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讀書筆記
2023-10-07 04:38:04
論中國就是換一個視角看中國,各位朋友,看看下面的論中國讀書筆記,看看大家的想法吧!
論中國讀書筆記【1】
讀得很慢。讀了整整一個月。因為自己在軍事知識方面的儲備上基本為零,而且對國家的發展歷史也不太明白,所以需要仔細閱讀、反覆思考。值得一提的是,這厚厚的一本書是一個美國人寫的,雖然他是個比較重要的政治人物,見過,也見過,但這確實是一個外國人在「論中國」,不管他的身份多麼特殊,他確實是比較了解中國(從一個外國人的角度),他甚至可以說算是比不少中國人更了解中國。作為中國人的我們,要想想如果讓我們來「論中國」,我們能談些什麼。但是因為政治因素和文化差異,在閱讀的過程中絕對不能一概接收他的論述與思想(所有閱讀都是如此,不過在本書中更需強調這一點)。
一開始會覺得有些無趣,因為它講述的,不是戰爭本身的場面,像電影放映那樣驚心動魄,而是戰爭背後的國家主張與雙邊關係。很多名詞都不懂意思,有時重複讀幾遍也不能體會是怎樣得出這個結論的。國家間的往來有太多因素需要考慮,經常要從對方的聲明或雙方談話裡「咬文嚼字」,揣度對方的心思,特別的辛苦。
我很喜歡提到、周恩來、的那些段落。書中記錄的那些領導人之間的對話,就像看電視劇一樣,直觀地看到國家領導人是怎樣管理我們的國家,與電視劇不同的是,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事實。說周恩來在文革時期說了些違心的話,做了些違心的事,但是我們理解、原諒他。因為我們需要他(「因為他不做這些事,不說這些話,他自己也保不住,也不能在其中起中和作用,起減少損失的作用。他保護了相當一批人」)。記得去年九三抗戰紀念閱兵,一條微博「這盛世,如你所願」被轉發了幾十萬次,很多人表達了對周總理的敬仰與懷念。不記得小學時有沒有學過《十裡長街送總理》,但是從人們在文革期間不顧後果為總理送行,就能知道周總理是多麼地受人敬重。
是我曾經比較感興趣的一個人物。因為他是去世後的接任人。但他沒有執政很長一段時間。歷史上又好像經常對他避而不談,而之後的雖掌握職權但沒有那麼高政治職位。在這本書裡,關於也是寥寥數語。這是因為他確實沒有作出什麼大的貢獻或變革,他執政是因為他是「左右派」之爭中的一個中和點,但他又沒有足夠的魄力去決定國家的發展方向,所以他也是不可能保持自己的職位太久的。
確實是「不倒翁」,大起大落,也是這大起大落磨練了他,他更知道了未來中國道路要走怎麼走。人還是要多出去看看,才能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自己的眼界有多小。走了很多國家,堅持要向他們學習長處,來武裝自己,這是依據現實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基辛格認為是在用「意識形態」治理國家,是「依靠中國人民的耐受力」。其實很多中國領導人有過這樣的態度,堅定、強硬。我認為這是我們幾千年歷史遺傳下來的文化自信,再加上中國的人口基數大,我們有這個較為「狂妄」的資本。人口數額,看似不起眼但實際影響力很大。無論是戰爭、革命還是發展,不管素質如何,數量在那裡,優勢是有的(當然還是要努力提升人民綜合素質)。「意識形態」這個東西,在本書中出現了多次,對它還是一知半解。我還是覺得,在一定程度上,我們是需要意識形態的引導的。這裡的意識形態更多是一種向心力和凝聚力,讓人心中有一種「相信」,並為之去努力。當然不能絕對化,那就思想禁錮了。
基辛格提到了一個觀點,認為很多中國人「不論社會讓他們受過什麼樣的折磨和冤屈卻依然關心民生疾苦。我認識的『文化大革命』受害者中就沒有一個人主動跟我訴說過他們吃過的苦,在被問起那段往事時,他們往往三言兩語簡單帶過,有時還幽默地把『文化大革命』看作一場必須承受的嚴重天災,而不是影響一生的浩劫。」我曾在《1980年代的愛情》中讀到過類似的觀點。書中一位受到文革迫害的老人認為個人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一部分,個人的悲劇在歷史的長河中無足輕重。但是我覺得正因為這些曾受到迫害的人是智識分子,學識淵博、理性思考,又有著對國家的牽掛與擔當,才能在血雨腥風之後這樣地明事理。他們本身就是人才,在特殊時代的磨礪下堅韌不拔,這種在自身受到傷害後還能「心憂天下」的精神其實是難能可貴。
