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老邁ATX說再見!永陽BTX機箱優勢
2025-01-14 11:41:08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即使在發展速度飛快的IT界也同樣適用,想當年PC機發展初期,IBM PC擊敗蘋果PC最重要的一條秘訣就在於標準化的部件、通用性的結構和廣泛的兼容性,微處理器、內存模組、主機板、硬碟、I/O接口以及鍵盤、滑鼠、機箱都有自己的邏輯和物理標準,各個廠商只要遵循這些標準,所有的零部件都可以毫無障礙組合在一起。
在這些標準中最基礎的就是定義主機板和機箱結構的AT/ATX標準。1984年,IBM公司推出了PC/AT結構的個人電腦,六年之後也就是1990年,第二個主機板結構標準Baby/Mini-AT問世了,而今天廣泛流行的ATX標準則誕生於1996年,它相對於Baby/Mini-AT最大的變化就是機箱從臥式結構變更為立式結構,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臥式機箱幾乎絕跡的原因。
不經意間,ATX機箱結構已經為我們服役快10年了,即使現在它也是市場中絕對的主力,這期間ATX還衍生出了1.1、2.0、2.01、2.02和2.03等五個版本,它們之間差別不大,只是2.03版增加了一個P4專用的4針供電插頭。
上圖是一款經典ATX結構的主板,其供電模塊、CPU插座、北橋晶片以及內存插槽全部集中在了一起,這或許在早期的Pentium、P2、P3、P4系統上沒有什麼問題,但是隨著系統部件運行頻率的不斷增加,系統溫度越來越高,單是處理器方面Prescott功耗就可達100~110W左右,再加上周邊的那些發熱大戶,致使熱量無法及時排出最重導致了系統的不穩定。
在這種情況下,單純採用更高質量的散熱器已經難以滿足使用者的要求,建立一條風道似乎來得更有效一些,但是無奈於老邁的ATX設計初衷根本就沒有考慮到這方面需求,組建風道費時費力不說,最終的散熱效果也難以保證,再加上現在Serial ATA和PCI Express等充滿活力的新技術的誕生,我們不禁要問,ATX還能滿足我們的需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