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迅為什麼被人評價(周迅不嫩有什麼好罵的)
2023-10-24 02:41:03 2
(本文由Sir電影原創:dushetv)
該來的總算來了。
《如懿傳》。
作為上一屆清宮爭霸賽的MVP,《甄嬛傳》當年收視盛況空前,延續其時間線的姊妹篇《如懿傳》從誕生前就備受關注。
開播當天,《延禧攻略》聞聲而動,立即宣布加更,這是要撕正面的節奏。
可以的,這戲裡戲外都是心機啊。
Sir的感受如下——
兩部劇正好拍的是同一段歷史,同一批人物。
但在Sir的理解中——
清宮戲的本質是一個復古的匣子。
裡面要裝的不是清朝歷史,而是現代生活瑣事。
而兩者的不同也在於此。
《延禧攻略》是說:世事艱難,你也只能用劇來爽一爽了。
而《如懿傳》是說:世事艱難,有些事情只有在劇裡才能拆穿。
《如懿傳》Sir再說一句,清宮戲的本質從來不是歷史。
每一部爆紅的清宮戲,都正好反映了社會心態。
而看《如懿傳》時,Sir內心最大的感受是:
現在人的心態可真是老成啊。
二十年前,還根本不是這樣的,當時風靡全國的正好也是一部乾隆年間的清宮戲——《還珠格格》。
所以每當有人說《延禧攻略》或者《如懿傳》歷史不嚴謹,Sir就納悶了,《還珠格格》又和歷史有多少關係呢?
它根本上就是一部發生在宮裡的家庭戲。
而且完全是以小孩的心態來講述的——
家裡有個調皮搗蛋的小孩(小燕子),有個威嚴又愛發脾氣的爸爸(乾隆),還有個刻薄惡毒的後媽(皇后)。
小孩子最大的煩惱,要麼是撒謊闖禍了被爸爸打罵,要麼是被後媽告狀和虐待。
時不時逃出皇宮,來一場離家出走。
理由,多麼天真爛漫啊。
就是和喜歡的人一起,紅塵作伴活得瀟瀟灑灑,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
當年看這部劇時,最受感染的地方在於——
一是個性為王。
不服大家庭的管束,可以任性使氣顛覆綱常,哪怕把皇宮鬧得個底朝天也不怕。
二是戀愛大過天。
為了愛情那點事,可以哭,可以笑,可以不管不顧死去活來。
但現在我們最熱衷的清宮劇呢?
你會接受編劇這樣的安排——
個性才最致命,小燕子放到今天活不過3集;
愛情才最誤事,往往是對愛情死了心的那個人笑到最後。
所以從《甄嬛傳》到《如懿傳》。
Sir想談的不是什麼歷史。
而是一部「羅曼蒂克消亡史」。
清宮戲從「青春期」跨入「中年期」。
我們已經不容易相信天真了。
更讓人有共鳴的是,人際關係真複雜啊,算計真累啊,選擇真為難啊……
《如懿傳》切中的就是這一點。
1
不嫩
想不到一開播,爭議最大的居然是周迅——
老了。
聲音沙,扮相沒有少女感。
確實,以周迅的年紀出演15歲的少女,已經不輕易了。
但演技上,周公子還是扳回一城。
第二集,少年乾隆向少年如懿表白,說「你願不願意同我在一起」,你看她的反應——
眼裡發光,繃不住笑。
這笑,是不是有點回到了18年前《蘇州河》。
但天真少女,只是短短的前三集。
正如《甄嬛傳》講的是白蓮花的黑化,《如懿傳》同樣也是羅曼蒂克的消亡。
如懿原本叫青櫻,名字就很單純。
太后問她最想要什麼。
她的回答也單純——
我從未妄求皇后之位
我只想跟皇上恩愛長久
那你最盼望什麼
情深義重 兩心相許
於是太后便給了她一個如懿的名字。
懿,意思美好安靜。
那為什麼要加上一個「如」?
因為如表示如同,但並不是真正的。
太后解釋:
你還年輕,不懂世間完滿的美好太難得。若能如懿,便很不錯。
這在顯然不過是一種過來人心態——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還不都是慘澹經營。
能夠維持「看上去很好」就已經是萬幸了。
太后老成,但你以為這時候的如懿就嫩嗎?
她問太后要一個新的名字,和自己原來的氏族劃清關係,是為了向太后表忠心,保全自己。
從目前的故事來看如懿尚未完全黑化。
但伏筆早已埋下。
不得不說那場戲尤為搶眼——
陳衝和鄔君梅對壘,讓人想起《末代皇帝》。
陳衝演的是如懿的姑母,一個失勢的皇后(也就是《甄嬛傳》裡,最後被打入冷宮的皇后娘娘)。
得勢的太后(鄔君梅 飾)(也就是甄嬛),給了如懿和她姑母一人一瓶毒藥。
「你們倆親戚,只能活一個。」
如懿決定悄悄自殺,於是來見姑母最後一面。
如懿聽著姑母的囑告,面無表情,但眼淚跟開了閘一樣停不下來。
在這裡,陳衝微笑著,如懿忍著哭。
因為自己要死,所以不能露餡,但聽著姑母的話又自覺委屈,止不住眼淚撲撲地掉。
但你看陳衝,雖然微笑,唇上也藏著滴眼淚。
原來,她已經喝下毒藥了。
她用死,給如懿上了一堂啟蒙教育——
事實上這場戲過後,姑母死了。
那個青櫻也死了。
2
不爽
在後宮撕逼方面,如懿還算慢熱型選手。
其他角色已經擺好架勢,各就各位了。
上:高晞月和白蕊姬衝突;下:海蘭受辱失態
周迅演的如懿,卻好像什麼都不care。
自然也就不夠「爽」。
成天不是看書,就是拜佛,就是賞雪賞花。
很多觀眾可能要恨鐵不成鋼地喊:女主!快去撕逼啊!
