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讀記》教學反思範文四篇
2025-04-02 07:31:25
《竊讀記》這是人教課標版五年級上冊第一組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是女作家林海音的一篇記述童年經歷的記敘文,又與本組單元「讀書」的主題特別契合,學生學習起來比較親切。今天小編就來分享《竊讀記》教學反思範文,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和借鑑。
《竊讀記》教學反思範文(一)
《竊讀記》是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文章以小女孩的視角敘述,通過自悟式的獨白,寫出了作者兒時的讀書嗜好。兒時的林海音因為喜歡讀書而又無錢買書,只能輾轉於幾家書店竊讀。那尷尬而又驚險的滋味,讀來讓人感動而又心酸。教學中引導學生品味林海音竊讀的百般滋味,體會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望是關鍵。
在學習這一課時,我堅持把讀的時間留給學生,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找出重點詞句,特別是能夠表達作者竊讀滋味的句子,並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實踐,通過分析交流,去深入感悟語言文字背後的種種形象、情感、意境,充分感受作者對讀書的熱愛——為了讀書,可以放棄同齡人快樂的遊戲;為了讀書,可以忍受書店老闆的白眼甚至蔑視的驅逐;為了讀書,想盡千方百計,藏於別人身邊,冒充別人的孩子,「巧借下雨天留客天」的機會;為了讀書,經常忍飢挨餓,飽受站立之苦……學生在課堂上能跟著老師的思維,積極思考,踴躍發言,並受作者愛讀書的感染,也萌生了「多讀書,在書中尋找樂趣」的想法。
但本節課,也存在諸多不足:
1.課堂上不夠重視讀,教室裡缺乏琅琅書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學習本文,首先要讓學生瀏覽文本,整體感知故事內容;然後要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根據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的或感情色彩濃厚的語句,把握文章主旨。而朗讀,對於加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把握人物的情感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教學中如能重視朗讀,重視多種形式的朗讀和具體的朗讀指導,將幫助學生更深入體味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理解文章主旨及寫作意圖。
2.本文在寫作方面突出的特點是作者善於通過自悟式的獨白及細緻入微的動作、心理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值得學生模仿借鑑。教學中如能更好的關注這方面內容,引導學生在寫作中加以借鑑,將對學生的寫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3.紮實基本功。這節課暴露了自己的一些問題:如課堂組織能力有待提高,語言表達還不夠清晰準確,書寫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等。這些都是我今後需要加倍努力的方向。
《竊讀記》教學反思範文(二)
臺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在《竊讀記》一文中,細膩生動地描繪了「竊讀」的獨特感受與複雜滋味,並用「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這一句進行總的概括。教學前,教師對於文本進行了認真的閱讀、細心的揣摩,在正確地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後,精心設計了兩個貫穿全文的問題:1、「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請結合你所畫出的描寫動作和心理活動的語句來說說自己的體會。2、作者快樂的源泉從何而來?試圖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感受、體驗和理解,從而體會到「『竊讀』的獨特感受與複雜滋味以及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望」這一文本的價值取向。隨著課堂教學的推進,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深入,學生對「竊讀」滋味的理解不再拘限於「快樂與懼怕」的表面意思,而是出現了「樂、累、苦、怕」「酸、甜、苦、辣」「憂中有喜,苦中有樂」等學生體驗的多元化局面,面對課堂精彩的生成,教師胸有成竹,及時表揚了學生個性化的、多元化的、有創造性的理解和深入地體會出作者「快樂與懼怕」的獨特感受和複雜滋味,並乘勝追擊,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文本的高潮——「作者快樂的源泉從何而來?」讓課堂精彩不斷,高潮迭起。
課堂的精彩源自於學生的精彩。孩子的精彩表現源自於孩子傾聽文本的聲音,觸摸作者的心靈,從而回應文本的喜怒哀樂,進而產生了學生個性化的、多元化的、有創造性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課堂的精彩源自於教師的精彩。教師的精彩表現源自於他們的教學智慧。給學生架設一座座橋梁,點撥和引領學生經歷一段段心路歷程,引導他們解讀文本,理解文本,並超越文本,超越教師,進而實現「教學相長」。
課堂的精彩源自於對話的精彩。對話的精彩源自於教師精心的預設、學生精彩的生成。正是由於教師的睿智,準確地把握了文本的價值取向,尊重了學生獨特的體驗,捕捉到了文本的切入點、引導點、和著力點,引發了生成,課堂上才會迸發出心靈交流、情感共鳴、智慧碰撞的生命的火花。
《竊讀記》教學反思範文(三)
《竊讀記》一文中,細膩生動地描繪了「竊讀」的獨特感受與複雜滋味,並用「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這一句進行總的概括,竊讀記教學反思。教學本課,其目標主要是:一是引導學生把握主要內容,體會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望;二是在閱讀中體會作者通過動作和心理活動,「竊讀」滋味具體化的寫法;三是受到熱愛讀書的感染,激發閱讀的興趣。
在教學本課時,我首先讓學生自讀自悟,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初步了解課文大意,然後讓學生找出最能體現作者竊讀感受的一個句子。——「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接著,圍繞這一個句子展開學習,如「從課文哪些方面看出我的快樂與懼怕」等,學生學習比較輕鬆。但對於作者為什麼竊讀離學生生活較遠,因為現在小孩生活條件較好,不會存在這種情況,所以在學習課文時我補充有關的背景資料,這樣學生易於理解。本課的動作和心理描寫極為傳神,教學時,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作者對書的酷愛,抓重點句品析後,我引導學生利用多種形式進行朗讀,效果很好。因為體會了「我」讀書的困難,感受到他們讀書與我們現在學生的區別,課後,我讓學生比比我們的不同,用「我來和你比讀書」為題寫一段話,學生的精神內涵通過語言、文字的表達得以體現,讓精神與言語達到同構。
《竊讀記》教學反思範文(四)
在《竊讀記》的教學中,從課題入手,以記字為線,串起課文,扣住竊讀,體味作者對讀書的喜愛和竊讀的滋味。
一、以記字為線,串起課文
記,即記敘文,有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經過、結果。抓住這六個要素,就理清了課文的線索。
二、扣住竊讀,理解課文重點,體味作者竊讀的滋味
1、重視學生的自讀自悟,體驗文本的語言特色。課堂上讓學生直面文本,品讀重點詞句,充分感受小女孩在竊讀過程中飢腸轆轆的勞苦,經歷擔憂、恐慌和懼怕的痛苦,體驗驚喜、快樂與滿足的幸福。並結合文中語句,聯繫自身感受概括出竊讀那種苦樂交織的複雜感受。然後再次研讀課文,以「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為散發點,從具體語句中咀嚼作者是怎樣寫出竊讀的滋味,體會作者動作和心理描寫的細膩傳神。
2、關注學生言語現象,讓學生學「語」習「文」。語文教學的主目標是促進兒童的語言發展,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在欣賞、品悟課文語言的基礎上,進行交流。交流中充分體現了高段語文的表達特點,不是片言隻語,零敲碎打,而是活用課文的語言進行大段語言鋪陳敘述,從而實現課文語言向學生自身語言的內化,在這過程中,訓練了語感,培養語文素養。
3、教師做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引領著學生思維和話題的走向,使課堂問題討論焦點化,始終圍繞「竊讀的感受「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