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建築使用年限(科普為何我國住宅建築是按使用壽命)
2023-10-07 12:50:42 2
壽命只是個俗稱,並不是一個嚴格的工程術語。所謂的使用壽命50年,也不是說50年後房子就不行了。
準確的說,涉及到壽命方面有兩個工程概念。一個是「設計基準期」,一個是「設計使用年限」。
設計基準期,design reference period,指的是用來確定各種可變荷載的可靠取值時的時間界限。
舉個例子,你家客廳,可能平時就你家兩三個人,但有時候會有幾個朋友來串門,可能每年還有一兩次人特別多的朋友聚會。如果要設計你家客廳,我要考慮這間客廳需要承載多少個人的重量呢?如果按你們家兩三個人的重量設計,那朋友聚會的時候可能會嚴重超載,導致不安全。如果按朋友聚會的幾十個人的重量設計,安全倒是安全,但是一年可能只有一兩次能夠滿載,其餘時候都是浪費,顯得很不經濟。
再比如說,一個倉庫,貨物不停的進進出出,有時候倉庫是空的,大部分時候有貨物,偶爾還會堆特別多、特別重的貨物。設計這個倉庫的時候,考慮它承載多少重量才是合理的呢?同樣的,太少則不安全,太多則浪費,沒有必要。
還比如說,我設計某地區的房子,怎麼考慮它遭受地震的可能性呢?絕大多數時候沒有地震,偶爾會有小地震,極其罕見的時候會有大地震。如果我按絕大多數時候的情況設計,絲毫不考慮地震,那肯定不安全。但如果我按極其罕見的大地震考慮,那蓋房子的造價會無比之高,大家掙的錢也別幹別的了,全都用來蓋房子了。
風雪的問題也是一樣。可能大多數時候沒有風雪,有時候有小風、小雪,有時候有大風、大雪,極其罕見的時候還有颱風、暴雪。怎麼取捨也是一樣的道理。標準太低則不安全,標準太高則不切實際、太過浪費。
怎麼做才合理呢?工程設計沒有100%保證這一說,只有基於概率的可靠度保證。比如,我把你家客廳的設計基準期定為1年,可靠概率設為90%,然後統計一下你家客廳1年內每天的實際承載重量。一年365天,共有365個統計數據,基本符合正態分布。然後我取相當於90%的那個分位值,一般差不多是平均值加上1.5倍的標準差。這個值就作為你家客廳的承載重量設計取值。也就是說,這個值比你家客廳1年中90%的天數裡的實際承載重量要大。
當然,把你家客廳的設計基準期定為1年是不太合理的。因為1年的時間可能沒有足夠的代表性。可能你明年生了個小寶寶,人來人往就多了;或者後年把房子賣了,新房主是個書痴,客廳裡堆的全是書。這些情況都需要考慮,因此,設計基準期越長,越能代表各種可能性,越能儘可能多的代表不同情況。但基準期定的太長也沒意義,社會在發展變化,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設計理論、實際規範都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不斷的更新。十多年前,誰家衛生間有浴缸啊?現在呢?好多人都買了鑄鐵的按摩浴缸。所以呢,定的太久沒有意義,無法預見未來的可能性。綜合考慮,目前的規範把房屋建築的設計基準期定為50年。
具體來說,我在設計你家客廳的時候,考慮的活荷載設計值是每平方米200公斤。因為經過實際的抽樣調查、實際測量、統計,得出的全國範圍內50年基準期內大約79.1%的概率,客廳每平米承載的重量不超過150公斤。考慮適當的放大,把設計值定為200公斤。
風雪也是一樣,我們常常聽到類似「50年一遇的大風」這樣的說法。設計房子的時候,風荷載、雪荷載的取值,就是實際測算50年設計基準期內的風雪情況,然後取最大值。
地震同樣也是如此。比如我們說「蘆山縣的設防烈度是7度0.15g」,這句話不等於說「蘆山縣不會發生7度0.15g以上的地震」,而是說「蘆山縣50年設計基準期內,發生7度0.15g地震的超越概率是10%」。也就是說,發生8度地震乃至9度、10度地震的可能性遠遠小於10%,但不等於絕對沒有可能。簡單說,把所有可能發生的地震排好,從烈度最小的到最大的,我們只管烈度比較小、發生概率非常大的那大多數(也就是7度0.15g及以下),剩下烈度比較大、發生概率極其低的那一小部分(也就是8度及以上)則屬於小概率事件。
看到這裡,有的同學會說了,這不就是不負責任嗎?小概率事件難道就不管了?怪不得這麼多房子倒了!你們這些工程師真是拿大家生命開玩笑!
