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如何練好陳氏太極拳?練習陳氏太極拳10大要領7大事項

2025-08-07 12:50:08

  練習陳式太極拳是非常有利我們的身心健康的,在不同的練習階段需要弄清楚每一個時間段需要掌握什麼內容,需要糾正哪些問題?明白自己每一個階段要達到什麼樣的階段目標?通過一步一步的訓練實踐,就能較系統地掌握它的風格特點,那麼剛開始如何練好陳氏太極拳呢?今天太極拳小編就來全面分析太極的基本功及太極拳的練手方法和要領,還有就是陳式太極拳的注意事項是非常多的,尤其是初學陳式太極拳的人一定要對其有一定的了解,這樣練習起來才能做到更好的掌握,才有利健康。

  陳氏太極拳基本功有哪些?

  陳式太極拳基本功包括樁功、震胯功、手型、步法、開肩、活腰,拉筋,單式訓練,繃、捋、擠、按、採、列、肘、靠八法,及開合功,纏絲功,輔助器械太極尺、太極大杆、太極球等等……

  其中基本樁功包括高架板凳樁、低架板凳樁和無極樁。常練的單式有左右單手雲手、定步雲手、前繃上捋、前繃下捋、挽花手等等。步法有上步、退步、橫開步等等。

  練習陳氏太極拳的方法與基本要領

  一.熟練套路 明確姿勢

  所謂「套路」是指太極拳的整套架式。所謂「姿勢」是指每個架式的動作結構 。初學時主要重於套路熟練,方位正確。同時適當注意姿勢的規範。經過一段時間練習後,套路已熟練,這時就必須側重於姿勢的正確,這樣才能產生內氣,發揮健身及技擊上的效果。現分兩個方面,談談這一階段的練習方法及注意事項。

  1.動寓靜之內,靜寓動之中。練陳氏太級拳必須保持思想上的清靜,排除一切內外幹擾。只有這樣才利於收斂內氣,引動鼓蕩。《拳論》說:「靜養靈根氣 養神」。所謂養根的「根」,就是根本,也就是腎臟。中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根」,內藏元陰元陽,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靜則養根」,也就是說,只有在意識清淨的條件下,才能有助於腎氣的旺盛與收藏,從而使五臟健運,內氣充沛,神得所養,動作矯健。

  2.注意身法。初練太極拳,不應要求過高,操之過急,就和初學寫字一樣,能寫成橫平、豎直、點、鉤等筆劃,組合成方塊就行。初學練拳,身法上只要求 頭部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偏不倚。步法上只要能做好弓步、虛步、開步和 收步,知道方位即可,至於不可避免出現的毛病,像挑肩架肘、橫氣填胸、呼吸發喘、手足顫抖等現象,不宜深究。但運行方位、角度、順序必須絕對正確, 力爭做到姿勢柔軟、大方順隨。

  每天堅持練10遍左右,兩個月即可將套路練熟。這時要進一步考慮動作要求,從頭至足,一招一勢進行糾正。在動作速度上儘量放慢,以利於揣摩思考動作的正確與否。每天堅持10遍拳,再練習一個時期,就可以通過這一階段而進入第二階段了。

  二.調整身法 周身放鬆

  所謂「身法」,是指練拳時對周身各部位要求的原則。要調整身法,首先必須在放鬆上下功夫。為了使骨節鬆開,伸筋拔骨,可選練些動作,如「金剛搗碓」、「掩手肱拳」、「擺腳跌叉」等,但要儘量放鬆,不要用拙力。

