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姆河戰役最年輕的英國士兵(為何英法在一戰後選擇綏靖主義)
2023-10-15 07:31:19 2
綏靖政策實際上就是妥協,就是姑息縱容。一戰和二戰期間,英法等國採取的就是綏靖政策,希望能夠達到安撫德國以及自保的目的,結果自然是失敗的。有人說英法之所以在這期間選擇綏靖主義,主要是英國的首相張伯倫以及法國總理達拉第的主張。某種程度上是這樣,因為兩國的外交政策自然都是兩國領導人的主張。但嚴格意義上也不能這麼說,因為英法在一戰後選擇綏靖主義有著背後深層次的原因。第一,英法各國人民反戰,嚮往和平,政府也不願意參與其中,第二點則是包藏禍心,英法希望德軍能夠向東進攻蘇聯。第三,英法兩國損失慘重,力不從心。第四,英法兩國盲目樂觀,認為德國不足以發動戰爭。
第一
一戰的硝煙過去了,但對老百姓的影響是無法彌補的。他們更加不會忘記在戰爭中受到的傷害,尤其是法國,當時西線的戰場主要就在法國,所以法國人民是不願意再有戰爭的。還有無數的城市一轉眼成為了廢墟,學校不能上學,工廠不能開工,老百姓吃什麼。所以,在一戰後很長一段時間,英法是真心不想打仗。所以,當時和平主義盛行,士兵避戰,老百姓反戰,那麼,老百姓不想打仗,政府又何嘗不是如此,要知道英法的政府都是選舉上臺的,他們不能違背民眾的意願,否則就要下臺,政客們也不會允許這種情況的出現。所以從表面上看,兩國領導人對政策負有直接責任,但我們不能忽略領導人受到的牽制。當年英國首相鮑德溫為了增加1%的軍費不得不到議會大廈苦苦哀求,但依舊沒有通過。所以某種程度上看,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或許只是一個替罪羊。
第二
外交政策的延續,往往都是基於本國的國家利益。在這個時候,英法兩國為了避免戰爭,企圖去犧牲別國的利益,這種自私自利的嘴臉暴露無疑。他們先後犧牲了捷克,又犧牲了奧地利,更加的希望能夠禍水東引,讓強大起來的德國去對付蘇聯。在英法的眼裡,德國是個禍害,但蘇聯也好不到哪裡去,是全世界的敵人。讓這兩個國家去硬碰硬,更加符合他們的利益。
第三
戰爭結束了,英法兩國急需恢復經濟,但效果不太理想,經濟恢復的十分緩慢。一場經濟危機,讓兩國麻煩不斷。法國更差,經濟一路下滑,政府都是走馬觀燈般的換來換去。因此面對德國的威脅,英國政府雖然重整軍備,但因其國力已今非昔比,故不得不竭力避戰求和,以外交力量彌補國防力量的不足。
第四
英法兩國都是世界強國,英國是日不落帝國,法國也一直號稱歐洲第一。而且,雖然慘烈,但畢竟一戰是打贏的。他們都認為憑德國的實力,還不足以對英法造成什麼巨大的威脅,至多希特勒也就是想恢復舊日德國的領土和權益罷了。因此在戰略上和心理上產生了被動防守及僥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