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丹(每日一字丹)
2023-04-22 01:57:11 1
20世紀70年代,一首革命歌曲《山丹丹開花紅豔豔》,曾經唱響了大江南北。歌詞描寫了紅軍長徵勝利抵達陝北時,正逢山丹丹花開的動人情景,表達了陝北人民對紅軍到來的喜悅歡樂之情。歌曲中的山丹丹花,又名紅百合,因花色鮮紅、生命力強而著稱,從而被用來象徵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象徵似火的革命熱情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甲骨文字中,「丹」是個會意字,字形的外框像礦井形,裡邊的一橫是加上的符號,表示那裡有硃砂。《說文解字》中說:「丹,巴越之赤石也。」丹字本義是指巴郡、南越地區出產的硃砂。由於硃砂是一種紅色的礦石,丹又引申出紅色或以紅色塗物的義項。
古代生活中,人們最早用赤銅礦染丹色,後來用硃砂,周代開始用茜草的根,後來用紅花染色,發展出了極為豐富的紅色系列。因此,光是用來形容紅色的字,就有丹、朱、赤、絳、紅等。它們有什麼不一樣呢?從紅的程度來看,赤是紅,絳是深紅,朱是大紅。由於朱是大紅,古代把它視為正色。丹是丹砂的顏色,是一種鮮紅色,比赤更淺些。紅是赤白色,也就是淺紅。按照深淺的次序,這五種顏色的排列是:絳、朱、赤、丹、紅。
中國文化裡,對丹色有特別的好感。歷代帝王對它都青睞有加,例如唐代詩人楊巨源的《同太常尉遲博士闕下待漏》中有一句「沈沈延閣抱丹墀,松色苔花顥露滋」,其中丹墀指的就是宮殿前的紅色臺階;清代詩人查慎行在褒揚王陽明的《王文成紀功碑》中說:「首從伐叛敘始末,繼舉神武歸丹宸。」其中丹宸最初指的是宮殿,後來又引申指朝廷。宮廷殿宇當然是帝王的專利,但是對於一般官宦和普通民眾來說,丹的鮮紅同樣備受喜愛,例如曹植《洛神賦》中「丹唇外朗,皓齒內鮮」,說的是洛神俊秀的臉龐上,秀朗的唇線丹紅明豔,潔白的牙齒如珠似玉。這樣的眉眼,怎一個美字可以盡意!
古人心目中,丹的鮮紅不僅限於外表,更可用來指代內心的忠貞。古詩詞中,詩人詞人常以「丹心」來作比自己對國對民的一片赤誠:被貶嶺南七年的蘇軾,獲悉自己北還的喜訊後,想到因自己而受牽連仍貶謫在筠州的弟弟蘇轍,提筆給他寄詩一首《過嶺寄子由》,「一片丹心天日下,數行清淚嶺雲南」,以自己之經歷勉勵蘇轍,只要自己能忠於國家、忠於百姓、潔身自好,總有一天能夠沉冤得雪,得到世人認同。幾十年後,南宋愛國詩人陸遊,面對外敵入侵,因堅持出兵北徵而一再遭到貶官,他始終不灰心,在《金錯刀行》中寫道:「千年史策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到了南宋末年,文天祥臨危受命,擔任丞相,出使蒙古軍營談判,被元軍統帥伯顏扣留。南宋滅亡,元朝以保留丞相位置勸降,文天祥大義凜然,不肯投降,後從容就義,留下了不朽的《正氣歌》,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這樣的丹心,自古以來都被中華兒女所珍視。《呂氏春秋·誠廉》中說:「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是說堅硬的石塊可以被擊破打碎,但是它堅硬的本性不會改變;赤紅的丹砂可以被研磨減損,但是它赤紅的本色不會改變。對於人來說,名節操守不容玷汙,理想志向不可動搖,就像石頭的堅硬、丹砂的赤紅一樣不可改變。因此,從「大節仰忠貞,存氣吐虹霓」的屈原,到「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曹植,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王昌齡,到「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理想信仰、講民族氣節,丹心一片、捨身報國的義士豪傑、民族英雄不勝枚舉,他們用行動告訴我們,什麼叫做「安危系天下,何必論死生」,什麼叫做「願剖丹心出,精神照後人。」
一個人能否保有一顆丹心,關鍵在於理想是否遠大,信仰是否堅定。心如丹之赤,行如石之堅。檢驗理想信念是否像石頭的堅硬、丹砂的赤紅,不是靠說,而是靠做;不是一陣子,而是一輩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