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十大著名非物質文化遺產 重慶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3-04-01 16:53:01 1
1、川江號子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
川江號子是起源於四川、重慶一帶的傳統音樂,是川江船工們為統一動作和節奏,由號工領唱,眾船工幫腔、合唱的一種一領眾和式的民間歌唱形式;是船工們與險灘惡水搏鬥時用熱血和汗水凝鑄而成的生命之歌,具有傳承歷史悠久、品類曲目豐富、曲調高亢激越、一領眾和、徒歌等特徵。2006年5月20日,川江號子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址:重慶市,四川省
2、梁平木版年畫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
梁平木版年畫屬於民間美術梁平「三絕」(竹簾、年畫、燈戲)之一,是重慶市梁平區境內人民群眾為慶賀年節而繪製的一種繪畫藝術,是中國民間美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其藝術特點既不同於楊柳青年畫的典雅細膩,又異於綿竹年畫的鮮亮濃豔,也有別於濰坊年畫的剛健明快。2006年5月20日,梁平木版年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址:重慶市
3、銅梁龍舞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
銅梁龍舞是流傳於重慶市銅梁區境內的一種以龍為主要道具的傳統民俗舞蹈藝術形式,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重慶十大文化符號之一。據小編了解,銅梁龍舞具有與民俗活動緊密相聯、舞時煙花燒龍、伴奏音樂獨特、道具構思巧妙、服飾儉樸大方、群眾參與性極強等特點,在海內外舞臺大放異彩,先後參加了1984年、1999年、2009年國慶盛典,以及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國內重大活動,多次受國家文化部派遣遠赴美國、英國、法國、以及日本、韓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中外文化交流。
地址:浙江省,廣東省,重慶市,四川省
4、木洞山歌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
木洞山歌是重慶市巴南區木洞鎮民眾傳唱的山歌歌種,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巴渝歌舞」。木洞山歌源遠流長,以歌聲伴隨著農事勞動和生活,木洞山歌還有勞動號子、風俗歌、表演歌等多種樣式。木洞山歌歌詞典雅,曲調別致優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2006年5月20日,木洞山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址:重慶市
5、秀山花燈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
秀山花燈,又稱跳花燈、耍花燈、花燈戲,主要分布在秀山的蘭橋、溶溪、峨溶一帶,是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民俗活動。秀山花燈起源於唐宋,元代借鑑「跳團團」的載歌載舞、連說帶唱的形式,明代又融入採茶戲的一些歌舞。秀山花燈演出有一套完整的程序,主要包括:設燈堂、啟燈(請燈)、跳燈、辭燈。2006年5月20日,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申報的「秀山花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址:重慶市
6、四川竹琴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川竹琴因採用竹製的竹筒和簡板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民間又稱為「打道筒」、「唱道筒」、「打尺乓乓」,流行於四川省漢族地區和重慶市萬州地區。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四川竹琴音樂由單一的曲調演變成多種風格各異的派別調型,之後又在曲調的基礎上形成多個演唱派別,代表曲目有《三國演義》、《包公案》、《白蛇傳》、《風波亭》等。2008年6月7日,重慶市三峽曲藝保護傳承中心申報的四川竹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址:四川省,重慶市
7、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是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湖北鹹豐縣、湖南省永順縣地方傳統技藝。重慶石柱土家族吊腳樓分布十分廣泛,特別是在七曜山區、方鬥山區和河谷老街為典型,是重慶先民巴人的偉大創造,是巴渝民居的代表,是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鄉土建築。2011年5月23日,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址:湖北省,湖南省,重慶市
8、酉陽民歌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
酉陽民歌是流行於重慶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傳統音樂,其歌種類繁多,曲調豐富、優美、流暢。酉陽民歌承載著當地的社會歷史、天文地理、風俗民情、知識技藝等內容,為民俗學、民族學、藝術學及地方歷史文化等多學科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資料。2008年6月7日,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申報的酉陽民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址:重慶市
9、梁平癩子鑼鼓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
梁平癩子鑼鼓是重慶市梁平區境內流傳的一種傳統民間器樂,其樂曲稱為「鑼鼓引子」,以「十八癩子」鑼鼓的引子為代表。梁平癩子鑼鼓具有聲音洪亮、氣氛熱烈、音韻起翹、耐人尋味等特點,常在節日盛會、開業慶典、生日禮儀、婚喪嫁娶等民俗活動中演奏。2006年5月20日,梁平癩子鑼鼓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址:重慶市
10、南溪號子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
南溪號子淵源要追溯到唐朝,是勞動人民在勞動過程中為了緩解疲勞逐漸形成並世代流傳下來的一種只有音韻沒有歌詞的號子,主要流行於重慶市黔江區。南溪號子的雛形是土家族農民在勞動中解乏鼓勁的勞動號子和山歌號子,與薅草鑼鼓近似。喊號子一般不少於7人,1人領唱,2人或3人扮尖聲(高音),其他人唱低音,眾人幫腔。2006年,南溪號子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址:重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