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與數字(古詩話體育16)
2023-04-22 04:52:28 3
李慶洪
走繩是一種高難度的平衡運動,類似現代雜技中的走鋼絲。東漢時西域的繩伎已在皇宮中演出,隋唐以後高空走繩日趨成熟,宋代、遼金時代仍有發展。繩伎在清代由前代太常寺管理改為武備院管理,並由絲繩改為銅繩或麻繩。維吾爾族的「達瓦孜」吸融了中原繩伎的精華,形成其獨特的風格,成為中華民族雜技藝園中的奇葩。
漢代繩伎稱之為「走繩」或「履索」等。藝人先相隔一定距離埋兩根立柱,柱子兩頭安轆轤繫繩,繩子用轆轤卷緊,使之繃直如弦。藝人在繩子上表演各種雜技動作,或獨來獨往,翩翩起舞;或兩人對舞,中路相遇側身而過;或在繩子上走高蹺、疊羅漢,險中更險。張衡在《西京賦》中說,」走索上而相逢」。唐學者李善註:「索上長繩系兩頭於梁,舉其中央,兩人各從一頭上,交相度,所謂舞絙者也。」
明人田藝蘅有《觀舞絙妓示座客》詩云:「彩繩凌漢架,美女步虛行。 獨立停鸞穩,雙飛去燕輕。倒垂身若墮,偃臥體無傾。 似蝶和花落,如猿得樹爭。」《晉書·樂志》云:後漢天子受朝賀,舍利從西來,獻於殿前,「以兩大繩系兩柱頭,相去數丈,兩倡女對舞,行於繩上,相逢切肩而不傾。」這裡記述的是雙人在繩上表演。正如宋代詩人艾性夫《贈繩伎》的描寫:「絕藝當場萬目傾,兩竿朽索半空橫。反提雙女摩肩過,仰射孤鴻信腳行。膽似子龍身裡滿,體如飛燕掌中輕。弄潮已嘆吳兒險,更有人從死處生。」
清王士慎書《觀繩伎詩軸》
山東沂南漢畫像石《宴樂圖》中有三人在繩上表演,兩端各有一人作走舞動作,繩中間一人兩手握繩倒立。在一根繩上做手倒立,這已是一個高難度的驚險動作了;更為怵目驚心的是,在繩子下面的地上,反插了幾把鋒刃向上的尖刀,跌落下去就要被刺傷甚至有生命的危險。表演者履險如夷,顯示了熟練的技巧。
唐代民間的走繩活動,多在清明節前後舉行,表演者大多是女藝人,年輕貌美,體態輕盈,打扮入時,婀娜多姿。她們「從繩端躡足而上,往來倏忽之間,望之如仙,有中路側身相遇而過,有著屐而行之,從容俯仰者;或以畫竿接脛,高五六尺;或踏肩蹈頂至三四重;既而翻身擲倒至繩,往還曾無蹉跌。」(《全唐文紀事》)中唐詩人劉言史,一次在鎮守潞州(今山西長治)的李夷簡舉行的宴會上,觀賞了走繩藝人的精彩表演,即席寫下一首七言古詩《觀繩伎》。從詩中可知女藝人的高超技藝:在三四人高的繩索上背著行走,步伐還要和著音樂的節拍;從兩邊朝她拋彈丸扔短劍,均被她側身躲過,轉身換步是何等輕盈。突然身體一閃似將跌下,卻又穩穩地坐在繩子上,上萬名觀眾緊張得寒毛豎起;驚險的動作接連不斷,從繩子上倒掛著好似垂柳一般。詩云:
泰陵遺樂何最珍,彩繩冉冉天仙人。
廣場寒食風日好,百夫伐鼓錦臂新。
銀畫青綃抹雲發,高處綺羅香更切。
重肩接立三四層,著屐背行仍應節。
兩邊丸劍漸相迎,側身交步何輕盈。
閃然欲落卻收得,萬人肉上寒毛生。
危機險勢無不有,倒掛纖腰學垂柳。
下來一一芙蓉姿,粉薄鈿稀態轉奇。
坐中還有沾巾者,曾見先皇初教時。
詩的首句所言「泰陵」乃唐玄宗陵,可知末句「先皇」指唐玄宗。因為走繩在唐玄宗時最為盛行,每年八月五日 「千秋節」在宮中多有演出。《封氏聞見記》卷六有「繩妓」條就作過詳細記載:「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御樓設繩妓。若先引長繩,兩端屬地,埋鹿盧 以系之。鹿盧內數丈,立柱以起,繩之直如弦。然後妓女以繩端,躡足而上,往來倏忽,望之如仙。有中路相遇,側身而過者,有著屐而行,而從容俯仰者。或以畫竿接脛,高五六尺,或蹋高蹈頂,至三四重,既而翻身擲倒,至繩還注,曾無蹉跌。皆應嚴鼓之節,真奇觀也。衛士胡嘉陵作《繩妓賦》獻之,辭甚宏暢。玄宗覽之大悅,擢拜金吾倉曹參軍。自寇氛覆蕩,伶人分散,外方始有此妓,軍前宴會,時或為之。」
