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情緒了解更深層的自己心理學(從心理學的角度)
2023-10-14 23:53:16 2
在時間維度上對目標刺激進行連續加工時引發的對其它刺激的功能性盲視現象被稱為注意瞬脫。
已有研究表明T1為情緒性刺激,T2為中性刺激時,注意瞬脫的大小和持續時間主要取決於情緒的喚醒度。
因此目前關於情緒對注意瞬脫的影響依然存在爭議。研究以注意級聯模型為基礎,採用雙任務RSVP範式並結合事件相關電位探究外顯情緒和內隱情緒的不同效價和喚醒度對注意瞬脫的影響和神經加工機制。
由於人類注意資源的有限性,我們在獲取外界信息時會根據自身的需求對信息進行一定的篩選,從而選擇對有機體有利的信息。
在迅速變換的視覺環境中,視覺信息加工選擇重要的信息而忽略次要的信息,這樣的選擇性注意在加工目標刺激時有利於節省認知資源,並且快速獲取目標。
而情緒信息尤其是情緒面孔具有相對於情緒圖片獨特的情緒特性,在人類進化和社會交流中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尤其識別適當的面部表情,是日常社交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研究採用RSVP實驗範式,探究了當探測刺激T1分別為不同情緒意識水平(外顯情緒面孔和內隱情緒面孔)、不同情緒效價、不同情緒喚醒度(高喚醒度和低喚醒度)的情緒面孔時,探測刺激T1和目標刺激T2的正確識別率是否存在差異。
由於行為實驗的局限性不足以探究情緒與注意相互作用時的神經生理機制,因此研究在行為實驗的基礎上,利用具有高時間解析度的事件相關電位(ERP)技術探究了不同實驗條件下的探測刺激T1在注意瞬脫中神經機制上的差異。
T1情緒效價和喚醒度對注意瞬脫的影響
研究從注意級聯模型出發,基於事件相關電位ERP技術檢驗T1情緒效價對注意瞬脫的影響,實驗的行為結果發現,T1正確率在外顯的情緒面孔和內隱的情緒面孔效價上主效應均顯著。
說明無論是內隱情緒還是外顯情緒,效價都會影響T1的識別,但是不同的情緒意識水平下二者的影響存在差異,具體來講,在外顯的情緒面孔上,正效價的情緒面孔對T1正確識別率高於負效價。
這與以往的研究有點類似,在外顯的情緒面孔上,報告負性面孔T1的正確率低於中性面孔,作者沒有做過正性面孔和負性面孔的比較。
但是在內隱的情緒面孔上,正效價的情緒面孔對T1正確識別率低於負效價,這與以往的研究存在差異,Pecchinend等人的研究中報告,在內隱的情緒面孔上,被試報告內隱恐懼T1面孔的正確率低於內隱快樂面孔。
這表明在不同的情緒意識水平下,不同的情緒效價在注意瞬脫中對T1正確識別率是不同的,造成這一差異的原因可以根據行為和神經生理學的結果解釋,二者的差異可能是由於外顯情緒和內隱情緒的感知很可能使用不同視覺信號的處理模式。
在情緒面孔的處理方面,內隱的情緒感知通常比外顯的情緒感知更加的迅速和強烈,故而情緒意識與行為和生理學反應的影響之間存在著相反的關係,所以外顯情緒和內隱情緒在效價方面對T1正確識別率是不同的。
此外情緒效價對T1正確識別率可能受到喚醒度的影響,T1正確率在外顯和內隱的T1情緒面孔喚醒度上主效應均不顯著,說明情緒的喚醒度不會影響T1的識別,但是在外顯和內隱的實驗中,喚醒度與效價均存在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顯示,當T1情緒面孔為高喚醒時,效價對T1正確率存在影響,但是當T1面孔情緒為低喚醒時,只有內隱的情緒面孔效價對T1正確率顯著,而外顯的情緒面孔效價對T1正確率不顯著。
已有的研究中沒有發現情緒的效價和喚醒度對T1正確率存在影響,這可能是由於使用的情緒材料不一致,在已有研究中作者使用的是內隱的情緒詞語,而研究使用的是外顯和內隱的情緒面孔,因此可能結果存在差異。
但是二者的交互作用表明,T1面孔情緒的喚醒度對於T1的正確識別沒有單獨的影響,但是在效價和喚醒度同時出現時,二者會對T1正確率產生影響。