  這一階段練習出現的主要毛病是立身不正,橫氣填胸,挑肩架肘等,產生這些毛病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對「放鬆」這個含意理解不夠;二是腿的支撐力不 足,難以放鬆。《拳論》說:「身必以端正為本。以周身自然為妙。」也就是說套路架式的練習,身法上要以立身中正為根本。所說的「端正」,也有兩種含意:一是指軀幹四肢及頭的位置中正,即身體不偏不倚之意;另一種是身體在歪斜情況下,保持相對平衡,如開步時的上引下進動作。所謂「放鬆」就是說在腿的支撐下,全身各部自然協調地松下,氣沉丹田。初學時由於對這些問題沒有理解和注意,加上功力淺薄,所以不可避免地會發生上述毛病。可通過增加練拳遍數放低身法,加大運動量,並且做一些單腿或雙腿下蹲運動及站樁 功來克服上述毛病。同時注意松胯、曲膝、圓襠,保持立身中正。隨著腿部力量的增長,身法的放鬆,可使胸部、背部,肋部及膈肌自然下沉,體內的氣機升降協調,呼吸自然,肺活量增強,其毛病就會消除。

  這一階段練習,需有3至4個月時間。屆時,身法已得到調整,姿勢已基本正確, 並且隨著練習質量的提高,已有內氣活動的感覺。

  三.疏通經絡 引動內氣

  經絡遍布周身,內聯臟腑,外系肌表,從而溝通人體上下表裡,是調節機體和內氣運行的通道。「氣」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是極其微小的物質微粒,很難直觀察覺,只能通過人的感覺器官,根據事物的各種變化而體現它的存在。人體的氣,來源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稟賦於先天父母之精氣, 二是飲食物化生的水谷之精氣,以及存在於人體內的精氣,通過脾、肺、腎三髒的生理功能綜合作用而生成。《拳論》說:「氣者,生之本,經者,氣之路, 經不通則氣不行。」又說:「以吾本身自有之元氣,運行吾身」,「以氣運形,一氣貫通」。說明氣是本身固有的本元物質,只有在經絡暢通無阻的情況下, 才能引動與鼓蕩,達到一氣貫通,從而產生防病健身和技擊效果。

  前面已經說過,在「調整身法,周身放鬆」階段後期,體內已有內氣流動的感覺,練拳也有興趣。但是這個感覺如波浪起伏,時有時無,時隱時現。經過一段時間,甚至會全然無有。這是經絡之氣通流不暢,氣機運行不利,內氣引動不力之故。因此,在這一階段練習中必須重於意念引導,在大腦意識的指揮下, 以意運形,使內氣節節貫穿。如有不順之處,可以自行調整身法,以得勁為準 。練習速度宜慢不宜快。一招一式要精力專注,活潑無滯。外形儘量與內氣意 識保持一致。這樣進一步練習一段時間,內氣就會自然暢通,僵勁拙力也會慢慢克服,逐漸達到周身相隨,連綿不斷,內氣會按拳勢要求,產生有規律的鼓蕩,達到一氣貫通。

  四.形氣結合 如環無端

  所謂「形」是指形體,也就是拳式動作的外在表現。「氣」即指內氣。從醫學角度講,「形」、「氣」是統一的,是相互依附,相互為用的。《拳論》說:「以心行氣,務令沉著,及能收斂入骨」。又說:「以氣運身,務令順隨。」 就是要求每招每勢,都要注意以意引氣,以氣運身,順其自然,催動外形。通過形氣結合的反覆練習,使內氣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的在體內運行。努力做到, 周身一致,內外合一,外形在內氣的催動下,一動則周身全動,一靜則周身全靜,動靜開合,起落旋轉,無不順其自然。在練習過程中,身與手、內與外某一部位不夠協調,某一部位即產生矛盾,就會影響內氣的貫通,從而使意氣與形體難以結合。如動作運行速度的快慢,以及身法位置角度掌握不夠,難以適 得其中,在套路架式的練習中,就會產生身慢、手快、眼不隨等散亂現象,不 能身手一家,動作協調。諺云:「手到身不到,擊敵不得妙;手到身也到,擊敵如摧草」。說明形氣結合,身肢順隨的重要性。

