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餐飲網紅店
2023-03-31 02:32:59 3
如果說「網紅餐飲」是未來餐飲市場的正確姿勢,很多人會認為這是謊言。
網紅餐廳是典型的「流量思維」的產物,在用戶端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所以它在大眾觀念中也有兩層含義:一是美即正義,二是曇花一現。
4萬億餐飲市場約佔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似乎門檻和壁壘最低的行業也是最有活力的,集中度低,淘汰率高。根據《中國餐飲報告2018》,卡牌每年以70%的速度洗牌。2017年關店數佔開店數的91.6%。風險與機遇並存。
網紅的誕生是「網際網路+」思維湧入餐飲行業的必然,但改變不了餐飲零售和服務業的本質。人氣≠品牌號召力,這是其悲劇的根源。
好故事的開始,猝不及防的結局
近年火爆的餐飲新潮品牌,大多以美麗的故事為核心。畢竟漂亮的皮膚都是一樣的,有趣的靈魂千分之一。
名人帶貨:
刁野牛腩:首次推出「輕奢餐」概念,號稱斥資500萬從香港大廚戴龍手中購買牛腩秘方。人們和電影明星前來品嘗菜餚,吸引了大眾的胃口。
很高興認識你:「國民公公」韓寒早已停止寫書,一邊拍電影一邊開餐廳。
感人的愛情:
奈雪無茶:IT女校長以相親之名求開餐廳。一見鍾情,三月領證。所以奶茶店只是副產品?
趙小姐不等位:微博名人趙小姐在餐廳等位時不小心說「不用等位就好了」,於是先生乾脆開了一個店裡給她,叫「趙小姐不等位子」。
懷舊情結:
方便麵食堂:外賣結束了吃方便麵的日子。還記得那些年吃的泡麵嗎?抖音走紅,吃瓜群眾紛紛打卡。
精彩有趣:
廁所餐廳:在「廁所」吃「粑粑」,這種噩夢般的場景不會出現,有人幫你實現了,不想試試嗎?
故事雖好,結局卻不盡如人意。上述餐廳中,除了還在正常發展的納雪諾茶外,幾乎所有的餐廳都已經「涼」了。此外,曾經紅極一時的皇太極、水貨、小豬主等網紅餐飲品牌,在短暫的走紅後,很快就落寞了。前半段網際網路思維改造餐飲業,似乎有些慘澹。
近年來,餐飲業非常熱鬧。網際網路、零售、製造、通訊等跨界知識分子紛紛湧入,一度讓行業從業者感受到威脅。「顛覆傳統餐飲」的呼聲此起彼伏。他開始高呼「回歸餐飲的本質」。顏值無罪,也要支持審美的提升。這只是對那些想製造大新聞的修煉者的一個提醒。內涵是王道。如果你想真正站穩腳跟,你必須付出很多努力。
網際網路+餐飲下半場如何打?
生機從何而來?護城河建設的三種策略
熨燙還是需要自己努力的。恐怕很難達到它的名聲。網紅餐飲品牌不僅要回歸餐飲業的本質,認真打磨產品和服務,還要利用自身優勢完成體系升級,構築高門檻競爭。
縱向:深度整合供應鏈,打造產品核心競爭力
對於一夜成名的餐飲品牌來說,供應鏈是一個天然的短板,不僅影響到核心產品的質量把控,更影響門店規模的擴張,尤其是對於注重單點爆款的品牌。
縱觀近年來網紅餐飲品牌的沒落,往往不是因為消費者喜新厭舊最新餐飲網紅店,而是死在了供應鏈的管理上。
釣魚牛腩的沒落,是用快消品的思路做餐飲。雖然它在營銷上迅速打開知名度,產品有特色,但忽視了餐飲業的本質,品控管理不當,直接導致消費者口碑下降。流走。「快消品不同於餐飲,前者可以批量生產,有質檢保證,保質期長;而餐飲不能檢驗,保質期很短,要獲得信任沒有質檢的用戶,要在一定時間內快速銷售產品,不僅需要營銷手段,還需要堅定不移地回歸食品本身。」 據業內人士透露。
《舌尖上的中國2》讓潮汕牛肉火鍋在2015年冬天聲名鵲起,在全國掀起了一波開店熱潮。據測算,2016年,以潮汕牛肉為主的火鍋市場投資400億元。因為潮汕牛肉火鍋所用的牛肉是來自雲南、貴州、四川地區的黃牛肉,所以只提取了37%的牛肉精華。為了保證新鮮度,必須在6小時內從屠宰場送到餐桌。緊隨其後的是一波破產潮。據統計,僅上海一年內就有40%的潮汕牛肉火鍋店關門。
