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世界奇聞錫伯族的習俗是典型的父權婚姻模式2023-03-31 14:21:05 4錫伯族(英文:Sibepeople)是我國少數民族中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錫伯族是由明代女真直接發展而來。其族名本是錫伯族自稱,口語稱「Siwe」書面語寫「Sibe」。在漢文史書中,不同時期曾有幾十種不同譯音譯法,如須卜、犀毗、犀比、悉比、失比、失必爾、師比、西卑、室韋、失韋、斜婆、西伯、史伯、洗白、西北、席白、席北、錫北、錫窩等,直到明末清初時才統一為錫伯。據史料記載,錫伯國原是金朝所封之國,都城在錫都,即喜都,又稱蘇完城、蘇完顏城,今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元末沒落,於明朝第二次稱國號,最終於明末衰退。「從金天輔六年(1122年)至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雙陽錫伯國共存在466年。金代的錫伯國是由錫伯人、四部中的小黃頭女真部被金廷遷入雙陽後創建而形成的。「錫伯部強盛時,永吉、磐石、樺甸、伊通以及長春、吉林兩市的邊緣地帶,皆為其領地。」所謂海西四部,即扈倫四部(葉赫、輝發、哈達、烏拉),就是錫伯國(扈倫國)。錫伯族原居東北地區,乾隆年間清廷徵調部分錫伯族西遷至新疆以充實當地。今錫伯族多數居住在遼寧省(70.2%)和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霍城、鞏留等縣,在東北的瀋陽、開原、義縣、北鎮、新民、鳳城、扶餘、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錫伯語屬於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是在滿語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一種語言,跟滿語很接近。錫伯文是1947年在滿文基礎上稍加改變而成的。新疆的錫伯族至今保持著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兼用漢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東北的錫伯族在語言、衣食、居住等方面與滿、漢族基本相同。過去錫伯族的宗教信仰較雜,曾經有過對天、地、日、月、星等的自然崇拜;對鮮卑獸、狐狸、蛇、蟲、古樹、人參等動、植物的崇拜;對土地神「巴納厄真」、穀神、瘟神、牲畜神「海爾坎」、灶神「肫依媽媽」、門神「杜卡伊恩杜裡」、娘娘神、河神「羅剎漢」、山神「阿林烏然」、引路神「卓尤恩杜裡」、獵神「班達瑪法」、柳樹神「佛多霍瑪法」和漁神「尼穆哈恩杜裡」等神的崇拜;對靈魂的崇拜;對祖先的崇拜。所信的程度都不一樣。一般說來,主要是崇奉「喜利媽媽」和保護牲畜的"海爾汗瑪法",素信薩滿教,兼信藏傳佛教。早在清代,黑龍江、吉林、遼寧、新疆等地的錫伯族均形成了村鎮。西遷的錫伯族在察布查爾渠鑿通後,便基本形成了現8個牛錄(亦稱嘎善)的聚落形式。牛錄既是經濟單位,也是作戰單位。最初每個牛錄均圍以高大的圍牆,開東西南北四大門,有二三百戶不等。每戶庭院大小不等,少者二三畝,多者四五畝。庭院多呈南北長方形,四周植有各種樹木。庭院都用矮牆圍成,分南北兩院,南院多種果蔬,北院修棚圈、種樹木及穀物等。住房多為人字形土坯斜頂房或木架結構斜頂房,多南北向。臥室均起火炕,多是南西北「三環炕」。西屋多由長輩住,東屋則為晚輩起居,中間多為隔成過道的廚房。