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節日和飲食風俗文化(蒙古族習俗五)
2023-10-15 19:44:54 2
白節:蒙古語稱查幹薩日(白月),又稱席尼吉勒,意為新年、春節。古代蒙古人以白色為純潔、吉祥之色,故稱春節為白節,白節在正月初一,過白節是從古代沿襲下來的習俗,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就非常重視過白節。據《馬可波羅行紀》所載:「其新年確始於陽曆二月,屆時大汗及其一切臣屬復舉行一種節慶······是日依俗大汗及其一切臣民皆衣白袍,至使男女老少衣皆白色,蓋其似以白衣為吉服,所以元旦服之,俾此新年全年獲福。······臣民互相饋贈白色之物,互相抱吻,大事慶祝,俾使全年納福。」現在蒙古族亦把白節作為最隆重的節日。臘月卅日晚上,全家即穿上節日盛裝,歡聚一堂,拜賀新年,徹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燒香拜佛,然後晚輩向家長獻哈達、敬酒、禮拜。初一清晨,家族親友開始互相拜年,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結束。
祭火:蒙古民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動之一。也就是祭火神、祭灶神。普通農牧民的祭火,一般都在農曆臘月二十三;貴族和臺吉則在臘月二十四。有個別地方在秋季祭火,在婚禮上還要祭火。不同於漢族的祭灶。蒙古民族,認為火是純潔的象徵和神靈的化身,灶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護神,可賜予人們幸福和財富,也是人丁興旺,傳宗接代的源泉。古代蒙古族薩滿教巫師認為火與火神可以驅逐各種妖魔與邪惡,醫治疾病,施恩惠於人類。由此也可以說蒙古民族的祭火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一種遺俗。
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動之一,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杆,桿頭上繫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著燒柏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奶酪等等。祭祀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念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焚香點火,頌詞念經。牧民們都圍繞著敖包,從左向右轉三遭,求神降福。蒙古族牧民沿襲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以為山的高大雄偉,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靈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來表達對高山的崇拜,對神靈的祈禱,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牧民觀念的更新,今天的祭敖包,在其內容、形式方面都有了變化。
祭尚西:尚西是蒙古語,神樹的意思。過去蒙古族群眾有祭尚西的習俗。通常是在一棵孤獨的神樹下,用五顏六色的花布條把樹枝裝飾得特別豔麗。一位扮裝的尚西老人盤膝坐在神樹之下,男女老少匯聚在周圍、拜祭尚西,並推選幾名主祭人手捧哈達、美酒、奶食品、向尚西老人敬獻。儀式結束後,便進行蒙古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文體活動。年青的健兒們,有的賽馬,有的射箭、摔跤。祭祀大會充滿了歡樂的景象。
祭成吉思汗陵:蒙古民族最隆重、最莊嚴的祭祀活動。簡稱祭成陵。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崇敬的民族英雄。他在十三世紀初、統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國,橫跨歐亞兩洲,震撼世界,成為「一代天驕」。蒙古民族祭奠成吉思汗的習俗,最早始於窩闊臺時代,到忽必烈時代正式頒發聖旨,規定祭奠成吉思汗先祖的各種祭禮,使之日臻完善。現今鄂爾多斯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襲古代傳說的祭禮。祭禮一般分平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祭品齊全,皆供整羊、聖酒和各種奶食品,並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每年陰曆3月21日為春祭,祭祀規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都派代表或個人前往伊金雷洛成陵奉祭。
祭蘇魯錠:蘇魯錠是成吉思汗的軍旗或軍徽,蒙古民族最珍重的古代文物之一,珍藏於鄂爾多斯高原的成吉思汗陵園內。蘇魯錠有大小之分,大蘇魯錠位於中央,小蘇魯錠呈劍形,劍頭或劍峰長39公分,寬3.9公分,旗杆高300多公分,插在石墩底座上,蘇魯錠是成吉思汗遠徵時所向披糜的旗徽,又是太平無事時的吉祥物,蒙古族在每年陰曆3月17日,都要隆重舉行祭蘇魯錠的儀式。祭祀時,祭桌上擺放3隻整羊,還有馬奶酒、奶食、黃油、油果子等供品,參加祭祀的蒙古族群眾絡繹不絕,各自帶著祭品,虔誠地叩拜蘇魯錠,藉以表達對成吉思汗的敬仰,緬懷成吉思汗的豐功偉績,
那達慕:蒙古語,娛樂或遊戲的意思。蒙古族人民傳統的群眾性集會,也是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那達慕具有悠久的歷史,1225年,成吉思汗戰勝花刺子模,為慶祝勝利,就舉行過隆重的那達慕盛會。在古代和近代的那達慕盛會上,都要進行男子三項競技賽,即賽馬,射箭和摔跤,當代的那達慕大會,除進行男子三項競技外,還增添了馬球、馬術、田徑、電影、話劇、烏蘭牧騎演出等新內容,同時舉行物資交流,表彰先進。那達慕多半在夏季7-8月份舉行,屆時四面八方的蒙古族牧民穿著節日盛裝,紛紛前來參賽或觀摩,那達慕大會是人們喜聞樂見的盛會,在蒙古族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摔跤:蒙古民族群眾性娛樂活動之一,草原牧民最喜好的體育運動項目,蒙古式摔跤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摔跤比賽時,身穿銅釘牛皮坎肩「昭達格」,頭纏紅,黃、藍三色頭巾,腳蹬蒙古花皮靴,腰扎花皮帶、下身穿套褲,脖子上掛著五彩飄帶。出場時,雙方摔跤手揮舞雙臂,然後互相搏鬥。蒙古式摔跤不分等級,採取海汰的方式,決賽出冠軍手、亞軍手和第三名,分別授予榮譽稱號和獎品。
賽馬:蒙古族男子三項競技活動之一,蒙古族牧民從小在馬背上成長,精騎術,馴烈馬、是一個優秀男子的重要標誌。蒙古人賽馬分快馬賽和走馬賽。根據馬的年齡不同,賽程可長可短,一般要跑幾十裡,賽馬多半為騙馬,由蒙古族兒童騎賽。比賽時也設裁判,賽後可評出一、二、三等馬,分別授旗做記號,對參賽違例者,不予授獎。蒙古族牧民常以最美的詞句讚美優秀騎手。當冠軍騎手跑到終點時,全場熱烈鼓掌,並向他敬獻馬奶酒。凡在盟旗級那達慕大會上榮獲第一的冠軍馬、都授予一定的榮譽稱號,並佩戴纓子和彩綢帶。
射箭:蒙古族古老的競賽項目。有騎射和步射兩種。騎射始於古代,最早用於狩獵和原始作戰。後來逐漸變為兵家重要的軍訓項目。《元史》載:蒙古人「俗善騎射,因以弓馬之利取天下。」(《元史·兵志·馬政》)解放後,蒙古族射箭逐漸演變為民族體育運動項目。比賽時,騎射為一馬三箭,即每人每輪射三箭,三次共射九箭,以中靶的箭數多少評分,錄取前三名授獎。步射以中環多少決勝負。自治區的步射隊曾多次獲得全國射箭比賽的男女團體冠、亞軍,為國家培養了許多神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