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有什麼新鮮花(七夕民俗中重要的植物擔當花花萬物)
2023-10-13 12:09:36 1
編者按:從深海到高山、從沙漠到雨林,地球的每一處都有植物的印記。歲月流變、氣候變遷、地質運動、生境更迭,植物歷久彌新、在不斷演化中保持著多樣化的世界。中科院之聲與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聯合開設「花花萬物」,在這裡,我們關注植物的生存、競爭、繁衍、死亡,展示自然界的奇特多姿,解讀生物的萬千氣象,探索神奇的生命秘境,致敬這無聲無息又蓬勃多姿的世界。
一年一度的七夕節又到了,因為牛郎織女的愛情神話故事,七夕節成為我國最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民俗節日之一。古代七夕民俗紀念活動的主體以女性為主,七夕當天,女性們向織女星乞求智巧,因此七夕也被稱作「女兒節」或「乞巧節」。
七夕的活動,多種多樣且極富情趣,浪漫的民俗活動總少不了各種植物的烘託,七夕傳統民俗裡有哪些必不可少的重要植物呢?
根據植物在七夕節民俗中擔任的不同角色,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葡萄——浪漫擔當
葡萄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水果,它是葡萄科落葉藤本植物,春天萌芽後抽出花穗,開綠白色小花,整串花兒通常呈圓錐形。漿果多為圓形和橢圓形,富汁液,熟時紫黑色,或紅而帶青色,或青綠色,或粉紅色,或黃白色,外被蠟粉,色澤隨品種而異。花期4-5月,果期8-9月。
七夕之夜,許多女子會在茂盛的葡萄架下,偷聽牛郎織女說情話,傳說能聽到牛郎織女說話的女子,未來將收穫美好的愛情,在我國的鄖西等地至今仍保留著這樣的習俗。
現在看來或許很平常的葡萄架卻是古人七夕美好夜晚的浪漫擔當,不過七夕為啥就與葡萄架結下了這種緣分呢?葡萄與七夕,這二者之間看似巧合卻有著奇妙的緣分。
葡萄架與七夕(圖片來自網絡)
七夕節的產生是源於古時人民的星辰崇拜,兩漢之前七夕的時間尚未確定,兩漢時期,七夕確定為七月七日,之後,七夕更加盛行最終趨向成熟,成為了重要的傳統節日。而漢代我國已經開始了葡萄栽培,為啥強調葡萄栽培呢?因為野生的葡萄沒有葡萄架,如果要在葡萄架下夜聽天河,那意味著葡萄是人工栽培的。我國本土雖然有野生葡萄,但栽培葡萄是成功引進的外來作物,約在夏商時代經中亞傳入新疆。葡萄栽培有文字記載的最早時間是見於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即西漢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以前。也就是說,在七夕的起始時期漢代我國就已經開始葡萄栽培了,七夕和葡萄也就有了相遇的歷史條件。
同時葡萄也具有美好的文化內涵,唐朝劉禹錫描寫葡萄「種此如種玉」,明朝詩人夏言描寫葡萄「滿架明珠,一林蒼玉,六月涵冰雪」,在古人眼中,葡萄代表著晶瑩剔透和純潔美好,這與人們嚮往的愛情也非常契合。而且葡萄的結果期在八至九月,七夕節正好是葡萄枝繁葉茂、碩果纍纍的時期,這個時候在葡萄架下既可以乘涼,又可以一邊聞果香、品佳果,一邊偷聽牛郎織女說情話,好不愜意!
現代葡萄架(圖片來自網絡)
在今天的七夕夜晚,有條件的去葡萄架下聆聽牛郎織女的說話聲仍然很浪漫,還可以順便許下心願,夫妻和和睦睦,情侶甜蜜恩愛,至於單身人士也能有望成功脫單......
