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手術成熟嗎(頸椎手術很成熟)
2023-04-21 20:46:34 2
賀石生教授(左一)在為病患做手術 左妍 攝
得了頸椎病最怕什麼?——一怕開刀,二怕癱瘓。這是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骨科行政主任賀石生教授在門診的最大感受。頸椎病是常見疾病,他常遇到患者和家屬提問,諸如「頸椎做了手術會不會癱?」「我不做手術會不會也癱了?」……大家對頸椎疾病存在不少認識誤區,其中最大的爭議是「要不要手術」。上周,記者就跟隨賀石生走入手術室,看手術是如何做的。
微創手術「刮拉掏撥」
上午8時多,60歲患者老邱(化名)進入手術室。他得頸椎病幾年了,此前已符合手術指徵,但症狀不明顯,且他非常懼怕手術,就一直拖著沒治。不久前,他右手臂突發疼痛麻木不適,右手無法拿筷子,夜不能寐,嚴重影響生活。經檢查,賀石生發現他老傷未好,又添新傷。磁共振檢查提示:頸5-6和頸6-7椎間盤突出,嚴重壓迫右側神經根,「必須手術才能把兩個病灶都處理掉,否則很容易因一些小動作導致意外發生,比如坐車遇到急剎車,頭部突然後仰,造成頸椎揮鞭性損傷甚至癱瘓」。就這樣,在手術和癱瘓的雙重「恐懼」間,老邱選擇了手術。
手術由賀石生和倪海鍵兩位醫生搭檔完成。與影視劇中骨科手術不同,手術室裡並沒有叮噹響的「大動作」。「現在做手術都不用開太大的切口,藉助術中影像等設備,可實現微創,也不會有多少出血了。」倪海鍵手持各式「武器」,不時在患者頸部刮、拉、掏、撥……他和賀石生密切配合,在手術顯微鏡下小心摘除了硬化的椎間盤和退化增生的骨頭。做骨科手術,醫生的手腳輕重拿捏必須到位。動作輕,怕分離不乾淨;動作重,怕傷及神經及血管。以往透過肉眼難以看清楚的頸椎前路細節,在手術顯微鏡下看得非常清楚,極大地提高了手術操作的精準度。為了支撐被掏空的頸椎,醫生把切下來的骨頭經過小心修剪後,重新裝入鈦合金的融合器,然後再將這個融合器置入患者頸椎。
看著一旁的高清顯示器,骨科吳信波醫生介紹,「這裡,透過硬脊膜可以清楚地看到硬脊膜下極細小的血管搏動。」「相較於骨科其他手術,頸椎手術的確面臨更大的手術風險,但也沒有傳說中那麼可怕,如今這已是骨科的常規手術。」賀石生說,這臺頸椎前路椎體次全切椎間融合內固定手術在顯微鏡下完成,由於手術視野的清晰、操作的精細和止血的準確性,使術中對組織的損傷大大減小,也更有利於患者的恢復。
病雖不「急」危害仍在
頸椎病治療首選理療、藥物等保守治療。賀石生說,大多數患者可通過保守治療獲得滿意效果。「大概有5%左右的患者,是符合手術指徵的。如果不儘早手術,可能會出現不可逆的神經、脊髓損傷。」
網上有很多人稱「頸椎病沒有必要手術」「頸椎病手術更容易出問題」,甚至有很多人「現身說法」:頸椎病手術前還行結果手術以後更嚴重了,所以頸椎病手術不如不手術。賀石生指出,很多患者都是這樣的心理,只要不嚴重到無法生活,就不願意去治療。其實脊柱類疾病雖不是急性、惡性病症,短時間內不會致命,但很多患者卻忽略了一點——危害一直存在。
手術風險真的很大嗎?賀石生解釋說,任何手術都有風險,手術治療就像開車,只要開車就有出事故的風險,但絕大多數時候是安全的。目前,頸椎手術已經很成熟,醫生藉助手術顯微鏡、脊柱內鏡等器械能很清楚看到術區複雜的解剖結構,增加手術安全性,降低風險和併發症。
「低頭族」應注重預防
「在我的門診中,頸椎病患者年齡最小的只有20歲。」賀石生感慨地說。目前,頸椎病的發病率很高,學習強度和壓力大的學生中也出現了不少「歪脖少年」。
「作為一個常見的慢性疾病,頸椎病的治療要關口前移,預防才是最重要的。」賀石生強調,頸椎病預防的關鍵在于堅持。預防頸椎病有很多方法,對上學族、上班族來說,保持良好的坐姿、注意頸肩部的保暖、挑選合適的枕頭都是保護頸椎、預防頸椎病的好方法。同時,他建議定期參加鍛鍊,比如遊泳、打羽毛球、跑步等;但強度過大、運動幅度過大的動作應該避免。如果沒有條件健身,也可以在工作間隙經常做做頸部保健操。低頭族最重要的是避免長時間低頭,平時工作一小時左右就要適當活動頸部,使該處肌肉韌帶得到休息。除了經常動一動,冬季保暖也是必要的,夏天則要避免空調的冷氣直接吹到頸肩部。
賀石生強調,一旦得了頸椎病,不要輕信那些養生機構的營銷廣告,也不要在保健會所隨意按摩拉筋。如果技師操作不當,有可能使頸椎病的症狀迅速加重,甚至會導致癱瘓乃至死亡。
首席記者 左妍
來源: 新民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