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數認為是效價和喚醒度單獨影響,研究探究了效價和喚醒度兩者的共同作用,推進和補充了以往的研究,且研究的結果表明,外顯情緒和內隱情緒的效價和喚醒度在注意瞬脫的加工中是存在差異的。
在外顯的情緒面孔中,T2的延遲位置會對T1正確率產生影響,即瞬脫期外lag6比瞬脫期內lag2的正確識別率高,但是在內隱的情緒面孔中,T2的延遲位置會對T1正確率沒有影響。
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當T1為外顯的情緒面孔時,所佔用的認知資源較多,所以對T1的加工較為深刻。
因此T1的正確率較高,但是在T1為內隱的情緒面孔時,由於內隱的面孔更加的類似於中性面孔,其情緒信息沒有被有意識的識別,因此對於T1的加工更傾向於與中性的情緒類似,因此對於T1的正確率識別沒有顯著的影響。
在T1反應正確的基礎上分析T2的正確率,實驗的行為結果發現,無論T1為外顯的情緒面孔還是內隱的情緒面孔時,延遲位置的主效應顯著,這說明被試出現了注意瞬脫現象。
此外T1為外顯的情緒面孔時,其效價和喚醒度主效應不顯著,但是效價和喚醒度的交互作用顯著,具體表現為只有在低喚醒度時才顯著,這一結果和T1的結果剛好相反。
此外這一結論這和以往的研究相互彌補,以往研究中,有不少學者探討了當探測刺激T1為外顯情緒的效價和喚醒度對注意瞬脫的影響,根據T1刺激的不同情緒維度,存在兩種爭議:
第一種認為喚醒度是單獨作用於注意瞬脫的,比如有人認為情緒刺激下注意瞬脫的大小和持續時間主要取決於喚醒,而與效價無關,第二種認為效價是單獨作用於注意瞬脫的,認為注意瞬脫的大小和持續時間是效價導致而不是喚醒。
此外,即使在效價維度內,也有不同的發現,與正效價刺激相比,負效價刺激(憤怒、恐懼等)的注意瞬脫程度更小,通常被稱為「憤怒優勢效應」。
他們認為負效價的情緒刺激相比正效價的情緒刺激,可能具有更高的威脅性,從而佔用了更多的認知資源。
而研究的結果則是T1為外顯情緒的效價和喚醒度並不是單獨作用於注意瞬脫的大小和持續時間,兩者是交互作用的,即效價和喚醒度共同作用。
然而T1為內隱的情緒面孔時,除了延遲位置主效應顯著,即發生了注意瞬脫的效應,並沒有發現內隱的情緒效價和喚醒度對T2的正確識別有影響。
類似於探測刺激T1和目標刺激T2均為中性刺激時產生的注意瞬脫,即在內隱的情緒性注意瞬脫的研究中,並沒有發現情緒的效價和喚醒度對注意瞬脫的影響。
研究的行為實驗結果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注意瞬脫的理論-注意級聯模型,研究探究了外顯的情緒面孔和內隱的情緒面孔在注意瞬脫中的效應。
在注意級聯模型中,刺激在進入感覺處理器之後,可能會沿著兩個路徑進行處理,自上而下的注意控制和自下而上的凸顯路徑。
自下而上的凸顯路徑可以直接觸發注意控制機制,並根據刺激之間的物理差異程度激活注意窗口,在外顯的情緒性刺激進入感覺處理器後,會佔用較多的認知資源。
而內隱的情緒刺激進入感覺處理器後,會發生固化,而固化過程也需要對不夠精確的刺激進行篩選,這一過程存在瓶頸並且耗費一定時間,因此內隱的參與時間較較長且其佔用的認知資源較少。
在外顯情緒信息和內隱的情緒信息進入注意窗口後,會以兩種模式之一啟動:自動或控制。當感覺處理器檢測到一個足夠自下而上的顯著刺激時,就會遵循自動模式:
處理器向注意力控制機制發出信號,打開注意力窗口。如果一個刺激缺乏自下而上的顯著性,則啟動遵循一個受控模式:注意控制機制認為刺激的自上而下顯著性可接受。
儘管觸發時間因試驗而異,但在自動模式下通常比受控模式更快且變化較小,因此內隱的情緒加工和外顯的情緒加工在注意瞬脫的過程中其加工時間是存在差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