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核心論文作者數量限制(北科社評全球學術論文)
2023-04-21 19:06:32 1
中國三大機構表態全面支持論文開放獲取。全球學術「拆牆」運動,有利於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得到更廣泛地傳播,公眾也能從中受益。
文/評論員 柯觀 編輯/吉菁菁
供圖/視覺中國 新媒體編輯/房永珍
長期以來,不管是在全球科學界還是普通大眾中,科技文化的傳播都存在一堵厚重的「圍牆」,這就是由壟斷學術論文的出版集團及資料庫商建立起來的學術論文獲取壁壘。隨著全球學術「拆牆」運動的興起,這道厚重的「圍牆」終於要一點點地垮掉了。
在12月3日至4日舉行的第14屆柏林開放獲取會議上,中國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發布立場聲明,明確表示中國支持OA2020和開放獲取S計劃,支持公共資助項目研究論文立即開放獲取,也就是說,這三大機構將全面支持研究論文免費閱讀。
2018年 9 月,來自 11 個歐洲國家的 11 個研究資助機構啟動了「S 計劃」,該計劃要求所有受資助發表的科研文章到 2020 年要實現開放獲取。
對期刊出版商和資料庫商而言,這自然不是什麼好消息,他們端了這麼多年的「金飯碗」將會面臨很大的挑戰。但是不管是對科學共同體還是廣大社會公眾而言,這是學術論文開放獲取運動一場巨大的勝利。
▲很多學者、高校師生所面臨的問題是:如果你不想為一篇論文付費,那麼你的合法選擇其實不多
這種學術的「圍牆」霸道的地方還在於,論文資助方獲取相關論文信息或者查詢也得付出昂貴代價,譬如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了發表在國際期刊上的大約 70%的中國研究論文,但還是必須以全價或高價購買這些文章。有國內專家認為,「這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都是錯誤的」。另外,很多時候就是論文作者查詢自己的學術論文也得支付不菲的費用。
從傳播的角度而言,這種論文收費的方式也讓眾多領域形成了一個個密閉的空間,呈現出與社會大眾完全割裂的狀態。在科學技術領域,眾多先進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或者能夠為社會公眾周知的技術也得不到廣泛傳播,從而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制約。而一些關於社會認知、文化等方面的論文,閱讀查詢藩籬的形成,也阻礙了文化的溝通和交流。有價值的學術論文擴散範圍越大,產生的影響越大,人為地阻礙其傳播,價值就會大打折扣。
學術論文不對社會公眾開放,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是違背道義的。在世界範圍內,絕大部分學術研究都是來自於政府的科研經費或者各種形式的資助,而這些錢都是來自於屬於納稅人的社會公眾。按照這樣的邏輯,相應的研究成果為社會公眾共享和利用才符合社會道義。當然,一些特殊的、不能或者不便於暫時公開的學術論文可以不列入這個行列。
如今,學術論文公開獲取也是一種世界性的潮流。2018年上半年,《自然》雜誌刊登的一份報告顯示,幾乎半數被搜索的學術論文都可以免費合法地下載,並且開放獲取是未來的趨勢。
對科學界而言,學術論文公開的巨大好處是,除了減少昂貴的支出以外,這種開放可以讓相關文章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讓更多的社會公眾了解一些最近的科技研發信息和動態,並為一些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創造更好的輿論環境,這不管是對研究者本人還是相關研究機構來說,也都是極為有利的。
當然,全球學術「拆牆」是個艱難的過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國際上,長期以來由於一些論文出版商、資料庫商的做大形成壟斷,其依靠壟斷的價格和經營使學術期刊成為盈利的手段,打破現在的利益格局還需要整個國際學術界的努力。
在中國國內,中國相關部門和學術機構倒是可以率先做出開放。2016年12月3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牽頭承建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正式上線。這是一項由國家投入的公益工程,由國家免費向公眾提供學術資源,受到了學術界和廣大社會公眾的普遍歡迎。這應該成為中國學術「拆牆」行動的一個經典範例。■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製: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
歡迎朋友圈轉發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
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違者必究
閱讀更多權威有用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動,請下載「科學加」客戶端。蘋果用戶可以在App store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安卓用戶可以在應用寶、360手機助手、豌豆莢、華為、小米等應用市場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