關於,我以前並不了解,純粹地就是希望臺灣回歸。不過我很不喜歡現在一些臺灣人的態度,強調自己是ROC(中華民國),雖然我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政治選擇,但是他們這種無時不刻地強調自己的政治主張還是會很反感。他們不希望別人認為他們是中國人,那說實話我個人也並不稀罕臺灣人。但是,是主權問題,是原則問題,所以我們要解決,若是從我個人狹隘不考慮後果的想法來看,我們要的是領土完整和國家尊嚴,我們一定會收回那塊土地,至於那些覺得自己不是中國人的臺灣『朋友』,愛去哪去哪吧。現在知道臺灣一直沒有被收復是有很多原因。在文革時期跟美國建交,確實是不容易,暫且擱置也是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必要途徑。後面又有幾次,政治的確是很麻煩的,「牽一髮而動全身」。
其實我還是不太懂軍事和政治,當然若想憑一本書就弄清楚國家利益與國際關係也是痴人說夢。以前學過,國家利益是國際關係的決定因素,我國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前學過,要怎樣提升我國的文化競爭力,要怎樣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以前更多的將它們看作是「知識點」,現在看來真的是句句在理。我們離不開政治,政治離不開我們。我們未必能做到面面俱到反覆斟酌,但我們需要稍微懂一點政治,稍微有些自己的想法,並儘量努力將這些有利於社會的想法付諸實踐。但是我真的很討厭那些胸無點墨還要侃侃而談的人。這些人什麼都不懂還要不懂裝懂,還要把自己扭曲的三觀傳遞給一些沒有足夠思想辨別能力的人,這些人是沒有自己想法也沒有知識儲備也不願意努力接受知識薰陶的,他們最能夠的就是聽故事,聽一些瞎胡說,輕鬆得很。瞎胡說的人一看有了聽眾,就更加得意忘形。還是覺得,如果真的不太懂,就不要不懂裝懂吧。
論中國讀書筆記【2】
全書從中國近代史的開端說起,到中國第四代領導人結束,比較客觀的論述了中華民族的特點、缺點,著重的講述了中美建交之後二十年之間中國領導人與美國領導人之間的來往,其中有許多關於毛主席周總理小平同志的描寫,原本對這些偉人的性格、特點等方面是非常有限的,這本書補充了許多這方面的空缺。
中華民族在歷史上曾經是在各方面都是世界之巔的,不管是經濟、文化、軍事、科技等決定一國綜合實力的因素,都是讓世界各地為之瞠目結舌的。並且中華人民具有幸苦耐勞、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等優良品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靠的就是中華人民的優良品質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
而中華人民骨子裡是有一種優越感的,這種優越感是千年養成的,這種優越感直接導致了明清兩朝的「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步入近代,全國上下還是沉浸在自己「地大物博」的幻想之中,或許因為中國人民長期受儒家文化的薰陶,思維相對較狹隘,對自己以外的世界並不感興趣,也不希望自己以外的世界來打擾自己,因此稱之為「夷」,然而正是這幾百年,西方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文藝復興和兩次工業革命,文化的巨大發展,生產力的釋放,資本主義的壯大,還滿足於國內的「男耕女織」,不屑於對外國通商和對外國的技術革新漠不關心,對即將威脅其生存的技術文化大潮茫然無知。
最終資本主義的擴張免不了要在這大片富饒的土地上開刀,武力敲開了中國的「大門」,至此中國長達了百年的救亡圖存的歷史。中國現在落後了西方國家近兩百年的發展,到現在我國的中心依然是「經濟建設」以及繼續改革繼續開放。
新中國成立之後,還浪費了近三十年的發展良好時光,國內的「個人崇拜」「大躍進」「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四人幫」「紅衛兵」「階級鬥爭」「走資還是走社的爭論」一度讓中國跌落谷底。
我們相信「共產主義」是一種美好的願景,是將來社會發展的主流。然而是不能急於求成的,中國當時由於戰爭,百廢待興,農民貧窮無法維生,人民整體素質偏低,共產主義是無法直接複製到當時的中國的。因此,我們認為中國需要幾百年的發展,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素質的不斷提高、國際社會的不斷穩定,共產主義在中國才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