  這一階段的練習,要注重於意念與形體姿勢的結合,也就是心到、意到、氣到、形到,使內氣一氣貫通。同時應當理解,某一部的開合,是全身整體開合的局部表現,全身總的毛病,也可以從局部反應出來。因此,凡是調整局部姿勢時, 務必注意整體的調整,從而達到意氣合一。這一階段的具體表現為:肌膚發脹,手指發麻,足跟發重,丹田有發沉之感。

  五.周身相隨 內外一致

  「周身相隨,內外一到」的意思,是指全身形成一完整的運動體系。陳長興在《十大要論》云:「太級拳者,千變萬化,無往非勁,勢雖不侔,而勁歸於一 。夫所謂一者,自頂至足,內有臟腑筋骨,外有肌膚皮肉,四肢百骸,相聯而 為一者也,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所謂一以貫之者,其斯之謂歟!此段論述,具體闡明了周身相隨、內外一致,以及一氣貫通的整體表現。

  在周身內外相隨一致這一階段,內氣雖已貫通,但很薄弱。在練拳時,稍不注意或運動不當(如疲勞過度或精神欠佳),都會影響內氣的貫通和運行。在前一階段,如身、手、內、外產生了矛盾,可以用調整身法的辦法去解決,使姿勢順隨,內氣貫通。而在這一階段,就不許用調整身法的辦法去解決。這一階段,要求周身相隨,以內氣催外形。氣不到,外形寂然不動;氣一到,外形隨氣而動。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每招每勢,氣由丹田發起,內走五臟百骸,外行肌膚毫毛,運行周身而復歸丹田,纏繞往來,圓轉自如。動作以纏絲勁為核心, 以內氣為統馭,形成一個完整的運動體系。「纏絲勁」發源於腎,起於丹田,遍布全身,處處有之,無時不然,衍溢於四體之內,浸潤於百骸之間,達四梢 通九竅,增長內氣無窮,使內勁收斂入骨。伸筋壯骨、氣血流通,消化飲食,祛病延年,皆纏絲內勁之功效。「纏絲系勁」為陳氏太極拳之精華。

  此段時間,每天除堅持練架式套路以外,可以結合練習推手,從而體會沾連粘隨,擠按的勁別,校正拳勢運動的正確與否。每天還可以增加練習幾遍炮捶,用來增強耐力和爆發力;練習刀槍劍棍等器械,以檢驗手眼身法步的配合。從 而使在練拳時,能夠做到不加思索,不犯疑意,不期而然,內外一致,周身相隨的程度。完全掌握太極拳的要求和運動規律。

  六.穩固根基 充實內氣

  所謂「穩固根基,充實內氣」,意思是指在上一階段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扎穩下盤,以促使內氣的充實和飽滿。《拳論》云:「根本固而枝葉榮。」培其根則枝葉自茂,潤其源則流脈自長」。練習拳架,就是培根潤源的方法。這裡所指的「根」,具有根其之意,也就是下盤。《拳論》云:「下盤穩固,上肢自然輕靈」。所說的「下盤」,就是指體的下半部分「腿」而言,「靠腿的支撐力,以兩足為基礎,襠勁圓活自然、沉穩。另一咱說潮「根本」指元氣。元氣藏於腎、腎氣足則精力充沛,即為「根本固」。所謂「潤其源」,源指根源,即本源。元氣為諸氣之本,根源於腎通於丹田,稟賦於先天,又稱先天之本,五臟六腑之根。腎藏元陰元陽,元陰以養五臟之陰,元陽以養五臟之陽,周身之陽得以溫、陰得以養,故生機旺盛,則又反過來益助腎氣,充盈丹田。這樣相互資益,周而復始,從而使根本固,源流潤。

