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名人誠信故事作文素材:朱熹教弟子格物致知

2025-01-20 12:27:09

  導語: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無論在過去,現在或是未來,誠信都是人們所必不可少的。朱熹對於誠信也做得非常好,下面是一些事例,請欣賞。

  事例一

  「格物」、「致知」是中國文化典籍《禮記.大學》裡提到的八目中的前兩個。正所謂「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後代對此四字的內涵多有解釋,但最細緻深入的當屬朱熹在與弟子論學所闡述的。

  朱熹是南宋時期承上啟下的一位集大成的學者。他在宋高宗紹興十八年中進士,之後有意模仿孔子,邊做官邊教授門弟子。宋孝宗即位後,很想有一番作為。為改變半壁江山、積貧積弱的局面,他平反了嶽飛的冤獄,追封嶽飛為王,並下詔廣開言路,要天下的讀書人直言不諱,指出朝政弊端,規劃恢復中原的大業。朱熹因此上書,堅決主張抗金建國。並認為要完成光復大業,必須請皇帝先完成自己的修養。

  針對此事,朱熹的弟子有些疑惑,便開始請教道:「先生在上書中所說皇帝的修養,有什麼特點?」

  朱熹道:「皇帝的修養當然不同於一般人,但有一點是共同的,你們也應該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從宇宙之大到昆蟲之微,都要清楚地看到大義的存在,才能夠面對這個世界,來規劃自己的事業。」

  弟子說:「格物致知,不就是二程先生和龜山先生傳下來的道理嗎?可是格物是什麼,致知是什麼,兩者哪個在先哪個在後,我都不清楚。」

  朱熹道:「大程明道先生(程顥)說『格』就是到;『致』就是得。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先用心思到具體的物,然後才能得到知識學問。因此格物在先,致知在後。但若是探究大道並把它落實到物上,那就更可以窮盡大道的奧妙。」

  弟子問:「先生的話我懂了,但是可格的事物千姿百態,種類無限,所要致的知也要有那麼多嗎?」

  朱熹道:「卻不是的。程頤認為『萬物皆備於我』,是因為人生本來有良知良能,可以與萬物相當。天地有個心,人也有個心,天地之心和人的心其實是一個東西。如今天格上一物,到達天地之心而落實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明天又格上一物,到達天地之心而落實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時間長了,格的物多了,自己的良知良能就可以大部分甚至全部被開發出來,到了那個時候,就得到了知。」

  弟子說:「聽了先生一番教導,我明白了格物致知原來是一種極大的功夫,只格一物、二物是得不到真知的。」

  朱熹說:「不錯,但物總得一個個地格。楊龜山先生說:『學習開始於致知的願望,完成於得知的成果,致知的手段是格物。天下的物,多得格不勝格,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遍格萬物。因此他格物的時候,絕不能讓心思隨物流動到十萬八千裡之外;要隨時內向反省,才能越來越明白心裡的良知而做到萬物皆備於我』。」

  弟子問:「致知就是致良知,我懂了。但是天下有千萬人,每個人有一個良知。若是人人格物致知,得到良知,這良知不太多了嗎?會不會引起爭論和混亂呢?」

  朱熹道:「千萬人有千萬心,千萬心所不同的,是它們的欲望;至於被這些欲望包在裡面的良知,人人都是一樣的,就是個『仁字』。因為天地、日月、宇宙都只是一個,它的大道也只有一個,這個大道到人的心裡,就是個『仁』。所以通過格物致知逐步除去蒙在心上的人慾,『仁』就是良知自然會顯露出來。」

