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的由來和起源(發明史春日已至)
2023-10-13 18:54:59 1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又要到放風箏的好時機了。放風箏是一種老少鹹宜的休閒運動,幾乎每個人都嘗試過,但是關於風箏究竟是怎麼來的,你可能還不知道。
海綿寶寶造型的風箏
一,風箏是誰發明的風箏起源於中國,相傳是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由墨子和魯班發明的。
據《韓非子 外儲說》載:墨翟「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也就是說,最早由墨子造的風箏是由木頭製成的,耗工三年,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
後來墨子把他製作風箏的夢想和手藝傳給了學生公輸班,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魯班。據說,魯班改進了師傅的設計,改用竹子做風箏。他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後做成喜鵲的模樣,稱為「木鵲」(也有一種說法是叫「木鳶」),在空中能飛三天。
傳說中魯班造的「木鵲」是風箏的早期形態
後來有人質疑這種「木鳶」或者「木鵲」的真實性,認為這種古老文獻中的記載多是些奇聞怪談,並不靠譜。為此有人專門做了實驗來驗證。
2003年,來自山東濰坊的風箏愛好者孫繼和在收集了許多史料後,憑藉多年的木工經驗,耗時三個月,全部用竹、木材料製作了一隻「木鳶」。它翼展近3米,高70公分,重兩斤半。
孫繼和大膽地把「木鳶」放飛,結果「木鳶」平穩升空,並在天上停留了一刻鐘之久。這是第一次「木鳶」實物成功飛行,證明史料中所稱的木鵲飛3天的故事完全有可能。
孫繼和赴日本表演風箏,左一為孫繼和,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由此,專家們認為,魯班發明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風箏,且風箏起源於春秋時期的魯國(今山東境內)是比較可信的。
二,風箏為啥叫「風箏」雖然是春秋時期的墨子和魯班師徒二人發明了風箏(當時叫木鳶或者木鵲),但「風箏」這個名字的出現卻要晚上許久。
東漢末年,蔡倫發明造紙術後,開始出現紙做的風箏,稱之為「紙鳶」。紙鳶的叫法非常普遍,也頻繁地出現在各種古詩詞當中:
「鸞鶴久從籠檻閉,春風卻放紙為鳶。」——(唐)徐夤 《溪隱》
「好紙造成鳶。佔得風來便有緣。」——(元)王哲 《南鄉子·好紙造成鳶》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高鼎《村居》
······
唐代時期,放紙鳶成為一種大眾娛樂活動,兒童放紙鳶在民間開始流行。唐代詩人唐採在《紙鳶賦》中記載:"代有遊童,樂事末工。飾素紙以成鳥,像飛鳶之戾空;翻兮將度振沙之鷺,杳兮空光漸陸之鴻,抑之則有限,縱之則無窮,動息乎絲綸之際,行藏乎掌揮之中……"
兒童放紙鳶
到了五代的時候,人們開始在紙鳶上加上哨子,這使得紙鳶在飛行的時候會發出悅耳的響聲,就如同古箏和古琴這樣的樂器一般,於是人們便開始把帶哨子的紙鳶稱作」風箏「。
這樣的叫法流傳到現代,就逐漸成為了所有紙鳶(包括不帶哨子的紙鳶)的統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