  在呼吸配合一致以後,除了正常的套路練習外,還要加練些輔助功。如:練站樁,採用大馬步、弓步、丁步都行,練拳前後堅持20分鐘,練習穩固樁步,呼吸行氣,發展力量和耐力;練抖杆子,用後尾直徑6——8釐米,長3米的白蠟木桿,每天用攔、拿、扎的方法抖100下。另外還要把拳式內的單勢發勁分別抽出練習,以增加在根基穩固、內氣充實情況下的蓄髮力。

  七.觸覺靈敏 知已知彼

  這一階段,主要是練習全身空靈,身體皮肢感受的靈敏性,也就是接受信息傳遞採取行動的應激反射。練習太極拳的人,隨著功夫的加深,這個應激反射過程也隨之加強,直至接受信息傳遞如閃電,應激反射如雷霆。人體的反射活動基礎稱反射弧,包括五個基本部分:即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簡單地說,反射過程的進行,是由一定的刺激被一定的感受器所接受,感受器發生興奮,興奮由神經衝動的方式經過傳入神經,傳向神經中樞,通過神經中樞的分析綜合活動產生興奮。興奮又經過特定的傳出神經到達效應器。這一階段主要是練習加強加快這個反射過程。練好這種功夫,必須以充實的內氣做中流砥柱,使內氣充盈丹田,貫注全身,內至臟腑經絡,外至肌膚毫 發,周身各部如電充身,觸覺極其靈敏。格鬥時才能做到:「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彼微動,已先動,後發先至」。

  這一階段,仍應按前段練習套路和輔助功,還應經常練習推手競技,在實踐中,鍛鍊聽勁、靈勁,周身上下結合勁。在練習拳時,功應內收,氣行於外的表現 和纏絲勁的外形動作,也慶內收與縮小。也就是由大圈到中圈的練習方法。拳架練習,應緩慢柔和,平穩舒展。陳復元說:「學時宜慢,慢不家痴呆,習而後快,快不可錯亂;快後復緩,是為柔,柔外剛自在其中,是為剛柔和濟。」 這段練習,就是「快後復緩」階段。積功日久,就可做到靜如山嶽,急如閃電 。就象射箭一樣,慢拉弓弦開滿月,力聚弓背,松弓弦,矢疾出,威力大,其快無比。

  這一階段後期,可以做到:眼神如捕鼠之貓,動作如翱翔這鷹,身形輕靈矯健,意識反應及皮肢觸覺十分靈敏,運動出於無心,鼓舞生於不覺。

  八.得機得勢 舍已從人

  「得機」就是利用最恰當的時機。「得勢」就是得到已順人背的形勢。「舍已從人」意思是舍掉自己,以順從別人,隨順化解,不頂不抗。對方控制住我的 手(梢節),我以肘肩來化解;控制住肘肩,我以胸腰來化解;控制住胸腰,我以襠勁與手臂來化解。陳鑫在「單鞭」一勢中寫道:「擊首尾動精神貫,擊尾首動脈絡通,中間一擊首尾動,上下四旁扣如弓……。」形象地說明要周身相隨,蓄髮相變,舍已從人,順隨化解。所謂「借力打人」或「四兩撥千斤」,就是利用槓桿、滑輪、離心力、向心力、摩擦力等力學原理,使對方之力又加 於對方之身,以我之小力擊倒對方。

  這一階段,是由中圈到小圈時期。《拳論》云:「要想拳練好,除非圈練小。」 在這一階段練習時,外形要求輕鬆自然,舒展大方。內勁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應用時勁由內換,一般人難以看出。這些內勁在體內的表現,象是一股熱流發於丹田,隨著意識的引導,由根到梢;由內到外,綿綿不斷地遍布全身。每時每刻都有肌膚發脹,手指發麻、腳跟發重、拳頂發懸、丹田發沉,膀胱發熱的感覺。對敵時得機得勢,舍已從人,以得人為準,以不見形為妙。