  弟子聽了朱熹的話,仍然有些不明白,見案頭上有一方新硯臺,就請先生以硯臺為例,做一次格物致知的示範。

  朱熹笑著說:「好,就來格這個硯臺。」他拿起硯臺反轉過來叫弟子看:只見磨得鏡面一樣平的硯臺底上有一個大螺殼印子。

  弟子奇怪地問:「這樣大的螺,一定是生活在海裡的,怎麼鑽進石頭裡去了呢?」

  朱熹道:「這就是了。硯石是從山上採來的,說明這山千萬年前曾經是海底。這螺兒活著的時候,鑽在海底的泥土裡;海底上升變成山,泥土幹硬變成石頭,這螺不就到石頭裡了嗎?到此我們格物的功夫算是完成了,然後來致知:既然山、海那樣看起來永恆的巨物,都可以互相變化;那麼世界上還有什麼不能變的?所以,《詩經》裡說『天命無常』。這個無常的天命感動到人的內心,就使人常處憂患,兢兢業業,小心翼翼,認真對待周圍的一切,這就悟出了個『敬』字,進入了良知『仁』的境界。」

  弟子終於明白了朱熹所謂「格物致知」的含義,不僅感慨,拜謝先生說:「要是人人都能像先生那樣下功夫修養,天下還愁不太平嗎?」

  朱熹和弟子討論「格物致知」的含義,由淺入深,並以硯臺為例,為弟子具體闡述如何做到「格物致知」,可謂是良師善教。但是,想要真到做到格物致知,學得真學問,卻須像朱熹所說的「物總得一個個地格」。這就需要學生珍惜光陰,苦心鑽研才能悟透其中的道理。

  實例二:

  朱熹年老時,散步到一所學校。當時正是秋天,當他看到梧桐黃葉隨風飄落,不禁感慨萬千,想到自己頭髮已經白了,自言自語地說:「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啊!」

  這時,他忽然看見一群青少年離室在外打鬧戲耍,他深深感到,年輕人不懂得珍惜時間,只有過來人才知道時間寶貴,特別是白髮蒼蒼的人更有惜時如金之感,於是詩興油然而生,低頭思索片刻吟道: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綠,階前梧葉已秋聲。

  吟完詩後,到學堂裡將此詩寫在書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時間的青少年看到詩後,能夠珍惜光陰。這些年輕人看到詩後,確實受到啟發,又見是名人朱熹所作,爭相傳抄,學習也更加勤奮了。

  「格物」、「致知」是中國文化典籍《禮記.大學》裡提到的八目中的前兩個。正所謂「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後代對此四字的內涵多有解釋,但最細緻深入的當屬朱熹在與弟子論學所闡述的。

  朱熹是南宋時期承上啟下的一位集大成的學者。他在宋高宗紹興十八年中進士,之後有意模仿孔子,邊做官邊教授門弟子。宋孝宗即位後,很想有一番作為。為改變半壁江山、積貧積弱的局面,他平反了嶽飛的冤獄,追封嶽飛為王,並下詔廣開言路,要天下的讀書人直言不諱,指出朝政弊端,規劃恢復中原的大業。朱熹因此上書,堅決主張抗金建國。並認為要完成光復大業,必須請皇帝先完成自己的修養。

  針對此事,朱熹的弟子有些疑惑,便開始請教道:「先生在上書中所說皇帝的修養,有什麼特點?」

  朱熹道:「皇帝的修養當然不同於一般人,但有一點是共同的,你們也應該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從宇宙之大到昆蟲之微,都要清楚地看到大義的存在,才能夠面對這個世界,來規劃自己的事業。」

  弟子說:「格物致知,不就是二程先生和龜山先生傳下來的道理嗎?可是格物是什麼,致知是什麼,兩者哪個在先哪個在後,我都不清楚。」

  朱熹道:「大程明道先生(程顥)說『格』就是到;『致』就是得。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先用心思到具體的物,然後才能得到知識學問。因此格物在先,致知在後。但若是探究大道並把它落實到物上,那就更可以窮盡大道的奧妙。」

  弟子問:「先生的話我懂了,但是可格的事物千姿百態,種類無限,所要致的知也要有那麼多嗎?」

  朱熹道:「卻不是的。程頤認為『萬物皆備於我』,是因為人生本來有良知良能,可以與萬物相當。天地有個心,人也有個心,天地之心和人的心其實是一個東西。如今天格上一物,到達天地之心而落實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明天又格上一物,到達天地之心而落實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時間長了,格的物多了,自己的良知良能就可以大部分甚至全部被開發出來,到了那個時候,就得到了知。」

