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責任比擔當演講稿【登選】
2023-12-11 10:15:07 2
只要人人都擁有責任,只要人人都願付出一點責任,那麼,企業的明天將會是一片輝煌。
講責任比擔當演講稿_第1篇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xx市第二實驗小學的林世峰,我演講的題目是「責任,就是擔當」。
國運興衰,繫於教育;三尺講臺,關乎未來。記得xx師範畢業剛踏上講臺時,風華正茂的我,在備課筆記本的首頁上記下了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話:「在教師手裡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從那時起,一股神聖而莊嚴的使命感牢牢地紮根在了我的心田。十幾年的風雨兼程,十幾年的杏壇耕耘,幾多甘苦,幾多收穫,我心中那盞燈始終不滅!今年,隋局長在全市教育系統提出了「xx教育,我的責任」的響亮口號,我的心靈又一次得到了深深的震撼。
什麼是責任?責任就是牢記使命,勇於擔當;就是立足本職,盡職盡責。擔當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是擔當;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擔當;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擔當;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擔當;朱鎔基「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都將勇往直前,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擔當;譚千秋老師在教學樓坍塌之際,用自己的生命作支撐護住學生也是擔當!
目光投向今日的xx教壇,也有這樣一群人讓我感動和欽佩。趙煥利老師年復一年,用自己的工資補助困難學生,用愛心詮釋擔當;盧翠紅老師手術後,把辦公室沙發搬到走廊辦公,用忘我工作詮釋擔當;董成偉老師為一個個困難學生募得善款數萬元,用奉獻詮釋擔當。
華東師範大學校長俞立中有一句話,教師,應該是責任、愛心和求知者的化身!
作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擔當就是工作需要我時,就盡心盡力做好它;當搭檔休產假,無人代課時,我痛快的包攬了她的工作,並且語、數兩科均取得驕人成績;缺語文老師,我教語文,缺數學老師,我教數學,而且不管教什麼,都教的有聲有色;擔當就是教著兩個班的數學,政教主任病休,我頂替政教工作;教導主任調走,我負責教導工作;擔當就是校園文化建設需要我時,我連續兩個月夜以繼日加班,校園面貌煥然一新,三本飄著淡淡墨香的校本教材也擺上了教師們的案頭。
心是一盞燈,用責任點亮它,夢想之帆就能遠航!心是一扇窗,用責任打開它,就能透進絢爛的陽光!我是教師,我心有愛。
責任的擔當,源於對學生全身心的愛,源於對學生健康成長的那份沉甸甸的責任。面對煤氣中毒的宮欣母子,我和於永萍老師、梁延華老師一起組織了「讓愛更多些」的主題班會,向他伸出援助之手,給他更多的溫暖和力量。生活給了他磨難,他在我們幫助中學會了擔當,每天放學後,宮欣都幫助母親按摩,洗腳,在他的努力下,母親終於康復,身為教師,我們欣喜!
面對經常頭疼的學生劉淳和,除了日常關心外,我還幫他奶奶多方聯繫,鼓勵她帶孩子四處求醫。當電話裡,她奶奶興奮的告訴我,劉淳和的頭疼病徹底治好了,我感到由衷的高興。我謝絕了老人的禮物,孩子解除病痛,[蓮山課件]就是最好的禮物。「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教師該有的擔當。
責任的擔當,有賴於自身素質的提升。茶餘飯後,別人休閒娛樂的時間,我喜歡讀書,讀教育名家文集,讀《中國德育》《中國教育報》,讀專業書籍,利用一切機會豐富自己、充實自己。鑽研中施展才華,平淡中活出精彩,當孩子們在我的課堂中感受到學習的魅力、愛上我的課堂時,當學生家長用讚賞的口吻跟我交流時,當我的課連續獲得煙臺市級優質課時,當我的教育設想贏得各級領導的一致好評時,我體驗著教育生活的幸福,更感覺到作為教育者的擔當。
老師們,「同舟共濟海讓路,眾人划槳開大船」,今年全市慶祝教師節晚會上,六位年輕校長登臺高歌一曲,唱出了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心聲。科教興市腳步鏗鏘,梨鄉教育前程似錦。伴隨著辦人民滿意教育的雄渾旋律,梨鄉教育正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素質教育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內涵發展不斷深入,全市教師隊伍滿懷開拓進取、勇創一流的浩蕩激情,創造著明天的奇蹟。xx教育、我的責任,已經成為全市教育工作者的莊嚴承諾和錚錚誓言。創造xx教育新輝煌,是我的責任,是你的責任,是你我的共同責任。讓我們立足崗位,盡職盡責,上好每一節課,做好每一件事;讓我們加強學習,勤於實踐,提升自身素質,增長教育智慧;讓我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將自己的生命融於崇高的梨鄉教育事業,譜寫xx教育的新輝煌!