木槿——清洗擔當
木槿,原產我國,是錦葵科的落葉灌木,木槿花絢麗繽紛,擁有多種顏色,白色、粉紅、紫色等,因此木槿也叫白飯花、大紅花等,而木槿的花型似喇叭,所以也叫喇叭花。木槿也是我國最早被人們認識的傳統花木之一,早在《詩經》中就以木槿花來比喻女子的美貌:「有女同車,顏如舜華……有女同車,顏如舜英。」詩中的「舜」,就是指木槿。木槿株型優美,花色絢麗,從古至今都是人們所喜愛的植物。
木槿花(圖片來自網絡)
木槿在七夕節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每逢七夕,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婦女洗髮的習俗,明嘉靖《鎮海縣誌》中記載:七夕婦女用槿葉汁(溫水)湯梳櫛,庭院陳瓜果乞巧。」晚清戈鯤化描寫七夕的詩中也寫道:「活水新煎槿樹葉,家家料理洗頭盆。」這項習俗,大約是因為,在古人心中,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淨的神聖力量。而洗髮用的槿(樹)葉,指的就是木槿的葉子。
木槿葉(圖片來自網絡)
木槿葉其實是古人洗頭時重要的清潔物品,人們摘取新鮮的木槿葉,放入水中用手揉搓,起泡沫後就可以洗頭。在重要聚會場合,比如七夕,古代女子就會用槿葉洗頭,然後帶著清新的木槿香味去開展活動,也寓意著可以洗掉一年的晦氣。
那麼木槿葉子為啥能洗頭?將一小撮木槿葉放在手中揉搓,就可以搓出如同肥皂液般又粘又滑的木槿汁液,相當神奇。現代研究發現,木槿葉子提取液中含有具有天然表面活性成分的物質,可作為天然去汙劑,並且可以減少洗髮用品對人體皮膚的刺激性。同時,木槿的提取液中含有豐富的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如多種胺基酸、維生素、糖類,還含有多量的鞣質和粘液質,對頭髮有營養、調理和保溼的作用,所以木槿葉子洗過的頭髮光潔順滑。
木槿葉揉出的泡沫(圖片來自網絡)
可見,木槿是非常好的天然洗髮劑,成為七夕節的洗髮擔當也是妥妥的憑實力說話!
鳳仙花——美麗擔當
鳳仙花,是鳳仙花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叫指甲花、女兒花,花姿如百鳥之王鳳凰展翅高飛般立於綠葉叢中,故又名「金鳳花」。我國傳統的鳳仙花比較講究,有單瓣、重瓣、薔薇型、石竹型、茶花型等,清代《鳳仙譜》中記載了180多個品種。 鳳仙花不僅株形秀麗,花型多樣,花色也很豐富,有紅、粉、白等多種顏色,但是生性強健,不需要過多的照料就可以洋洋灑灑的開花結果,因此很受人們喜愛,在我國各地有著廣泛的栽培。
鳳仙花(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志)
七夕節,我國西南一帶有用鳳仙花染指甲的習俗,四川綿陽地區《鹽亭縣誌》記載:「七月七日為乞巧節,童稚以鳳仙花染指甲。」民間傳聞在七夕染紅指甲,幹活時就會更利落,做女紅時,也可以讓雙手更美觀靚麗,這也滿足了女性們追求美麗的心願。古人的使用方法是:採鮮花,混入白礬搗爛,用蒜擦淨指甲,敷花泥一晚。正如元代陸琇卿在《醉花陰》中描述的:「曲闌鳳子花開後,搗入金盆瘦。銀甲暫教除,染上春纖,一夜深紅透」。
鳳仙花可以染色,是因為它含有指甲花醌(2-羥基-1,4-萘醌),這種物質是橙紅色,能與指甲、頭髮中的蛋白質結合,因此染上的顏色可以數月不褪。值得注意的是,指甲花醌有小毒,在選擇更多的今天,建議大家可以選擇鳳仙花之外更為安全的染甲劑。
古人用鳳仙花染指甲(圖片來自網絡)
南瓜——祈福擔當
南瓜是葫蘆科的一年生蔓生草本,原產墨西哥到中美洲一帶,明代傳入我國,現在在我國及世界各地廣泛種植。它的葉片寬卵形或卵圓形,上面密被黃白色的剛毛或茸毛,它的花朵是明亮的黃色,它的果實比較有意思,因品種不同而具有多種多樣的形狀,比如長形、圓球形、圓柱形、扁圓形、梨形等。南瓜是為人們熟知的親切食材,它產量大、易成活、營養豐富,荒年可以代替糧食,所以又叫「飯瓜」、」米瓜」。
