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刑罰-黥刑:空有一命,餘生負辱而行
2023-03-30 18:48:44 2
黥刑,在周朝被列入五刑之中,黥刑也被稱作墨刑,對犯人行刑時,先在臉上刻字,然後塗上特殊的顏料,使刺字永久性保存。從表面上看,這種刑罰比車裂、宮刑、刖刑、斬首要輕得多,但是,黥面給人帶來的最大痛苦不是肉體層面上的,而是精神上的巨大創傷。
黥刑的來歷:
西周初年的刑法中有五百條墨刑,在尚書—呂刑篇中甚至提出有上千條,可以看出,百姓稍有小過就會被處以黥面,而且最重要的一點,處以墨刑的人,不會影響勞作,這點是統治者及其樂意的,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很流行派黥面者去做苦役。
到了漢朝,初期墨刑沿襲了秦制,直到公元前167年,肉刑被漢文帝廢除,把黥刑改為男子剃髮,頭戴鐵具做四年苦役,女子則是改為去做四年舂(chōng)米苦役,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到了東漢末年。
漢朝以後,肉刑逐漸恢復,黥刑也漸漸被採用。晉代時,如果奴僕逃跑,就要施以墨刑。到了南朝宋明帝時期,對某些搶劫盜竊者施以黥刑,到了梁武帝時期又頒發了新的黥刑之法,然後515年被廢除。
到了宋朝,黥刑統一改為用針刺,罪行不同,所刺的部位,刺的圖案都不同,遼代和金代也有墨刑,只是在細節處有所差異,明朝實施黥刑的範圍有所縮小,朱元璋規定,謀反的家屬,或一些重罪者必須刺面,一些罪行較輕的犯人可不必刺面。而清代的黥刑則是主要用在逃跑的奴僕身上。
受過黥刑的歷史名人
秦國太傅公孫賈
在商鞅變法時期,秦國太子觸犯法條,因其身份特殊,不便加罰,商鞅便對其老師公孫賈施以刺面之刑。
漢初開國大將英布
在秦朝末年,刑法過重,囚徒眾多,被施以黥刑的大有人在,淮南王英布也在年輕的時候應為小罪被刺面,所以後人也叫他黥布。
北宋名將狄青
狄青在年輕的時候曾因犯錯被刺配,雖然後來戰功顯赫,但為了激勵手下士兵,並沒有去除刺字,以此來給底層士兵做一個標榜。
上官婉兒
傳聞上官婉兒因為與張昌宗暗送秋波,惹得武則天醋意大發,但又實在憐惜上官婉兒才華,便判她黥面之刑,為他行刑的小官也為了討好她,只是在她眉間刻了一朵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