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武人顯英雄治世文士展才華(一朝君王一朝臣)
2023-07-25 15:59:30 1
清朝大夫第
平南縣寺面鎮東南六公裡有個遠近聞名的村莊叫岑村,岑村有座建於清朝時期的大夫第,經歷了近150年的歷史變遷,至今保存基本完好。
岑村是一個群山環抱的山村。在村口,只見坐北向南有一片具有嶺南特色的青磚黛瓦、氣勢恢弘的清朝建築群。右邊有一座中西合璧的洋樓莊,左邊有兩棵鬱鬱蔥蔥的大榕樹遮天蔽日;村邊一條小溪彎彎曲曲,蜿蜒向前,像一條玉帶繞村而過。村中散建著一座座富有現代氣派的樓房。岑村散發著古老和現代文明的氣息。清朝大夫第---百樹堂 岑村清朝建築群尚有四座大宅院。正中一座有鑊耳形圍牆(俗稱鑊耳樓)的叫百樹堂(即大夫第),後面一座叫科斗堂,左邊一座叫善慶堂,右邊一座叫益善堂。各大宅院之間有石板巷相通。
村中還有兩座已毀、只存地基的一座叫雅調堂,一座叫司馬第。這樣多的大宅院同期建於一個山村,可見當年的鼎盛和輝煌。百樹堂建於清道光己酉年(1849年)。是一座大宅院,青堂瓦舍,雕梁畫棟,格局完美,它分為前院、主院、跨院、後院四大部分。進入百樹堂廳堂有四道大門。據傳,上世紀六十年代前每道大門上都懸掛著清朝時期的牌匾。第一道門上掛「大夫第」牌匾;入門走過長長的一段石板巷,來到第二道門,門上掛著「翰林」牌匾;進門後,從前院門邊拾級而上幾個石階來到主院,門上掛著「進士」牌匾;到了後院,門上掛著「文魁」牌匾。後院正廳大門上掛的是清朝「三元及第」庚辰科狀元陳繼昌贈送的「鴻案恆春」賀壽匾。進入主院,正廳大門上高懸著「百樹堂」牌匾。
進入清靜肅穆的廳堂,只見廳中檯案上的香爐香火鼎盛,顯示著百樹堂後人的人丁昌盛和對祖宗先輩的悼念。檯案後面幾級臺階,原來是擺放各位祖宗先輩的功名牌位。只可惜上述牌匾和功名牌位在「文革」浩劫中大部分遺失。目前只尋找到「進士」、「文魁」、「鴻案恆春」等牌匾,並且殘舊不全了。難能可貴的是在廳堂神廚上鑲嵌的在清朝時的嶺南山村絕對是稀有物品的浮刻有「百樹堂」字體的玻璃片沒有破壞。神廚兩邊柱上有一副楹聯,上聯:祖德念難忘憶當年創業遺經善果口碑猶載道。下聯:孫謀貽不朽喜此日竭誠纘緒書香聲價重連城。楹聯對仗工整,寓意深刻。在主院和後院,一幅幅精美的木刻浮雕,工筆彩繪壁畫,工藝精細別致,形象迫真,構思新穎。每幅畫都表示一個典故,人文風情高雅而含意深刻,無不顯示當年民間藝人的高超藝術。百樹堂還是一座大夫第,大夫第即為大夫的府第。大夫的稱號是由朝廷所賜封的。據古時舊制,官分卿、大夫、士三等。在清朝,正一品以下至五品,文官稱大夫;六品至七品稱郎。查梁氏族譜,百樹堂的主人梁元三(1807~1893),字啟科,號榜山(即榜山公)。曾任融縣教諭,泗城府教授,保用知縣,軍功六品,都察院都事銜,誥封奉直大夫。平南縣南北分治時任南河十六裡總局董,地方名望。娶妻三房,生十一個兒子。這十一個兒子皆有官職,其中有四個當上京官,賞戴五品藍翎有二人,在翰林院任職有二人。
大兒子梁培,字祖保,號愛吾。清朝庚午科舉人,先在修仁縣當教諭,候選知縣,後任都察院都事,賞戴五品藍翎。有資料記載曾任兵部待郎巡撫廣西兼理糧餉節制提督兵馬。從這些資料看來,百樹堂稱大夫第,建鑊耳形圍牆大宅院(清朝等級森嚴,沒有一定官職的人家是不能建鑊耳樓的),懸掛「進士」、「翰林」匾以及清朝「三元及第」的桂林才子陳繼昌賀匾,廳堂上有當時尚屬稀品浮雕玻璃等物品就不足為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