唐舞繪——神娃登繩弄玉
這裡記述的是公元736年夏曆八月五日,是唐玄宗51歲壽辰,皇宮御樓前設宴慶祝並有走繩表演。先扯出一根長繩,兩頭搭在地上,埋兩個轆轤,系住繩子兩端。轆轤中間有好幾丈遠,立起柱子把繩子撐起來,再轉動轆轤把繩子拉直,繩子繃直就像琴弦一樣。然後藝妓從繩子兩端,踮起腳尖上去,來回行走飄飄悠悠,望去就像仙女一樣。她們伴隨著鑼鼓的節奏自如地表演,或者在繩索中間相遇,彼此側身而過;或者在繩索上隨意俯仰,輕盈矯捷;或者一人站在繩索上,讓另一人用腿承接六尺高竿子的頂端,然後連竿帶人舉起來;或者一人承託一群相互站在肩膀或頭頂上的表演者,層層疊疊三四重,如同孔雀開屏一樣,然後依次翻身落在繩索上,不出一點差錯。
衛士胡嘉隱觀看表演後作《繩妓賦》獻上,說唐玄宗舉辦繩伎活動,不是「玩人喪德」,也不是「悅彼姝者子」,而是「猶君之從諫則聖,伎之從繩則正;惟伎可以為制節,繩可以為龜鏡」,「奇伎兮忽還天上而不可見,繩繩兮道之遠兮不可明」。這樣巧妙地利用「繩」字作文章,就把唐玄宗的耳目之娛粉飾成具有深遠意義的政治活動。唐玄宗大為欣賞,將作者「擢拜金吾衛倉曹參軍」。一個小小的衛士,借題發揮正和皇帝心意而被提拔,如此選用軍事人才可謂新奇。但是,自從安史之亂以後,藝人都被遣散,外國才有這種藝人。只有在軍營裡或舉行盛大宴會時,有時才表演一次。
在走繩演出中加演其他雜技項目,是唐代走繩技藝的一個特點,如穿木屐走繩、踩高蹺走繩、在高懸的繩上表演人疊人的疊置技藝等。目前保存在日本已有八百年歷史的古代畫卷《信西古樂圖》(又名《唐舞繪》),描繪了唐代傳入日本的百戲節目。這幅圖是描繪走繩技藝的,繩上的三位女演員都穿著高跟木屐,其中一個人手執火把,另兩人表演手技拋球。此後各個朝代,凡遇盛大宴會或慶典,也多有走繩表演。
伎兒欲誇眾,喜佔衢路交。
擊組不厭長,縛竿不厭高。
空中紛往來,巧捷如飛猱。
卻行欠膚寸,倒掛連秋毫。
參差有萬一,虀粉安可逃。
錢刀不盈掬,身世輕鴻毛。
徒資旁觀好,曹偶相稱褒。
豈知從事者,處之危且勞。
從北宋政治家司馬光的這首《走索》詩看,當時的表演是在人流聚集的交通要道處進行的。《武林舊事》記載南宋時清明節前後遊西湖盛況時就寫道:「蘇堤一帶,桃柳濃陰,紅翠間錯,走索,驃騎,飛錢,拋球,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躍圈,斤鬥及諸色禽蟲之戲,紛然叢集。又有買賣趕集,香茶細果,酒中所需。而彩妝傀儡,蓮船戰馬,餳笙和鼓,瑣碎戲具,以誘悅童曹者,在在成市。」可見蘇堤上有百戲、雜技的表演,可見走索在民間已很盛行,並延續幾百年。清代杭州秀才俞蒼石《觀繩伎》云:「一線騰身險復安,往來不厭幾回看。笑他著腳寬平者,行路如何尚說難? 」詩人別具匠心,由雜技演員履險如夷想到慨嘆世事艱難的人,勸誡他們平心知足,樂觀處世。這種構思,不能不說新穎深刻。
清代民間雜伎活動有了較大的發展,除了城鄉各地經常有藉以謀生的「雜耍把戲」演出外,集市、廟會和節日裡常有雜伎演出;有些演出還融合了雜伎、舞蹈與戲曲,使之更加引人入勝。清人梁玉繩有《走索行》,寫專業藝人在橋邊表演,走繩技巧之高超:「橋邊絲繩爭牽引,約以銅環束縛緊。纖柔兩手執沙囊,步武安閒初不窘。一往一來快於馬,或前或卻捷於猱。忽然倒掛恣輕矯,鉤住絲繩腳尖小。移時復見騰空來,微微輕汗暈紅腮。從容旋把雲鬟整,欲下不下還徘徊。」
曾樸《孽海花》