錫伯族歷來崇尚多世同堂,分家須由父母操辦蓋房另立門戶。錫伯族的住房日益向磚木、鋼筋水泥結構相結合的房屋發展。過去的那種從清代遺留下來的人字形大屋頂房,已被淘汰。個別村莊只是作為文物保留。這種房屋的造型是從滿族學來的,它的造價較高,用工、用料較多。當今的住房,逐漸趨向磚木結構與「來蘭皮」結構相結合的房屋。有許多房屋,鋼窗、鋼門取代了木窗、木門。個別農戶還蓋了樓房。錫伯族的早期服飾衣料是以鹿、豬犴等獸皮為主,比較注重防寒保暖功能。錫伯族的服飾,因時代不同和地區的差異,以及民族相互間的影響,也有所差異和變化。傳統的錫伯族服飾曾吸收過蒙、滿、漢等民族服飾的優點。錫伯族男子喜歡著藍、青、灰、棕色長袍,外面套上青馬褂,頭戴圓頂帽,腰系青布帶,腳蹬厚底鞋。為了便於騎馬,男子的長袍和馬褂,都左右開叉。錫伯人的長袍,系大半截的長袍,底邊在膝下半尺許,袖口為馬蹄形,可以卷上,可以放下,下身穿的長褲,外加「套褲」(只有兩條褲腿,沒有褲襠和後腰),春秋穿的是「夾套褲」,冬季則穿「棉套褲」。錫伯族女子的服飾式樣較多。喜歡穿各色花布和方格布旗袍(多滾邊)、繡花鞋、坎肩等。大襟長袍要粘花邊或繡花寬邊,愛套穿坎肩,坎肩有對襟的,有大襟的,也貼花邊,長褲扎黑色腿帶,腳穿繡花鞋。少女與未婚姑娘,一條長辮,用各色「毛線」扎辮根,不剪頭髮簾,頭上、辮梢愛戴些花,耳戴金(銀)耳環,穿著淡雅漂亮的旗袍。右側腰部的衣兜口內,掖一條彩色手帕,一半露在兜外。腳穿繡花布鞋,顯示出青春的活力。媳婦的服飾與姑娘無大差別但比姑娘穿著要鮮豔。髮型也不同,媳婦梳的是「盤龍髻」,額前有「劉海」,腦後有「燕尾」,頭頂上烏髮蓬起,盤成髻形,日常生活中將辮梳成雙辮或兩「抓髻」,合起成為一個大「疙瘩髻」。頭髮抹頭油,沒有頭油的,用榆樹皮泡的水也粘稠光亮。面部可以塗粉,口可以塗口紅,可以染指甲等。頭部髻上插著金簪,腕上佩帶金(銀、玉)手鐲。錫伯族老人的服飾又有不同,一般老年男子內穿對襟小白褂,外穿長袍(冬天為棉的),個別人還套馬褂,腳穿白襪、布鞋(春、夏、秋穿圓口黑布鞋,冬天穿氈棉黑布鞋,其鞋腰以春夏的稍高一些,錫伯語稱「扎布薩布」),扎褲腳,頭戴禮帽;婦女的裝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起變化。老年婦女多穿青、藍黑色旗袍,長及腳面,扎褲腳,穿白襪,春、夏、秋穿繡花黑布鞋(冬季為棉高腰的),冬天穿棉袍,戴棉帽,與漢族坤秋帽相似。上年紀的婦女出門時,手裡還要拿個菸袋,串門時互相裝煙進禮。辛亥革命後錫伯族服飾變化受漢、維吾爾等族影響較大。年輕婦女喜歡穿色彩鮮豔的連衣裙、裙子、襯衫和翻領、高領短大衣、靴子等。男青年喜穿西服、運動服、夾克衫、皮鞋等,只有八九十歲的男女老人偶爾穿長袍馬褂、禮帽、坤秋帽、繡花鞋。錫伯族大多數習慣日食三餐,主食以米、面為主,過去食用高粱米居多。麵食以發麵餅為主,也吃饃饃麵條和韭菜合子、水餃等。受維吾爾族影響還吃抓飯和烤饢,喝麵茶、牛奶和奶茶。肉食來源主要依靠家庭飼養,多以牛、羊、豬肉為主。吃肉時,習慣每人隨身攜帶一把刀子,將肉煮熟後,放入大盤中,自行用刀子切割,然後蘸鹽和蔥蒜拌成的佐料。習慣做豬血灌腸。也喜食用煮熟的豬血,拌成醬狀,並配以蒜泥或蔥花單獨做成菜餚。東北的錫伯族多食稻米、高粱和小米等,新疆的錫伯族則食小麥,其中發麵餅是新疆錫伯族幾乎一日三餐之必備食品,稱「發拉哈額分」,又稱「錫伯大餅」,錫伯族人幾乎每天都要吃。這種餅用麵粉、鹼面和水製成,在鍋中烙出來,一般直徑在三四十釐米,厚度約一釐米,帶有烙制花紋的叫做「天」,另一面則是「地」。這種餅的吃法很講究,食用時必須「天」朝上、「地」朝下,掰成四塊,體現了錫伯族的天地觀念和民族習慣。冬閒時錫伯族還常進行狩獵,野豬、野鴨、野兔、黃羊等均是冬季餐桌上常見的野味。