  弟子說:「聽了先生一番教導,我明白了格物致知原來是一種極大的功夫,只格一物、二物是得不到真知的。」

  朱熹說:「不錯,但物總得一個個地格。楊龜山先生說:『學習開始於致知的願望,完成於得知的成果,致知的手段是格物。天下的物,多得格不勝格,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遍格萬物。因此他格物的時候,絕不能讓心思隨物流動到十萬八千裡之外;要隨時內向反省,才能越來越明白心裡的良知而做到萬物皆備於我』。」

  弟子問:「致知就是致良知,我懂了。但是天下有千萬人,每個人有一個良知。若是人人格物致知,得到良知,這良知不太多了嗎?會不會引起爭論和混亂呢?」

  朱熹道:「千萬人有千萬心,千萬心所不同的,是它們的欲望;至於被這些欲望包在裡面的良知,人人都是一樣的,就是個『仁字』。因為天地、日月、宇宙都只是一個,它的大道也只有一個,這個大道到人的心裡,就是個『仁』。所以通過格物致知逐步除去蒙在心上的人慾,『仁』就是良知自然會顯露出來。」

  弟子聽了朱熹的話,仍然有些不明白,見案頭上有一方新硯臺,就請先生以硯臺為例,做一次格物致知的示範。

  朱熹笑著說:「好,就來格這個硯臺。」他拿起硯臺反轉過來叫弟子看:只見磨得鏡面一樣平的硯臺底上有一個大螺殼印子。

  弟子奇怪地問:「這樣大的螺,一定是生活在海裡的,怎麼鑽進石頭裡去了呢?」

  朱熹道:「這就是了。硯石是從山上採來的,說明這山千萬年前曾經是海底。這螺兒活著的時候,鑽在海底的泥土裡;海底上升變成山,泥土幹硬變成石頭,這螺不就到石頭裡了嗎?到此我們格物的功夫算是完成了,然後來致知:既然山、海那樣看起來永恆的巨物,都可以互相變化;那麼世界上還有什麼不能變的?所以,《詩經》裡說『天命無常』。這個無常的天命感動到人的內心,就使人常處憂患,兢兢業業,小心翼翼,認真對待周圍的一切,這就悟出了個『敬』字,進入了良知『仁』的境界。」

  弟子終於明白了朱熹所謂「格物致知」的含義,不僅感慨,拜謝先生說:「要是人人都能像先生那樣下功夫修養,天下還愁不太平嗎?」

  朱熹和弟子討論「格物致知」的含義,由淺入深,並以硯臺為例,為弟子具體闡述如何做到「格物致知」,可謂是良師善教。但是,想要真到做到格物致知,學得真學問,卻須像朱熹所說的「物總得一個個地格」。這就需要學生珍惜光陰,苦心鑽研才能悟透其中的道理。

  朱熹年老時,散步到一所學校。當時正是秋天,當他看到梧桐黃葉隨風飄落,不禁感慨萬千,想到自己頭髮已經白了,自言自語地說:「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啊!」

  這時,他忽然看見一群青少年離室在外打鬧戲耍,他深深感到,年輕人不懂得珍惜時間,只有過來人才知道時間寶貴,特別是白髮蒼蒼的人更有惜時如金之感,於是詩興油然而生,低頭思索片刻吟道: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綠,階前梧葉已秋聲。

  吟完詩後,到學堂裡將此詩寫在書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時間的青少年看到詩後,能夠珍惜光陰。這些年輕人看到詩後,確實受到啟發,又見是名人朱熹所作,爭相傳抄,學習也更加勤奮了。

同类文章
關於環保之旅的作文

關於環保之旅的作文

  我是一隻小鳥,在藍天下自由自在的飛翔。我的家住在綠色的森林裡,那裡綠樹成蔭,我可以每天呼吸到新鮮的空氣。我們一家三口在那裡幸福的生活著。  日子就這樣過了好些年,有一天,媽媽突然對我說:「孩子,你已經長大了,該是到外面去看看世界的時候了」。聽完媽媽的話雖然心裡有太多的不舍,但最終還是揮淚
我家鄉的環保小調查初中作文400字