餐飲行業受成本結構限制,利潤率不高,大多在10%左右。為了利潤最大化,規模成為網紅餐飲品牌成名後的普遍選擇,但供應鏈和規模就像裝修一樣,Gears必須在同一個渠道上才能保持品牌的正常運行。
這不是「快」與「穩」的選擇,而是「短」與「長」的問題。要想保證網紅餐飲的生命力,深度介入供應鏈是必由之路。
以近兩年蓬勃發展的奶茶行業為例。一店、西茶和奈雪諾茶几乎同時出名,但擴張速度並不統一。2017年6月,當小店逼近600時,後兩者才幾十家。除了一點點加盟模式,後兩者都是直營連鎖,一點點出自臺灣50嵐深耕奶茶行業20年,供應鏈能力遠遠優於後兩者。
為了快速彌補短板,嘿茶選擇深入供應鏈,與上遊種植園籤訂獨家協議,投資改良土壤、提高種植和制茶技術。與配方相比,原料才是真正的屏障。「我們賣得好的金鳳茶王,其實是2013年開發的,金鳳茶王的供應鏈搭建用了兩年時間,2015年才上市。」 嘿茶是接受經濟觀察報採訪時所說的。
無論餐飲行業如何變化,產品是品牌的核心支撐,供應鏈上的努力必不可少。
橫向:建立多業態的產品矩陣,構建服務生態
網紅餐飲品牌如何留住顧客?多場景、多維度的服務可以保證他們的存在,也就是讓客戶活在你的服務生態中。
餐飲+新零售是不錯的選擇。
巴滿開始賣牛肉麵。北大畢業生創始人張天義設計的增長模式是產品-服務-品牌。巴滿根據消費者需求的緊迫性,為產品確定了不同的服務方式:除以分鐘,只開一家餐廳;除以小時,只送食物;按天劃分,只需在便利店的冷凍室中製作微波爐新鮮食品;通過分月和年,他們將製作快餐並通過天貓和京東等在線渠道銷售。
「餐飲零售的核心是打破餐飲的界限,讓產品在更大的時空流通。」 這是張天翼的理解。
這本質上是產品經理的思維模式。一切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調整自身的產品形態,利用各種外部工具,打破服務的物理界限,延伸到消費者生活的各個場景。它成為四個時空維度的排列組合。
「巴滿牛肉麵,我們只是賣牛肉麵。看看我們今天的收入結構,線上收入佔80%,堂食只佔我們份額的20%。我們清楚地知道產品化,或者說要素。 「產品。我們相信它可以帶來更快的增長。當然,服務非常重要。這樣的收入模式就形成了。」 只有打破服務的時空界限,產品才能真正產生無窮的裂變效應,從而對消費者產生持續的影響。不僅可以形成更強的競爭壁壘,還可以加速品牌價值鏈的構建。
「餐飲+新零售」不僅僅是概念遊戲,其背後是服務無國界生態價值的體現。
升級:從線上到面,搭建餐飲賦能平臺
阿里湖濱大學校長曾銘在《智慧商業》一書中提出了他對商業演進的看法,這是一個從點-線-面-體的過程。每一次維度的提升,都是體量和綜合實力。上述的進步延伸到了餐飲業。單店是點,連鎖品牌是線,面是服務同行的平臺。餐飲品牌成名後,除了規模化外,還可以考慮利用自身的經驗和資源,成為網紅餐飲的孵化平臺,賦能其他品牌做大生態,產生協同效應。就像明星開自己的經紀公司培養藝人,網紅做MCN機構孵化IP一樣。
羅振宇在2018年跨年演講中提到了一個餐廳品牌「不方便麵」,擅長捕捉「非共識」。這家麵館的真正實力,不是把廣告中的方便麵帶給你,讓消費者滿意。隱藏的期待在於背後的營銷公司——亞洲麵條公司。
創始人胡傳健出身於廣告界,他本人也是一個「吃貨」。他乾脆把文創和餐飲結合起來,開始了跨界創業。不便麵館更像是一個「餐飲+文創」的實驗項目。之後,胡建明開始運營平臺,以文創內容潮流為引領,在「年輕人吃麵文化」的統一基調下,連接臺兒酸菜魚等不同類型的周邊餐飲產品、石頭牌勞威研究院等,可謂「網紅品牌製造機」。
亞洲麵條公司在廣州289創意園開設了3000平方米的「麵條中心」。三分之一出租給各家麵館,三分之一用於活動(音樂節、麵條排隊等)。另外三分之一用於搭建類似於「前店後廠」的工作室。這種平臺化運作,其實就是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孵化器,不僅連接創意和商業,也連接品牌和消費者。網紅新老交替,但平臺始終如一。