錫伯族還習慣製作各種醃菜。每年秋末,家家都用韭菜、青椒、芹菜、包心菜、胡蘿蔔等切成細絲醃製鹹菜,當地稱之為「哈特混素吉」,有時可供全年食用。錫伯族還喜歡在夏季製作面醬以調味。除了「錫伯大餅」,全羊席是錫伯族最具特色的肉類菜餚。全羊席的錫伯語為「莫爾雪克」,意為「盛在碗裡的菜餚」。2009年,全羊席作為傳統技藝類被列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二批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主要用料為羊的心、肝、肺、大腸、舌、血等,共12道菜,做法考究,風味獨特。如有尊貴客人來訪,錫伯族殺羊做成豐盛的全羊席來款待。此外,錫伯族食品還有二湯麵、韭菜餅、薩斯坦(雜燴菜)等,樣式豐富,口味特殊。錫伯族過去在飲食上還有許多必須遵守的規矩,比如經常食用的發麵餅,上桌時分天、地面,天面必須朝上,地面朝下,切成四瓣擺在桌沿一邊。吃飯時不得坐門坎或站立行走,禁止用筷子敲打飯桌、飯碗,或把筷子橫在碗上。全家進餐按長幼就座,以西為上,過去父子、翁媳不得同桌。錫伯族有講究禮儀、尊老愛幼、熱情好客、崇尚整潔的傳統美德。在日常生活中,不孝兒女、不贍養老人者,要受到社會的譴責。教師在社會上受到特別尊重,本民族諺語說「不尊重教師就是不尊重父母」。尊重客人被視為體現一個家庭或家族文明素質的重要方面。保持整潔、保護水源、在公眾場所保持外表形象是本民族自古延續的社會公德和個體德行方面的重要表現。禮儀禮節則被視為做人的根本。在日常生活中,對長輩應答和氣,久別重逢須行「打千」禮,逢重大節日、婚喪必行跪禮及磕頭禮。該傳統一直傳承至今。晚輩路上遇見長輩要問安並讓路;平輩見面要相互問好。客人來訪,兒媳要出來裝煙、倒茶,若裝煙、倒茶的與客人輩分相等,客人應起立或欠身雙手接;客人告別時,全家要出來送至大門口。錫伯人打圍有個古老的習俗,不論獵取的野味多少,所有參加者無論大小都是平均分配,即便過路人碰到分獵物時,也毫無例外地分得一份。不過,獵物的頭和蹄子應分給首先命中者,這是一種獎勵。錫伯人認為,獵物是大自然賜予大家的,不是屬於哪一個人的,不能獨用。錫伯人不光把打圍看成是取得食物的手段,同時還把這看成是一種團結和吉祥的象徵。錫伯族基本保持著一夫一妻、婦隨夫居的典型的父權制婚姻形態。個別無子嗣者招婿入贅。同姓不婚,但偶有姨表、舅表、姑表兄妹婚配情況。新中國成立後,新婚姻法在錫伯族社會得到全面貫徹,納妾、童養媳、指腹為婚等陋習逐步被杜絕。錫伯族與漢族等民族的族際婚姻日益增多。錫伯族的喪葬有許多講究。過去火葬,後改為土葬,用木棺。錫伯族實行土葬。每一個哈拉(姓)和莫昆有各自的墓地。老人死後行洗禮,報喪時行跪禮。出殯選單日,忌申日和午後。弔喪期多為三日,多者五至七日不等。墓堆上插兩桿幡(一為紙幡,一為用紅布或紅綢制)。喪期內忌串門。祭奠期「四十九日」,遠親脫孝,直系親屬則需百日脫孝。薩滿、其它巫職人員和非正常死亡者火葬,未婚男女棺材不做底,而用蘆葦代之。幼兒死屍棄於野外任憑飛禽走獸噬食。老年人的葬禮有許多習俗。一般老年人病危或臨終時,家中的兒女不得離開。老人不能死在炕上,咽氣前要抬到屋地中央臨時搭的床上,由兒子給老人穿上壽衣、壽鞋。咽氣時,要給死者剃頭、洗臉、剪指甲、口含銅錢,手裡也拿錢,然後立即打開門,意思是讓老人的靈魂出去。在埋葬之前,還有許多迷信的講究,如在死人頭上蒙「蒙臉紙」,身上蓋「陀羅被」,頭前放「長明燈」、「倒頭飯」,插「開眼光」棉球等。全家晚輩要穿白色孝袍,系白布腰帶。在弔唁、小殮時,還要請喇嘛念經,同時還請吹鼓手在門前吹奏歡快的樂曲,因為這種喪事稱「喜喪」。若亡者年不滿60歲,則奏哀婉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