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方兩會看2019各地民生如何「做加法」
2023-03-31 04:37:34 1
-->脫貧攻堅如何衝刺?社會保障網如何「織密」?教育、醫療、住房三大民生關切有何新動作?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伴隨各地兩會陸續召開,不少和百姓密切相關的新做法、新舉措密集推出,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梳理。
脫貧攻堅如何衝刺?
江蘇67.5萬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增收脫貧;安徽預計72.6萬貧困人口脫貧的年度目標如期實現;新疆53.7萬人脫貧……多地政府報告中曬出的去年脫貧攻堅「成績單」,為實現2020年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打下堅實基礎。
國務院扶貧辦此前介紹,今年要確保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左右。脫貧攻堅工作進入衝刺階段。如何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社會關注。
多地都明確脫貧攻堅要更精準發力、聚焦短板。「2019年,安徽提出『把大別山等革命老區脫貧攻堅作為首重』『加快包括脫貧攻堅在內的淮河行蓄洪區安全建設』,這是精準聚焦關鍵重點區域。」 安徽省發改委主任張天培說。
江蘇則提出,聚焦低收入人口、經濟薄弱村和重點片區,強化到村到戶到人的精準幫扶措施,完成60萬左右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脫貧任務。
對於一些發達地區,做好扶貧協作也是工作重點。北京市市長陳吉寧表示,不僅要再助力一批受援貧困縣脫貧摘帽,還要加強受援地區幹部人才培訓,培養農民合作組織和致富帶頭人,建立防止返貧機制。
社會保障網如何「織密」?
2018年,各地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可觀:江蘇省兩項增幅均達8%以上;安徽省農村縮小了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城鎮方面則高於全國增幅;北京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今年,不少地方明確提出,社會保障要不斷織密。「今年,不少地方降低了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預期,提出政府過緊日子,但民生保障要更完善。」中央黨校教授汪玉凱表示。
各地都因地制宜出了不少政策實招,如安徽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50%;江蘇將為600萬65歲以上老年人免費提供一次基本健康體檢服務;北京市大幅調低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預期,但社會保障、就業、衛生健康支出均將同比增長。
今年,穩就業也成為地方著力的重點工作。新疆提出,積極穩妥做好去產能職工就業安置。確保今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45萬人以上,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270萬人次。「我們將不斷創新手段,落實好就業惠民工程,讓老百姓的就業之路越走越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社廳廳長熱合滿江·達吾提說,新疆對就業困難人員繼續常態化實施「一對一」幫扶,城鎮零就業家庭24小時動態清零。
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長王明山介紹,自今年1月1日起,對不裁員或少裁員的參保企業,可返還其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的50%。
教育、醫療、住房三大民生關切有何新動作?
教育、醫療、住房,是當前群眾最為關切的三大民生話題。百姓有所呼,政府有所應。今年各地的目標更明確,舉措更實在。
增加教育資源供給,落實教師待遇保障……多地就群眾反映較為強烈的學前教育資源不足、「初升高」難等問題提出了具體舉措。
北京今年年底前全市將新增3萬個幼兒園學位,還將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江蘇今年將新建改擴建幼兒園300所、義務教育學校350所、普通高中30所。不少地方把完善落實中小學教師待遇保障機制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在全社會營造尊師重教氛圍。
提高補助標準,好藥納入醫保……在醫療領域,各地提出的舉措也是實實在在。
安徽提出,完善醫藥集中採購機制,把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藥納入醫保。江蘇提出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均補助標準比上年提高10元,實現產前篩查、新生兒疾病篩查全覆蓋。北京提出「先診療後付費」今年覆蓋「社區醫院」。北京市衛健委主任雷海潮介紹,對於群眾反映較多的「號販子」「網絡依託」等問題,要進行重點治理。
進一步進行棚戶區改造,加大住房保障供給……地方政府在落實「房住不炒」的前提下,今年更加強調完善住房保障體系。
安徽預計新開工保障性安居工程21.45萬套,基本建成10.19萬套。江蘇提出新開工城鎮棚戶區改造22萬套,基本建成11萬套。北京今年將完成1200公頃住宅供地,同時還將多渠道建設籌集租賃住房5萬套(間)、政策性產權住房6萬套,完成棚戶區改造1.15萬套。
「各地描繪的民生路線圖聚焦提升百姓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是執政為民、不忘初心的體現。」汪玉凱表示,更重要的是把這些承諾轉化成實際行動,把民生保障網進一步夯實。(記者烏夢達、周暢、朱國亮、孫少雄)
轉自: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