清末民初小說家、出版家曾樸《孽海花》第六回中有一段關於走繩表演的描寫:「繩戲場設在大廳的軒廊外,用一條很粗的繩緊緊繃著,兩端拴在三叉木架上。那時早已開演。只見一個十七八歲的女子,面色還生得白淨,眉眼也還清秀,穿著一件湖綠色密紐的小襖,扎腿小腳管的粉紅褲,一對小小的金蓮,頭上包著一塊白綢角形的頭兜,手裡拿著一根白線繞絞五尺來長的杆子,兩頭繫著兩個有黑穗子的小球,正在繩上忽低忽昂地走來走去,大有矯若遊龍、翩若驚鴻之勢。堂下胡琴聲咿咿啞啞的一響,那女子一壁婀娜地走著,一壁囀著嬌喉,靡曼地唱起來。」表演者「是一班粵西來的跑馬賣解的,裡頭有兩個雲南的苗女,走繩的技術,非常高妙,能在繩上騰踏縱跳,演出各種把戲。」清代詩人嚴允肇的《觀繩妓作》,描寫了走繩女藝人歌舞俱佳、技藝超群的精彩演出。詩云:
長繩罥竿高百尺,楊花雪落城南陌。
美人冉冉化行雲,細榖輕絝望空擲。
冶袖雙開舒錦臂,婆娑往來若平地。
盤中小試飛燕舞,樓上驚看綠珠墮。
回眸顧盼無限情,空裡忽聞環珮聲。
天風吹入碧雲去,始覺仙骨姍姍輕。
輕軀上下無斷續,舞罷腰肢新結束。
燕釵墮地悄無聲,背立當窗鬢雲綠。
抱得秦箏寫春怨,歌唇宛轉吳趨曲。
吳歌楚舞絕可憐,誰家笑擲珊瑚鞭。
據《清實錄》載,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宮中設元宵火戲,「葉爾羌諸回城入覲伯克等皆奉旨與觀。回部銅繩伎亦至此獻藝,乾隆帝甚悅,與詞臣共賦「觀回部繩伎聯句」詩。」因其「繩伎」來自於西北回民聚居的地方,如陝西、甘肅、新疆等地,故稱之為「回部繩技」 或「回人繩伎」。清代藏書家汪啟淑《水曹清暇錄》卷十三有「回部繩技」條云:「回部平定後,奉正朔,歲納貢,更獻其繩技之戲。予曾見之,矯捷幻變,實有可觀。
程晉芳有《回人伎》樂府一篇,形容酷肖,且寓規戒,洵是傳作。」 程晉芳是乾隆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他有一首長詩《回人伎》詩,對於「回部繩技」作了惟妙惟肖的描述。其中有句云:「上竿手足皆放空,一身盤旋隨迴風。又向竿頭施軟索,天高地虛難立腳。」「一人猶曰繩可勝,更三兩人以次升。或相擊刺或揖讓,往來在換交肩肱。」將兩三個人同時走索,並在繩索上表演格鬥和禮讓的驚險狀況,都一一記錄在詩中。
關於回部繩伎與內地走索的不同和特點,清代詩人、史學家趙翼《簷曝雜記》卷一有「回人繩伎」條作了介紹:「 回人有能繩伎者,與內地不同。內地走索之法,椓兩竿於地,以索平繫於竿,而人往來其上耳。回人則立一木高數丈者,其顛斜系長綆屬於地。回人手橫一木,取其兩頭輕重相等,不致欹側,則步綆而上,直至木之顛,並翹一足,而僅以一足踏於綆,口唱歌,良久始下。真絕技也!」內地的走索,是在一根水平的繩索上行走,相對比較容易。「回人繩伎」是在一根斜著的繩索上行走,難度顯然較大。今維族「達瓦孜」也是回部繩伎之一。
達瓦孜
「達瓦孜」一詞維吾爾語的意思是「高空走大繩」,是維吾爾族傳統的民間雜技表演藝術。傳統的達瓦孜藝人是赤腳表演,靠腳上常年走出來的繭子和繩子接觸的感覺掌握平衡。在繩上,達瓦孜藝人不僅可以表演前進、後退、蹦繩等簡單的技巧,還可以表演蒙眼走、盤腿坐繩、騎繩等高級技巧。有的時候,他們還故意假裝單腳或者雙腳踩空,像是要摔下來,卻在下落的瞬間,雙腿夾繩,安然無恙。那時候的表演者不系安全繩,手中也沒有幫助平衡身體的長木竿,這其中的風險可想而知。
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6年)進士祁韻士, 32歲時任國史館纂修官。曾被謫戍伊犁,期間實地考察、潛心研究新疆的歷史、地理和風土人情,編寫出了一系列有關西北史地的著作,並由此成為西北史地學的奠基人。他的百首《西陲竹枝詞》中也有一首《繩伎》,詩中原有夾註:「回人善為踏繩之技」。詩云:
尋橦度索巧無雙,傳自花門遠部降。
孑孑孓孓多少態,熟能矯捷力能扛!
1996年6月初稿 2004年8月修改
2008年收入《中國古代體育詩話》
2008年出版《中國古代體育詩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