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子線是怎麼綁的(糾結釣魚子線綁多長)
2023-04-22 12:43:59 2
經常看到有釣友在問,釣魚時子線用多長的合適?確實,各種視頻中子線長度從10釐米到1米左右的都有,而且釣獲都明顯好於別人,難怪許多朋友就迷惑啦~釣魚子線到底多長為好?有疑問是對的,但這個問題還真的很難一下就回答出來。就像問:釣魚應該用多粗的線?猛地真的很難確切的給出答案。子線用長還是用短,這不單單是線長的問題,不僅與釣技釣法有關,更與魚情密不可分,這些都決定了我們釣魚時用長子線合適還是用短子線合適。接下來咱們就從釣法和魚情這兩個前提,說說釣魚時子線應該選多長合適的問題。
手竿淡水釣活動中,常用的魚情下釣法有傳統釣和懸墜釣,還有一些演變的特殊釣法。釣法不同首先就決定了子線的長短也不同。比如傳統釣,此種釣法往往使用長竿短線釣定點,或在雜魚較多的水域鉛墜到底野釣鯽魚、鯉魚等底層魚。「短線」不僅指整個線組短,還要求子線也短,所以更多傳統釣朋友把子線稱之為「腦兒線」。此類釣法子線長度常見不超過10釐米,這樣做的優勢在於:短子線不易纏繞亂線,並可以快速反應定點魚汛;尤其有利於在草洞、障礙物等環境精確施釣。所以,這首先是魚情和釣法體現出的優勢。
還記得早年一些釣魚比賽的報導,用詞是「子線足足有50公分長」,刷新了當時傳統釣為主釣魚人對線組的認知。在臺釣這種粉餌邊誘邊釣的釣法中,長子線可以起到更好的兼顧行程、控制餌料到底的速度、增加誘魚和上鉤率的作用。隨著此類釣技釣法的普及和傳播,如今100公分的子線也很常見;更隨著魚情和環境的變化,釣魚人已經對懸墜釣法這種長子線的優勢與劣勢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方面而言,少幹擾的環境,臺釣更適合長子線;但遇到水流大、小雜魚鬧、甚至速釣飛魚等前提,臺釣使用10-15公分的子線,也不鮮見,甚至效果立竿見影。還有一些釣法都是由懸墜釣改進的,都是針對某些特殊魚情水情,從而調整的浮漂配重和子線長度。如:跑鉛釣法、飛鉛釣法、通線釣法等等。這些釣法多多少少也都與改變子線長度有關。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還要參考關鍵的「程度」問題。比如,上邊提到的都知道長子線擺幅大,從而兼顧水層和促使魚追餌等誘魚性更強,但在小魚多的地方,長子線很可能導致鉤餌不能下底。還是那句話,拋開魚情談釣魚的任何事,都是不切實際的。而這個時候臺釣採用30公分左右的對摺子線(甚至更短),反而是對路的。
魚情就是釣魚重要的先決條件。釣魚人都知道,線組在水中的擺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鉛墜帶著主線下沉擺動,第二階段為鉤餌帶著子線的下沉擺動,也被稱為「二擺」,「二擺」的擺幅與子線長度成正比,子線越長,擺幅越大,到底時間越長。此時兼顧行程釣法和下底不好的魚、促使誘魚追餌等,幾十公分甚至一米的長子線就應運而生並能達到良好的效果了了。而且規則內最大化子線長度,有利於釣的更遠~
小雜魚多(包括釣小魚)的魚情。此時對抗小魚、餌料順利到底是第一要務,因此,想要守釣底層魚,短子線可以縮短「二擺」時間,讓餌料快速到底,此時應用20-30公分左右子線對摺很有效。而在夜間釣魚時,小雜魚不再狂鬧,誘魚和促食又變成首要任務,此時可以選擇使用長一些的子線,通過延長「二擺」時間,增強誘魚性。如,夜釣常用60-80公分子線對摺,做到大小兼顧。
有水流的地方。很多自然水域或風天都存在走水的情況,這也要看程度了。水流不大,首先可以通過釣法和調整配重來對抗——再參考魚情確定子線的長短,還要考慮水底環境等因素,綜合情況來看,使用相對的短子線更適合。一般應對30-50公分的子線對摺使用。
釣個體較大的魚。目標魚定位鯉魚、草魚、青魚等個體較大的魚種時,如果幹擾不是很大,我們都常採用長子線進行應對。那不僅可以叫餌料的形態更自然、降低大魚的警覺度,尤其還可以減少錨魚、搭橋和脫鉤率。此時子線80公分以上對摺使用是常見的。
幹擾少的池釣魚情。池釣的魚情相對野釣來說比較簡單。可能有些釣友不這麼認為,但你打開子線盒看看,絕大多數池釣或黑坑的釣魚人只準備一些線徑不同、但長度相同的子線,很少有人還準備長短不同的線組。因為水面就那麼大,魚種和大小也基本固定,無非是開口程度不同而已。簡單來講,魚聚群且開口好的時候,子線長度適當放短,讓餌料快速到位,搶釣開口好的魚,保證魚獲。此類子線常見60-80公分對摺使用。池釣魚口差或魚遠岸的時候,一般建議放長子線,特殊時候還要高飛鉛,相當於再次加長子線,池釣此時1米左右的魚線對摺,很常用。反之的極端就是飛抄、直飛,尤其飛磕,此時的子線反而要相對的短,甚至魚速越快越要短。
想要釣好魚,反而就不要固化思維追求簡單的因果化。比如,釣魚用多粗的魚線合適?釣鯽魚什麼餌料最好?浮漂應該調幾釣几上魚多?。。。其實這類問題在沒有必要前提的條件下,反而一律是:無答案的。一個好的釣魚人甚至高手,一定是能酌情判斷和調整得當的,絕不是忽略前提的。其實這道理各領域都適用,釣魚也不例外而已。結合一個釣友的問題,對子線長短和合理性進行一些分析,建議大家在具體垂釣過程中,還要多分析、多調整、多驗證。什麼時候用10釐米子線,什麼時候用1米子線,是環境和魚情決定的,而不是規定或無前提可以建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