  九.身如火藥 一動即發

  「身如火藥,一動即發」是內氣充實飽滿階段技擊的形式表現。此段是太極拳的基本成功階段,功夫已基本達到剛柔相濟,周身肌膚充滿了內氣,已具有強大反彈力。只要對方之力一加我身,猶如火藥見火,烘然而發。

  達到了這層功夫,周峰內外已成為混圓一體,猶如太極這象。在這個充盈的太極圈內,有純厚的真氣為根基,有旺盛的機能之氣為動力,有十二經絡聯繫內外,在意氣鼓蕩的作用下,使一切外業之力無法加於自身。不但不能使這個混圓的太極整體遭到絲毫破壞,反而由於太極內氣的無窮威力,產生強大的反彈 作用,使進擊者得到相反的效果。這好象去擊打充滿氣的皮球一樣,用力越大,它跳得越高。另一種是太極混圓一體的球形圓滑作用,遇有外力接觸其身,就會象旋轉著的圓球將它引化落空。如陳發科在北京教拳時,弟子們紛紛傳說, 陳老師背部有弩弓(所說的弩弓即是反彈力)。有一天,發科公便對幾個好奇的弟子爽快地說:「來,你們一摸便知。」說著面壁而立,讓兩個身強力大的徒弟,分別按住背部,只聽「哈」的一聲,將二人發出2米多遠。發科公則屹然 而立,腳步絲毫未動。接著又叫徒弟們往他身上撞,不但絲毫不能撞動他,反而被他在兩腳未動的情況下,將徒弟們發了3米多遠。這說明太極內氣充盛了,就可以「遭到何處何處擊,我也不知玄又玄」。

  在這一階段練習時,除了保持適當的運動量外,主要以培養本元為主,陳鑫說 :心為一身之主,腎為性命之原,必清心寡欲,培其根本之地,無使傷損。根本固而枝葉榮,萬事可作,斯為至要。」所謂「清心寡欲」,「培其根本」,「無使損傷」等,都說明在此階段,更應注意:心靜、神安、精固。只可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餘。《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瞻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斂,病安從來。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

  十.變化無方 神鬼莫測

  「變化無方,神鬼莫測」,是形容拳術已達到爐火燉青,登峰造極的境界。運動變化及技擊表現難以看出,難以意測。玄奧淵博皆在其中。人不知我,我獨知人。

  練拳到此階段,功夫已經成熟,出神入化,奧妙無窮,舉手投足,皆能陰陽平衡,八面支撐;內氣已達皮膚之外,毫毛之間,外力雖未接觸皮肢,動觸毫毛即有感覺,隨即化勁發出,威力無窮。陳鑫有詩讚云:「神穆穆,貌皇皇,氣象混淪,虛靈具一心,萬象藏五蘊,寂然不動若愚人,誰知道陰陽結合在此身,任憑他四面八方人難近,縱有那勇猛過人,突然來侵,傾者傾,跌者跌,莫測其神,且更有,去難去,進難進,如站在圓石頭上立不穩,實在險峻,後悔難免 隕。豈有別法門。只要功夫純。全憑一開一合,一筆橫掃千人軍。

  練陳氏太極拳有什麼好處?

   1.對神經系統的作用

   人體的各種活動,依賴於大腦皮質神經細胞的興奮與抑制的調節,而動作的變化、協調和平衡則全由中樞神經系統來指揮。打太極拳時,要求全神貫注、沉心靜氣、意守丹田,排除一切思想上的幹擾,在意的支配下,進行練習。這樣就能有效地隨時保持著大腦皮質神經的興奮和抑制的平衡,調整神經系統的正常發展,對那些神經系統障礙而引起的疾病,如腦神經衰弱症等有顯著的療效。

  2.對循環系統的作用

  循環系統主要是通過心臟和血管的血液流動,向各個組織細胞輸送氧氣和營養物質,並及時排出二氧化碳和廢氣,促進新陳代謝的進行。打太極拳時,人體各部的肌肉和關節的活動,使各毛細血管開放,靜脈、淋巴的回流加速,因而減輕了心臟的負擔,全身肌肉細胞的工作量較大,需要氧氣和營養物質就多,這就要求循環系統相應提高輸運量,以保證肢體活動的需要,這就使心臟血管等得到了鍛鍊。

