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殘遊記》讀書筆記摘抄
2023-10-12 07:24:54 1
老殘遊記的讀書筆記應該怎麼寫,看看下面的範文吧,也許對你有幫助噢。
《老殘遊記》讀書筆記摘抄一
今天看老殘遊記,讀到老殘拿了藥水去救人,看看頭上的題目,想必人是被救了,就打算翻過去幾頁看下一回,不料下一回就是老殘續集了,就不打算看了。
這是本好書,淡淡的科技色彩雜列在其中,使之比起其它的明清小說來,清新異常。如果不是1920年之後我國文化翻天覆地的一種改革方式,我國的知識分子可能不會像今天這樣子,大部分是「有知識無文化」,而成為老殘這樣的人。老殘是一個熱愛科技的人,而且不辭辛苦,願意身體力行。
作者自稱「燕北閒人」,狀物描景很有點樸拙淡雅的情景。他寫得大概也都是北方的景致。
文中一些情景,境界還是蠻好的,比如寫黑妞白妞唱曲,店小二還評價說「撂在地上摔三截兒」(形容其音高,,似乎以前又有人形容的時候,用「音細若發,直幹雲霄」的,好像音高了,就很輕,能夠飄上天或者衝上天)。比如雪夜宿璵姑家,聽璵姑演說佛道儒三家的異同,又聽璵姑黃龍子等的「交響樂」一段,讓人如入天堂,寫璵姑頗有林下風範,想必是作者心目中第一等女子了。只是臨走的時候,黃龍子又玄不唧唧的說了一些預言,挺無聊的。寫翠花翠環的一段,也特別有意思,了解一些社會人情世態。這三段,算是正好寫了三個社會等級的女子。璵姑一等,是自由身自由心的;白妞一等,是唱曲謀生的;翠環一等,則是最下等的,最苦的一種。
作者對黃河作堤造成的百姓流離之苦,通過翠環的口,寫得如此細緻,讓我這個從沒有經歷過什麼苦的人為之唏噓。
這本書我之所以去看,是因為高中的時候,偶然看到好像朱自清還是誰,說他初中時候看得課外書中最喜歡的。所以就去看,是比較信任他們的話。這一次去看,卻發現原來我去年看過的,至少看過前五回。可見我去年看書都沒有留下什麼印象。真是可惡!
《老殘遊記》讀書筆記摘抄二
劉鶚的《老殘遊記》中寫了二個清官,讀後,卻讓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第一個「清官」是玉賢。該人是因為「辦強盜辦的好」而「補曹州府」(見第三回)。他辦強盜究竟辦得怎麼樣好呢?書中寫道:「不到一年竟有路不拾遺的景象。」
在《資治通鑑》中有一個描寫李世民的故事,也說到「路不拾遺」。故事名稱是《上與群臣論止盜》,發生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年代,經過是這樣的:
上(指李世民)與群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曬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後,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
「貞觀之治」時代,李世民是否真得做到路不拾遺了,我們姑且不論。但是,李世民對「止盜」採用「疏」的方法,讓百姓富起來,「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為盜」。李世民的觀點顯然是合乎情理的,只是聽起來太過於理想化而已。「窮人」是任何社會都希望消失的,又是任何社會都難以有效消失的。即便歷史發展到現在,經濟發達,物質豐富,「窮人」的故事卻仍然時有耳聞,此仍由於合理的貧富差距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所在。如果果真具備孔子所倡導「天下大同、天下歸一」,社會還能否發展,卻是真正的令人心存疑慮!我們所要做的是讓「窮人」成為「相對窮」,而不是「絕對窮」!