我家鄉的環保小調查初中作文400字

  古人說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杭州是我可愛的家鄉,她有山有水,水清澈見底,天湛藍深遠,空氣清新甜潤,十分美麗。它是一個人們喜愛居住的綠色城市,特別是在美麗的春天,鳥語花香,百花齊放,綠樹成yin,生機ang然,是古今中外人們都非常嚮往的地方。  我的家鄉杭州很美麗、很可愛,對於
校園文明從我做起命題作文

校園文明從我做起命題作文

  【篇一:文明校園,從我做起演講稿】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來自五年級六班的侯京呈,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文明校園,從我做起》。  每當我走進我們霸州市第二小學的校園時,就能感受到它的潔淨和美麗。嶄新而整齊的教學樓矗立在面前,寬大的操場,還有教學樓兩邊剛剛完工的花池
和諧之美作文三篇

和諧之美作文三篇

  導語:春之百花,夏之碧水,秋之金黃,冬之瑞雪,和諧之美。那是上天鍛造的自然之美。以下是小編為大眾分享的和諧之美作文三篇,歡迎借鑑!  【篇一:和諧之美作文】  創建和諧社會,是現代中國想要持續穩定發展的首要目標;所以作為公民的我們,創造和諧,發現和諧之美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蔚藍蔚藍
以孝道為題的初二600字左右作文

以孝道為題的初二600字左右作文

  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的關係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和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下面我們來描寫一下孝道吧。  以孝道為題的初二作文範文一: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每當想起這首詩,就會想起唐代大詩人孟郊的名詩
爭當美德少年作文400字

爭當美德少年作文400字

  「美德少年」這個光榮而又響亮的稱號可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得到的。要靠平常的一言一行,行言舉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爭當美德少年作文400字,歡迎閱讀。  【篇一:美德少年】  我叫於世芮,9歲,在東三教小學四年級二班讀書。  身為一名學生的我嚴格遵守各項的制度,在學校,我努力學習,懂得遵紀守
丟失誠信的後果作文

丟失誠信的後果作文

  俗話說的好,言必信,行必果,誠信是非常珍貴的品質,有人說,沒有了誠信,就相當於一個人失去了肉體。但是,有一件意外看到的事情,讓我大吃一驚。  一個星星閃爍的夜空,媽媽興致勃勃地帶我去逛超市,我邊聽著音樂,一邊看著路兩旁有沒有發生什麼趣事,媽媽曾說過:我和老爸是一個德性,總愛添油加醋,只要
奉獻與感動的優秀作文

奉獻與感動的優秀作文

  奉獻是一種美德,奉獻的人感動自己也感動他人,讓奉獻的養分滋養我們的心靈,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奉獻與感動的優秀作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1:生命因奉獻而美麗  在繽紛、美麗的花園中,生長這各色鮮豔美麗嫵媚的花兒。在人們的讚美和欣賞下,花兒似乎更加挺拔、更加鮮豔了。  而在美麗的花兒腳下,一段
話題作文:文明在我心中

話題作文:文明在我心中

  文明是一首歌,一首煥發向上催人奮進的歌,我們的社會沒有了它,就好比一首歌曲失去了旋律;文明是一朵花,一朵燦爛的花,無私地為我們的社會散發著幽幽清香;文明是一棵大樹,默默地為我們的社會遮風擋雨……傳承文明,我們會讓生活中的亮點更為閃閃生輝;學會禮儀,我們正一步步走向美好的明天!  和諧的社
宜居文明新萊州作文

宜居文明新萊州作文

  一個充滿文明氣息的地方,一個美麗的臨海城市,一個省級工業園區,一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11個鎮、6個街道,戶籍人口88萬,全國百強縣排名37,是山東省10強縣之一。這是哪裡?你知道嗎?這便是養育我的地方,我美麗的家鄉——萊州。  萊州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地方。史載,夏代曾經建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