從線到面的升級,是餐飲產業鏈中的位置變化。與其拼命追逐趨勢,不如讓自己成為趨勢的引擎。就像那個老故事一樣,淘金者不賺錢,但賣水的人賺了很多錢。
突出包圍需要主動使用外部賦能
產品、服務、模式的變化,依舊是原賽道上的升級,但真正顛覆行業的是賽道的創新。國內餐飲業若能出現真正的巨頭,必然離不開網際網路技術和資本的賦能。
數據賦能,智慧餐飲是方向
上半年移動網際網路給餐飲行業帶來的變化主要是渠道便利,消除了供給側和需求側的信息不對稱。這是餐飲O2O興起、網紅品牌誕生的關鍵原因。它是由需求方的爆發推動的。; 但未來智慧商業的下半場,將依靠供給側的變化,以數據作為新的生產工具,徹底改變整個餐飲行業。
如果說連鎖餐飲品牌的爆發點在於標準化(流程、產品、服務等),那麼數據催化的下一個節點就是精準化和精細化,即服務千人的人數,根據需求每個消費者。內置,奶茶店的5分、7分、9分甜度,中式快餐的按重量計算的自助菜品,都是精細化服務的例子。
但目前餐飲行業的精細化服務主要依靠現場互動和消費者自身判斷。其中,有不小的溝通成本和選擇成本。太多的選擇是一種負擔,數據的價值可以在這裡得到體現。餐飲業上線最大的意義不是渠道的打通,而是數據的積累。
這也是瑞幸咖啡即使虧損8億多還有信心的來源。瑞幸咖啡的核心競爭力不在於它是外賣咖啡,而是堅持顧客在線支付,即使是在店內支付。同樣的方法也採取了同樣的方法,不怕牛腩,堅持網上下單,不接受現金和信用卡支付,為了收集消費者個人數據,寧願放棄一些客戶。
網紅餐飲如果只停留在「渠道思維」上,那麼在原有的賽道上依然面臨著自身的基因短板,而「數據思維」可以將其推進到未來的商業戰場。
資本賦能,大規模搶佔市場
國內餐飲業的尷尬在於,在龐大而穩定增長的市場中,上市公司不在少數。這與傳統餐飲企業普遍存在的財務違規行為有關,一度讓資本對其望而卻步。但是,近年來的技術改進已經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電子支付、稅制改革、ERP系統的完善等,讓餐飲企業的收入受到了制約最新餐飲網紅店,餐飲企業的標準化經營成為可能。
因此,餐飲企業IPO的可能性大大增強,為Pre-IPO定位的資本打開了退出通道。「某投資公司總經理的話,或許可以部分解釋近年來資本對餐飲行業的突然熱情。
如果說2018年餐飲行業哪個品牌上漲最快,那應該是瑞幸咖啡。門店規模半年超過千年第二位Costa,7個月估值10億美元,一年開店2000家。神州專車的跨行創業一度被視為「門外野蠻」,但不可否認,資本的加持帶來了極大的效率提升。
一年時間,團隊前期投入10億元,通過A、B輪共募集資金4億美元。善於點火的資本,已經從網際網路,燒到了講究穩重穩定的餐飲行業。它是「預損失」和「規模效應」。「思維的延續,是為團隊、技術、供應鏈、品牌的建設增添了強大的引擎。不管結果如何,至少給同行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不得不承認,近年來國內創業的興起、新興產業的興起、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都離不開中國資本市場的逐漸成熟。一個明顯的趨勢是,資本正在加速龐大的餐飲行業的湧入,這必然會給行業的競爭格局帶來巨大的變化。
近年來網紅餐飲品牌的大規模崛起,本質上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在消費升級的浪潮下,飲食不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一種自我表達。這就是「吃」的生意 隨著社會發展的自然演進和升級,網紅餐飲品牌看到了情調,但不應該停留在講故事的表面。
潮水終究會退去,造船不如衝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