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陳發科 陳發科

2025-07-18 16:22:08

陳發科

男 (1887-1957) 陳式第9代傳人
 籍貫:河南溫縣
 師承:陳延熙 
 傳人:約30位直系傳人
  

陳發科(1887-1957),太極拳大師,祖居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他的曾祖父是陳式太極著名大師陳長興先生,祖父陳耕雲先生和父親陳延熙先生也都是陳式太極拳高手。陳發科弟兄共三人,陳發科排行第三,他的兩位兄長均早年夭折。陳發科是陳延熙老先生在六十多歲時老年得子。因之陳發科幼年之時受溺愛,父母也不督促其練拳,加之對飲食不加節制,肚子上長了痞塊,整日吃不了東西,身體十分羸弱。在十四歲上,在街上玩耍,同族的叔伯們在他的面前議論:「他門家輩輩出能人,他老祖宗,他爺爺,他父親都是高手,到了他這算是完了,你看這孩子這樣,整天光知道玩。」從此陳公暗下功夫,加強練拳,每日練拳幾十遍。如此苦練數年,不僅痞塊消失,身體健壯,而且拳藝大增,功夫越來越精湛。但陳公並不以此為滿足,在其父的嚴格要求和精心指導下,更加勤學苦練,拳藝日臻化境,混元內氣雄渾虛靈,纏絲內勁剛柔兼備,太極推手出神入化。 家族內部各支嫡傳高手均難以與之相匹敵。二十歲時進城打擂,力克不可一世的對手;在大軍閥韓復榘軍營中,赤手空拳,連敗數名武術教官,名聲大震。

          一九二八年,族人陳照丕在北京教拳,因當時南京國術館成立,邀請陳照丕去南京國術館任教,而當時北京方面又苦苦挽留。陳照丕向眾人推薦陳發科武技高超,說「我的功夫是從三叔(陳發科)那學的」。同時寫信邀陳發科北上,自己則赴南京任教。陳發科接信後獨自上京,在京西立擂十七天未逢敵手,名震京都,譽滿武林,人頌「太極一人」。自此陳式太極拳之真正功夫和面貌方為外界所認識和稱道。為了使陳式太極拳廣泛傳於世人,陳公在北京宣武門外騾馬市大街的「中州會館」開始授拳,使長期以來一直寓於一隅、家傳秘練的陳式太極拳從此公開流傳於世,發揚光大,開創了陳式太極拳傳遞發展的新紀元,成為中國太極拳運動發展史上的第二個裡程碑。 陳公不僅拳藝精湛,而且武德高尚,在京教拳近三十年,與人多次交手,很少樹敵,而朋友卻遍布京城武林,至今仍為人稱頌,而且被國外武術界人士尊稱為「拳聖」。
  

同类文章

陳秀峰 陳秀峰

陳秀峰男 (?-?) 楊式第3代傳人 籍貫: 師承:楊班侯  傳人:約0位直系傳人  

楊班侯 楊班侯

楊班侯男 (1837-1892) 楊式第2代傳人 籍貫:河北永年 師承:楊露禪  傳人:約17位直系傳人   楊班侯 (1837~1892),名鈺,字班侯,綽號二先生,河北永年人,楊式太極

富周 富周

富周男 (?-?) 楊式第2代傳人 籍貫:河北省保定市 師承:楊露禪  傳人:約1位直系傳人  

王茂齋 王茂齋

王茂齋男 (1862-1940) 吳式第2代傳人 籍貫:山東掖縣 師承:全佑  傳人:約11位直系傳人

全佑吳式創始人 全佑

全佑男 (1834-1902) 吳式創始人 籍貫: 師承:創始人 傳人:約8位直系傳人   全佑 全佑(1834年-1902年)為滿族人,姓烏佳哈拉,為吳氏太極拳(又稱吳家太極拳)的奠基者。全佑從學於有楊無敵之稱的楊露禪(1799年

和兆元 和兆元

和兆元男 (1810-1890) 和式創始人 籍貫:河南省溫縣 師承:創始人 傳人:約2位直系傳人  和兆元,1810-1890。和兆元乃河南省溫縣趙堡鎮趙堡村人,出身中醫世家。幼時受家鄉習拳之風的影響,捨棄功名,從本鎮陳清萍(溫縣趙堡鎮趙堡村人),習太極拳十栽,悉心苦練,盡得真傳。之後,太

齊閣臣 齊閣臣

齊閣臣男 (?-?) 吳式第2代傳人 籍貫: 師承:全佑  傳人:約0位直系傳人  

常遠亭 常遠亭

常遠亭男 (1860-1918) 吳式第2代傳人 籍貫: 師承:全佑  傳人:約1位直系傳人  

侯得山 侯得山

侯得山男 (?-?) 楊式第2代傳人 籍貫:北京 師承:楊露禪  傳人:約0位直系傳人  楊祿禪初來北京即落腳天義順御醬園張家教拳。天義順醬園老闆與把式侯德山一同跟楊祿禪學拳。張鳳吱很用心學太極拳,進步很快。他的醬菜把式侯得山就跟看學練,也學的很好。傳說《張氏隨筆》就是天義順醬園老闆與把式侯

楊露禪楊式創始人 楊露禪

楊露禪男 (1799-1872) 楊式創始人 籍貫:河北永年縣 師承:創始人 傳人:約7位直系傳人 楊露禪(1799—1872年),名福魁。河北廣平府(今永年縣)人。自幼好武,因家貧,迫於生計,在廣平府西關大街中藥字號「太和堂」中幹活。這藥店為河南焦作溫縣陳家溝人陳德瑚所開。陳見楊為人勤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