  3.對呼吸系統的作用

  陳氏太極拳採用「腹式呼吸」,要求氣向下沉(氣沉丹田),一呼一吸,一開一合,與動作自然配合,使呼吸系統逐漸做到深、長、細、緩、勻、柔,保持腹實胸寬的狀態,即把胸部由於運動所引起的緊張狀態轉移到腹部,使胸部松活寬舒、腹部沉靜而又踏實,這對保持肺組織彈性,發展呼吸肌,改進胸廓活動度,增加肺活量、提高肺臟的通氣和換氣功能,有著良好的作用,所以,堅持長期練拳者,呼吸頻率會減少,肺活量都比一般人的大,練拳時也不致氣喘,可以久練而不發喘,呼吸自然。

  4.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由於神經系統對內臟器官的調節過程的改善,膈肌、腹肌的收縮和舒張對肝臟、胃腸也能起到自我按摩的作用,使腸、胃、肝、腎隨之發生適當運動,促進了肝內的血液循環,提高了胃腸的張力、蠕動、消化和呼吸的能力,增強了肝上腺素的分泌功能,改善了體內物質代謝(尤其是膽固醇的代謝)。因此,經常打太極拳可增加食慾,減少便秘現象。使血液膽固醇含量下降,由於練拳後血中蛋白含量增加,球蛋白和膽固醇的含量明顯減少,對預防動脈硬化有良好的作用。

  5.對運動系統的作用

  人體的運動系統是由肌肉、骨骼和關節三部分組成的。螺旋式的纏絲運動,能使全身各部分肌肉群和肌肉纖維都能參加活動,經過反覆的螺旋纏繞,使肌肉能拉長到一般運動所不能達到的程度。堅持長期鍛鍊,一張一弛,使肌肉均勻豐滿、柔韌而富有彈性,並增強收縮的能力。由於肌肉的收縮對骨骼的牽拉作用,促使新陳代謝的加強,骨的血液供給得以改善,使骨的形態結構和性能都發生良好的變化,骨質可變得堅固而又有一定的韌性,這就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彎、抗扭轉方面的性能,不易發生變形和畸形,可增強關節的穩固性、柔韌性和靈活性。同時,對關節炎也有很好的療效。

  6.對經絡系統的作用

  陳氏太極拳結合了中醫的經絡學說,人體的健康與經氣的暢通有著密切的關係。練習太極拳時,要求勁起足根,貫注四梢,要求動作螺旋上升,螺旋下降,沒有平面,沒有直線,園活連貫,使肌肉纖維,韌帶和關節在均勻、自然的反覆旋轉活動中得到無微不至的運動, 這樣,練到一定工夫就會感到肌膚發脹,手指發麻,丹田發沉,膀胱發熱,足根發重,頭頂發玄和腹鳴等現象,中醫認為這是體內行氣、暢通經絡、舒通氣血的放映。長期堅持練習對於各種慢性病患者,如神經衰弱、神經痛、高血壓、冠心病、心肌梗塞、腸胃炎、肺病、氣管炎、肝炎、腎炎、腰肌勞損、風溼性關節炎、糖尿病、遺精等都有良好的療效。

