,種類無限,所要致的知也要有那麼多嗎?」
朱熹道:「卻不是的。程頤認為『萬物皆備於我』,是因為人生本來有良知良能,可以與萬物相當。天地有個心,人也有個心,天地之心和人的心其實是一個東西。如今天格上一物,到達天地之心而落實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明天又格上一物,到達天地之心而落實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時間長了,格的物多了,自己的良知良能就可以大部分甚至全部被開發出來,到了那個時候,就得到了知。」
弟子說:「聽了先生一番教導,我明白了格物致知原來是一種極大的功夫,只格一物、二物是得不到真知的。」
朱熹說:「不錯,但物總得一個個地格。楊龜山先生說:『學習開始於致知的願望,完成於得知的成果,致知的手段是格物。天下的物,多得格不勝格,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遍格萬物。因此他格物的時候,絕不能讓心思隨物流動到十萬八千裡之外;要隨時內向反省,才能越來越明白心裡的良知而做到萬物皆備於我』。」
弟子問:「致知就是致良知,我懂了。但是天下有千萬人,每個人有一個良知。若是人人格物致知,得到良知,這良知不太多了嗎?會不會引起爭論和混亂呢?」
朱熹道:「千萬人有千萬心,千萬心所不同的,是它們的欲望;至於被這些欲望包在裡面的良知,人人都是一樣的,就是個『仁字』。因為天地、日月、宇宙都只是一個,它的大道也只有一個,這個大道到人的心裡,就是個『仁』。所以通過格物致知逐步除去蒙在心上的人慾,『仁』就是良知自然會顯露出來。」
弟子聽了朱熹的話,仍然有些不明白,見案頭上有一方新硯臺,就請先生以硯臺為例,做一次格物致知的示範。
朱熹笑著說:「好,就來格這個硯臺。」他拿起硯臺反轉過來叫弟子看:只見磨得鏡面一樣平的硯臺底上有一個大螺殼印子。
弟子奇怪地問:「這樣大的螺,一定是生活在海裡的,怎麼鑽進石頭裡去了呢?」
朱熹道:「這就是了。硯石是從山上採來的,說明這山千萬年前曾經是海底。這螺兒活著的時候,鑽在海底的泥土裡;海底上升變成山,泥土幹硬變成石頭,這螺不就到石頭裡了嗎?到此我們格物的功夫算是完成了,然後來致知:既然山、海那樣看起來永恆的巨物,都可以互相變化;那麼世界上還有什麼不能變的?所以,《詩經》裡說『天命無常』。這個無常的天命感動到人的內心,就使人常處憂患,兢兢業業,小心翼翼,認真對待周圍的一切,這就悟出了個『敬』字,進入了良知『仁』的境界。」
弟子終於明白了朱熹所謂「格物致知」的含義,不僅感慨,拜謝先生說:「要是人人都能像先生那樣下功夫修養,天下還愁不太平嗎?」
朱熹和弟子討論「格物致知」的含義,由淺入深,並以硯臺為例,為弟子具體闡述如何做到「格物致知」,可謂是良師善教。但是,想要真到做到格物致知,學得真學問,卻須像朱熹所說的「物總得一個個地格」。這就需要學生珍惜光陰,苦心鑽研才能悟透其中的道理。
朱熹年老時,散步到一所學校。當時正是秋天,當他看到梧桐黃葉隨風飄落,不禁感慨萬千,想到自己頭髮已經白了,自言自語地說:「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啊!」
這時,他忽然看見一群青少年離室在外打鬧戲耍,他深深感到,年輕人不懂得珍惜時間,只有過來人才知道時間寶貴,特別是白髮蒼蒼的人更有惜時如金之感,於是詩興油然而生,低頭思索片刻吟道: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綠,階前梧葉已秋聲。
吟完詩後,到學堂裡將此詩寫在書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時間的青少年看到詩後,能夠珍惜光陰。這些年輕人看到詩後,確實受到啟發,又見是名人朱熹所作,爭相傳抄,學習也更加勤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