其實,對於房屋結構設計過程,至少在理論上,你大可放寬心。因為工程實踐不是理論科學,沒有什麼是準確值。你認為混凝土強度、磚的強度、鋼筋的強度都是準確值嗎?你認為你家每一塊磚、每一根鋼筋的強度都一樣嗎?當然不是,材料的設計強度也是用同樣的統計學方法確定的。比如,C30混凝土的意思是,把這一批混凝土的強度統計出來,做一個正態分布,去掉最差的5%左右,剩下的強度全部高於C30。類似於你們班100個人,考試成績各不相同,從後往前排,去掉倒數的5個,倒數第6名得了30分,你們全班就全部都被定義為30分,但實際上裡面有不少80分、90分的,絕大多數也起碼40分。也就是說,你家用的鋼筋、磚頭、混凝土的實際強度有很大的概率要遠遠超過它名義上的強度,再加上設計中的各種係數,實際的效果是:在這50年內,你家房子90%的時間非常安全,10%的時間比較安全。但如果你硬要做到99%的時間非常安全,那這代價就大了去了,沒有什麼必要。
對於抗震設計來說,也是同樣的原則,所謂的50年基準期內「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如果你非要做到「中震不壞,大震可修」甚至「大震不壞」,技術上也沒有太大的難題,但造價會非常之高昂。為了那個概率極低的大震,多花這麼多錢值不值得?何況,抗震設計原則是「大震不倒」,而不是「大震隨便」。這次的蘆山地震就有類似的例子,填充牆破壞、門窗損毀、甚至部分樓面坍塌,但只要主體結構還在,沒有垮塌,能夠堅持著讓人們安然撤離,這就基本上已經達到了預定的抗震目標。如果你一定要填充牆、門窗、女兒牆等等全部不破壞,也能做到,但不值得這麼做。
有的同學又問了,50年後呢?50年後,可能一切都變了。大家可能要在家裡放鑄鐵浴缸、放大的熱帶魚缸、放碩大的各種科幻小說裡才有的設備,風雪也可能因長期氣候原因而發生變化,地震的可能性也可能因為長期的地質情況而發生變化,各種新材料、新技術也會不斷出現。汽車需要年檢、維修、保養,這個大家都能理解,其實房子也是一樣的。一味的加長設計基準期沒有任何意義,還會因為不能準確預估未來的變化而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浪費。合理的做法,是定期的檢修、維護房屋,與時俱進,根據實際情況不斷的改進、加固房屋。這樣既能符合實際情況的變化,又能有的放矢,節約成本。
設計使用年限設計使用年限,design working life,指的是結構不需要進行大規模維修就能按預定目標使用的時期。
不像設計基準期統一定為50年,設計使用年限可以分好多檔,業主可以自由選擇。比如修一個臨時自行車棚,過幾年就拆掉,那我可以把設計使用年限定為5年,各種設計要求可以相應降低。比如說抗腐蝕的耐久性要求,就可以適當低一些,反正最多5年後就拆掉了;抗震設計的要求,也可以低一點,因為50年內發生設防烈度地震的概率才10%以上,在這5年內就發生這樣地震的概率更是要低得多。
一般來說,設計使用年限和設計基準期配套,都是50年,因為現在的設計理論、設計參數都是基於50年基準期的,換言之,只管這50年的情況。50年後,要根據50年後的情況進行維護、修理和加固。
如果業主認為該建築極其的重要,或者說具有非凡的紀念意義,可以把設計使用年限定為100年甚至以上。嚴格說來,現在的設計參數是不適用的,因為反映的只是50年基準期內的情況。要設計使用年限100年的,就必須採用100年基準期的設計資料。比如說,100年內10%概率以上的地震烈度和50年內10%概率以上的地震烈度很可能是不一樣的,想要設計使用年限100年,就應該採用100年內的數據,而不是50年內的數據。
但是很多時候,規範並沒有給出100年基準期內的各種情況,所以,真的想要使用年限100年,採用的方法就是近似放大。先按50年使用年限取值,然後再統一放大,比如在內力計算的時候,重要性係數放大1.1倍。各種耐久性的措施,也要相應的加大,比如混凝土保護層厚度要加大、氯離子含量要降低。這也很好理解,結構要在不大修的前提下多服役50年,所以要留出充足的抵擋意外情況、抵抗腐蝕的餘量來。
關於農村自建房「農村最普通的泥瓦匠蓋的房子使用壽命也不止50年啊!」我不知道這個論斷的依據在哪裡。至少我很少見到建於1963年的農村自建房。我出生的房子建於八十年代初,十年前屋頂就塌了,現在已經是殘垣斷壁了。
我在大學期間的假期,一個人做過一個田野調查,走了好幾個村莊,實地調查了農村自建房問題。結合這些年來相關媒體的報導,我個人感覺,農村自建房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基本是一個被現代工程科技、現代工程規範所遺忘的角落。類似於戶口制度的城鄉雙軌制,房屋建設也是城鄉雙軌制,廣大農村地區的自建房根本就沒有設計、規範、監理、抗震的概念。
對基礎不重視、大量的底框結構、層高過高、構造柱圈梁設置過少甚至沒有、樓面梁截面配筋過小、多數有二層懸挑、部分採用劣質材料……這些問題都很嚴重,但在一個個泥瓦匠團隊中卻被視作稀鬆平常。大把的錢花在了裝飾、裝修、甚至風水等無關緊要的方面,卻幾乎沒有人注意結構安全問題。
汶川震後,謝英俊還有其它團隊在震區推廣輕鋼結構,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但可惜的是,絕大多數的震區重建還是在走老路。蘆山地震來了,又重演了一遍悲劇……
期望有朝一日,我們也能有Engineers Without Borders 這樣的公益組織,我們也能意識到,適當的技術援助或許比單純的財物援助還要重要。
——本文摘自知乎豬小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