玉賢大人對於「止盜」採用卻是與李世民截然相反的方法,他用的是「堵」。他在「衙門口有十二架站籠,天天不得空」(見第五回),「未到一年,站籠站死兩千多人」(見第三回)。就曹州府這麼一個小地方,一年不到的時間,就被玉賢拿住並站死的所謂強盜有兩千多人。這麼一個地方哪裡來的這麼多強盜,全都是由於「他(指玉賢大人)隨便見著什麼人,只要不順他的眼,他就把他用站籠站死;或者說話說的不得法,犯到他手裡,也是一個死。」(見第五回)以至於老百姓非常怕他,大家如小心謹慎、噤若寒蟬,不敢有絲毫差錯。然而,即使這樣,還是有眾多的良民百姓被錯當作強盜而被怨站死。對此,老殘深有感慨,對曹州府百姓深為同情,他看到雪地中鳥兒無以覓食,「躲在屋簷下,也把頭縮著怕冷,其饑寒之狀殊覺可憫。」然而,他認為「這些鳥雀躍然凍餓,卻沒有人放槍傷害他……撐到明年開春,便快活不盡了。若象這曹州府的百姓呢,近幾年的年歲也就很不好,又有這們一個酷虐的父母官,動不動就捉了去當強盜,用站籠站殺,嚇得很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於饑寒之外,又多一層懼怕,豈不比這鳥雀還要苦嗎?(見第六回)」玉賢雖然做到了「路不拾遺」,在上級眼中能幹的,在百姓眼中卻是殘暴的。此人表面清廉,實則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酷吏,為了讓自己升官,竟然不顧百姓死活,不問青紅皂白,用百姓之血染紅自己官帽上的頂珠。老殘在客店的牆上寫下一首詩,對此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得失淪肌髓,因之急事功。冤埋城闕暗,血染頂珠紅。處處鵂鶹雨,山山虎豹風。殺民如殺賊,太守是元戎。」
第二個「清官」是剛弼。此人不同於玉賢,玉賢是一心為升官,急於幹出一番政績來,以博取上級歡心,因此以殘酷治民,是一個實足的「酷吏」。而剛弼卻不為升官,以「清廉自命(見第十六回)」。此人清廉確也真得清廉,然而,此人卻是剛愎自用,卻又昏庸無能之輩。他審訊賈家十三條人命的巨案,由於賈家的親家魏家傭人急於想救出自己東家,就對剛弼進行巨額賄賂,剛弼憑此就主觀臆斷,判定魏氏父女是兇手,嚴刑逼供,鑄成駭人聽聞的冤獄。他的邏輯是「這魏家既無短處,為什麼肯花錢呢?卑職一生就沒有送過一個人錢。」(見第十八回)幸虧此案被老殘知曉,就寫信向撫臺反映情況,撫臺派出白太尊白子壽來主審此案,才讓魏家沉冤得雪,救了魏家父女之命,最終又救了賈家十三條人命(這十三人是被一種類似蒙汗藥之類的「千日醉」所害,通過雪得解藥「返魂香」而救活)。
對於剛弼這種所謂「清官」,白太尊有一段分析很是精闢,也很是一針見血:「清廉人是最令人佩服的,只有一個脾氣不好,他總覺得天下都是小人,只有他一個人是君子。這個念頭最害事的,把天下大事不知害了多少。」
對這些昏庸、殘暴之輩,老殘認為:「官愈大,害愈甚。守一府則一府傷,撫一省則一省傷,宰天下則天下死!(見第六回)」在那樣的年代,能說出如此之話,實為不易,真可謂是震聾發饋之聲也!
《老殘遊記》是中國四大諷刺小說之一,作者劉鶚學識淵博,在算學、醫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類拔萃的成就,因此,就小說內容而言,涉及各種自然科學範圍頗廣。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的文採也是相當不錯,特別是對山東濟南一帶的風情描寫,讓人印象深刻,過目不忘,讀後收穫頗豐。當然,劉鶚對於所謂「清官」的諷刺,悠悠以為,多少有些過了。清官畢竟是人人誦之,人人贊之。縱觀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之淵源歷史,清官不是多了,而是少之又少,恰如當代社會中的珍稀動物。劉鶚所寫的「清官」實非「清官」也,這些人充其量不過是沽名釣魚之輩而已。
《老殘遊記》讀書筆記摘抄三
讀完《老殘遊記》,記住了幾個習語:
1駑馬戀棧豆:劣馬貪戀馬棚中的豆料,比喻人貪戀安逸的位置,沒有高遠的志向。
【例】《老殘遊記》第七回:「此公已保舉到個都司,軍務漸平,他也無心戀棧,遂回家鄉,種了幾畝田,聊以度日。」
2側目而視:側:斜著。斜著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憤恨。
【例】今天下重足而立,側目而視矣。《史記·汲鄭列傳》
諸君記得當年常肅剝皮做袞州府的時候,何嘗不是這樣?總是做得人人側目而視就完了。清·劉鶚《老殘遊記》第三回
3林下風範:林下:幽僻之境;風範:風度。指女子態度嫻雅、舉止大方。
【例】劉鄂《老殘遊記》第八回:「這女子何以如此大方?豈古人所謂有林下風範的,就是這樣嗎?」
4空谷幽蘭:山谷中優美的蘭花。形容十分難得,常用來比喻人品高雅。
【例】空谷幽蘭,真想不到這種地方,會有這樣高人。(清劉鶚《老殘遊記》第五回)
5於心不忍:指對某人或處理某事物心存憐憫
【例】清·劉鶚《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八回:「再要刑法加重,於心不忍,然而人心因此江河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