不僅不撕,還到處扮好人。
但如懿不光不搶,有時被欺負了也不反擊。
太后為難她,她還幫著在皇帝面前說話,讓太后搬到慈寧宮。
雖說你是景仁宮(前皇后)的至親
但事事以孝敬哀家為先
那就功過相抵了
然而這種不撕,更像是現實的常態。
就像你們都聽過的那個吐槽——
不要大聲責罵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的。
但是你可以往死裡罵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車有房有娃的那些。
對,哪有那麼容易說翻臉就翻臉。
她端上一碗熱湯給太后,但太后故意不接,話裡還陰著損她。
碗燙到手,也只能強忍低下頭,換著手指,但就是不能放下來。
不然怎麼樣,你還敢回嘴不成?
人前賠笑臉,人後把打碎的牙往肚裡咽。
如果說《延禧攻略》的睚眥必報叫做「爽」。
那麼《如懿傳》則把你打回原型——現實沒有那麼「爽」,倒是寫滿了數不清的「忍」字。
3
不「宮鬥」
成年人要面對的殘忍是,你沒能耐的時候,只能憋屈。
等你爬上去……
就會有新的憋屈。
你看,沒上去過的人就不懂了——
奴婢看您做了太后
也不比做貴妃時輕鬆啊
皇后好不容易把乾隆扶上位,熬成了皇太后。
但轉眼,他們就從利益聯盟,變成了爭權的對手。
皇上想——
若是朕真這麼做了
皇額娘還是不答應
那朕又得想什麼法子遷就她呢
太后想——
皇帝剛登基
哀家不能讓步
趁著他翅膀還沒硬
規矩就得立下
就像在這個社會中,無論哪個階層,最普遍的情緒就是焦慮。
有的人翻不了身,有的人踩著鋼絲,有的人逃不出去。
所有的這些你都能在宮廷找到。
在這個封閉的、權力自上而下的系統內。
悲劇不僅在於下層被碾壓。
更在於哪怕你爬到了金字塔頂,也找不到出口和救贖。
很多人不理解的是,這些宮裡的人,錦衣玉食生活無憂,還鬥個什麼鬥。
前皇后的這句話很能回答——
怎麼頤養天年
不入史冊,不附太廟
再也不能和先帝同穴而眠
中國人對死後世界的精神寄託大概有兩個——
一個是留名。無論是留在史冊上,還是留在家譜上,總之要活到歷史裡,被後人記得。
一個是厚葬。而且逢年過節還要燒紙錢,擺供品,享受和生前一樣的待遇。
所以說活在宮裡,解決現世的享受容易,解決精神寄託難。
這裡很難等到愛情,皇帝薄倖;就連血肉至親,也可能翻臉無情。
悲劇是提前寫好的。
像如懿,一開始她只想要和愛人廝守一生。
但日後權力、地位、雨露不均多種變量摻入,她還能保持這份純情多久?
她能在乾隆面前耍小性子。
這是發糖,也可能是第一道輕微的嫌隙。
稍微拉一拉導演汪俊過去的作品,你會發現,他一直在講中年危機。
比如《小別離》《我愛男閨蜜》《夫妻那些事》《男人幫》。
他還拍過一部《蒼穹之昴》,早《甄嬛傳》一年。
《蒼穹之昴》中的慈禧非常出彩,她有兩面。
一面是我們都知道的,霸道和狠辣。
另一面,是她不得不霸道和狠辣的危機:因為皇帝光緒大了,不能再控制,試圖挑戰她的地位;同時在她的位置上,身邊已經沒有一個可以依賴的人。
她寫了慈禧的中年危機?
《如懿傳》也一樣。
導演汪俊曾對媒體說——
我在後期盯著剪輯的時候,真的覺得太像兩口子吵架了。
二十年前看著《還珠格格》長大的人,現在也該到了兩口子吵架的時候。
這不是哪一代人的中年危機。
這是一個人們心態比任何時候都容易變老、起繭的年代。
清宮戲,也終於從一座浪漫的烏託邦,變成一個逃不出的圍城。
從這點上——
一個不嫩,不爽,不那麼宮鬥的周迅或許在形象上偏離了少女,但在心氣上,絕對拿捏得更穩更準。
目前豆瓣 6.6,是客觀反映,Sir也相信會慢慢反彈。
至於某些聞風而起、整齊劃一的黑子。
Sir只有一句相送——
再醜的造型,也醜不過陰暗的冷箭。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漢斯寂寞
Sir電影原創,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關注:Sir電影
微博搜索關注:毒舌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