講責任比擔當演講稿_第2篇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紅色青春,勇擔使命
看了電視劇《國家命運》,感慨萬千。劇中再現了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初,我國科學家在經濟、技術、設備都很落後且核材料缺失的艱苦條件下成功研製「兩彈一星」的動人故事。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誕生之初,國家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況;以美國帝國主義為首國際反動派、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雖然逃往臺灣,他們相互勾結,擬將新生嬰兒——中華人民共和國,扼殺於搖籃之中。當時唯一幫助支持的國家是蘇聯老大哥及其朋友。雖然如此,以共產黨為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人民,立下建立強國的規劃並實施與行動,將美帝國主義視為紙老虎。
在基地工作與建設中有一對戀人,突然被分開,誰也不知誰去了那裡,去幹什麼,數年後,一個偶然的機遇,在大沙漠中的一顆大樹下相遇,才知道幹的是共同的事業,後來這樹就被領導命名叫「夫妻樹」。
科技工作人員在食不飽肚子的情況下,夜以既日的工作,有的因飢餓難當倒在工作檯下;有一個科技單位的技術領導人,深夜潛回家中正在收集西紅柿、青瓜、紅羅卜等食品時,僅幾歲女兒將自己的餠幹筒端來給爸爸,說一道帶去吧,他拿著這些東西回到辦公處給大家分享,同事們如狼似虎的吃後,又開始工作。
原子彈發射場建築之初,為了解周圍環境安全與保密性,組建一支百多人的隊伍徒步巡查周邊情況,隊伍名為打獵隊,他們出發時宣誓書與遺書一同交給首長,經過六個多月的巡查,在水盡糧絕的情況下,在極度艱難的沙漠中,有六個人在作最後爭扎時,依靠三支葡萄糖度過難關,被飛機尋救發現,回單位會報說,一路不但未發現特務,連人影也未見。
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遠在罕無人煙的羅布泊秘密從事核工業研究者,也未免其犯,並幹擾工作;科技工作人員,一面受批挨鬥,隔離審查,他們仍堅持工作與研發,國務院周總理獲悉情況,即派飛機將他們接回北京保護,將其家屬集中居住並派軍隊守護。在所謂「二月逆流」期間,主管領導核工業的國務院副總理聶榮臻,在造反派的威迫下,一面寫檢查,一面想方設法堅持指導安排核工業工作與保護科技工作人員和資料設施,有一次大量資料被造反派操走,聶榮臻即令北京衛戍區傅從碧,立即派部隊去劫持封存保管。
不少因公殉職者就地長眠集居於大沙漠,聶榮臻在視察悼念時,囑咐部下,為我留下一處,將來與他們共居,後來他的骨灰確有部分安放該地。
抗美援朝結束後,我國領導人充分認識到,缺少先進的武器裝備使我軍在戰爭中吃了大虧,也將使我國在國際上處於被動地位,因此決定研製我們自己的原子彈、氫彈,以及後來的人造衛星。在那個資金缺乏、技術設備十分落後、科研條件萬分簡陋且沒有外援支持的時代,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一批批年輕的高端科技人才,放棄了國外優越的物質條件和科研環境,突破重重難關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回到祖國,用他們的一腔愛國熱血和嚴謹科學的態度,在這片中華大地上揮灑汗水,承載著一個泱泱大國的千年夢想,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奇蹟!
反觀今天,我們的錢包鼓了,我們的技術設備先進了,我們的科研條件是當年無法比擬的。是的,國家富了、強了,但「兩彈一星」的精神卻貧了。探索創新、淡泊名利、為祖國而苦戰、為科學而獻身,這些科學工作者最寶貴的閃光點,如今卻湮沒在金錢堆起的浮躁之氣中。今天的科技人員,又有多少能突破金錢地位的枷鎖,用嚴謹的態度,純粹地為國家命運和科學本身而奮戰?
科學無止境,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知識決定命運、創新才能發展。歷史告訴我們,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枝附葉連,只有為科學而奮戰、為國家而拼搏,才能實現真正的國富民強。2012年中秋國慶雙節後,於10月6日始至21日,中央電視臺一臺毎晚黃金時段播放《國家命運》。這是敘事片,我對故事發生發展的過程都曾有所經歷、有所聽聞,但不連續;該電視劇連續演示了當時情景,向世人公布了當時極為絕密的決策與行動;對照今天的國情,感慨萬千。國家強則個人強,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枝附葉連。
我的演講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