各種各樣的南瓜果實(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志)
我們熟悉的南瓜在七夕的乞巧、祈子中都有著重要角色。七夕期間的乞巧風俗,早在漢代就已形成,千百年來一直是民間喜聞樂見、寓教於樂的有趣活動,《荊楚 歲時記》也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除了乞巧,婦女也會在七夕乞子,周處《風土記》記載:七月俗重是日......見天漢中有奕奕正白氣,或光耀五色,以此為徵應,見者便拜,而願乞富乞壽,無子乞子。」
古代女子在庭院中設香燭瓜果乞巧圖(圖片來自網絡)
在乞巧或祈子的活動中,人們都會使用瓜果祭拜織女,瓜果在民俗文化中也是生殖崇拜的表現,七夕乞巧或乞子中的瓜果都寄託著女性多子多福的願望。《詩經·大雅·綿》曰: 「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其中「綿綿瓜瓞」意為連綿不斷的瓜,比喻周代子孫的眾多,象徵著子孫興旺。因 「南瓜」中 「南」與 「男」諧音,也蘊含著古代婦女生育男孩的願望,因此在瓜果祈子的習俗中使用南瓜祈子更加普遍。
蓮——樂趣擔當
蓮,即我們熟悉的荷花,又叫芙蓉、芙蕖,是蓮科的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荷花作為中國十大名花之一,一直被視為高潔優雅的象徵,自古都是文人墨客筆下歌詠繪畫的題材。它花大色豔,凌波翠蓋,清香遠溢,具有非常高的觀賞價值,是炎炎夏日裡不可或缺的亮麗風景,在我國各地均有廣泛的栽培。
蓮(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志)
七夕正是蓮旺盛生長、盡情綻放的時節,在七夕的民俗活動中自然少不了蓮的參與。七夕發展至宋代,娛樂性逐漸增強,不僅是女性高興的日子,也是兒童歡度的節日。據周密記載,七夕節「小兒女多衣荷葉半臂,手持荷葉,效顰摩侯羅。」摩侯羅是七夕的吉祥物,原來是佛教中的一位小童佛,宋代人便以此製成一種幼童形象的土偶泥人、蠟像或進貢皇帝用的金偶,用於祭祀牛郎星和織女星。七夕時小孩兒們會手執蓮葉,身披蓮衣,裝扮成摩侯羅的樣子,蓮葉的裝扮也為七夕增加了更多的樂趣。
古人購買摩侯羅吉祥物(圖片來自網絡)
以上僅列舉了七夕的部分代表植物,在七夕的民俗活動中其實還有更多的植物參與其中,植物可以說是我國傳統民俗活動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劑和增色劑,植物的各項擔當,也讓我們的傳統節日更加的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陳紅巖.鳳仙花喊話海娜花:咱倆有小毒,不適合染頭髮、染指甲,2021.https://xw.qq.com/amphtml/20210207A02DTW00
[2]張麗.七夕節日習俗的人類學解析[J].宜春學院學報,2017(5):30-34.
[3]程民生.七夕節在宋代汴京的裂變與鼎盛[J].中州學刊,2016(3):114-119.
[4]陳習剛.中國葡萄文化史緒論[J].農業考古,2014(3):312-319.
[5]徐敬武,王新梅.七夕節民俗攬勝.中華民俗,2013(8):48-51
[6]陳習剛.從文物遺傳中追尋中國葡萄文化[J].收藏家.2012(10):57-62
[7]肖勁.木槿葉中胺基酸的提取、純化、測定和應用[D].中南大學,2007.
[8]http://www.iplant.cn/《中國植物志》
來源: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