  7.防身作用

  陳氏太極拳不僅有良好的健身作用,而且有防身禦敵的技擊作用。然而,陳氏太極拳卻獨樹一幟,流傳三百餘年,仍保持本來特色。陳氏太極拳練到上成功夫,可達周身一家,以靜制動,以逸代勞,以不動而應萬變,亦可得機得勢,捨己從人,隨機應變,靈活運用,引進落空,借力打人。有推手歌:「掤捋擠按須認真,周身相隨人難侵,任人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太極推手,不僅可以檢驗姿勢是否正確,也是鍛鍊技擊技巧的好方法。太極拳推手不是比力而是比技巧。所謂技巧,則是順應自然以克制自然,達到「弱勝強、慢勝快」。自然界中的槓桿支點和螺旋轉化的原理,就具有「四兩撥千斤」的功能。推手利用這種原理,即可揉化一切重力,化為勁。有此化勁功夫,就可以輕制重。同時,太極拳的運動是運用了離心力,並以腰脊作為中軸,使一切動作皆走內圈;走內圈雖線速度較慢,但仍可勝過走外圈的快,這是「後人發,先人至」的緣由,也是「慢勝快」的關鍵所在。

[NextPage]

  初學陳式太極拳的注意事項

  1. 初學者練習陳式太極拳頭要正,不可以歪脖,不要仰臉,當然也是不可以勾頭的,目光要平視下頜微向裡收。

  2. 注意含胸,這有助於背部的脊柱放長。臀部下斂(但不是指重心下墜),不可突出臀部,有助於尾閭中正。於是,相應於頭部,就有了上下對拔之意。

  3. 四肢自然舒展放長,注意不可完全伸直,應該讓關節保持適當彎曲。手臂做上舉動作時,千萬不要忽視沉肩墜肘。

  4. 手掌掌心微凹,手指不可曲攏,當然也是不能完全伸直的,然後五指不需要並的太緊,最好也不要分叉開來。

  5. 運動時肩,肘,腕要節節貫穿,才能夠收放自如。腰部為全身主宰,猶如機械裝置中的主傳動輪軸。兩足則是人身體的根基,就象一棵大樹的樹根,樹根如果不牢,遇到大風就容易被吹倒。

  6. 應當時時留心的一件事:沉胯開襠。實際上,沉胯則自然開襠。做到開襠,勁就可以沉下去。

  7. 從身法整體角度看,務必要做到三合,即肩與胯,肘與膝,手與足上下照應。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周身運動時成為一個整體,要知道太極拳的螺旋纏絲勁是周身的協調運動,應當避免做動作時顧此失彼。

  總結:看完了上訴的陳式太極拳的全面介紹之後,我相信大部分的人對陳式太極拳有了新的認識,尤其是初學陳式太極拳的人一定要對其有一定的了解,這樣練習起來才能做到更好的掌握,才有利健康。在加上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學完了套路。這時就要反覆得多練使套路熟練並加強記憶。最後達到自己能較熟練、自然地將拳架演練下來這就完成了。

同类文章

陳式74式太極拳老架一路口令音樂_74式太極拳音樂

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口令音樂下載試聽下載地址:(陳正雷)相關音樂:

陳式46式太極拳音樂MP3下載_46式陳式太極拳音樂

陳式46式太極拳音樂MP3下載    音樂下載:(8分27秒)

陳式太極拳新架一路83式(陳正雷版)

陳式太極拳新架一路83式(陳正雷版)

陳式單劍49式太極劍音樂-陳式49式太極劍音樂

點擊名稱下載 或點擊右鍵 選 「目標另存為」 相關連結:

陳式36式簡化太極拳MP3音樂下載_36式陳氏太極拳音樂下載

陳式36式簡化太極拳MP3音樂下載下載地址:

陳式26式簡化太極拳

陳式26式簡化太極拳

陳式83式新架一路太極拳音樂口令

陳式83式太極拳音樂口令 試聽 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83式口令下載:

陳式太極拳56式口令和音樂下載

56式陳式太極拳音樂下載  帶口令

陳式56式太極拳比賽伴奏音樂MP3

陳氏太極拳音樂下載在線試聽點我下載:

陳式太極拳新架二路43式音樂MP3

陳式太極拳新架二路音樂MP3無口令版 陳式太極拳新架二路太極拳音樂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