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為正義的霸主是誰(最為正義的霸主)
2023-05-15 21:32:11 1
談及春秋戰爭,戰國孟子將之定性為「春秋無義戰」,根本原因在於儒家認為「禮樂徵伐自天子出」,而春秋時「禮崩樂壞」,諸多戰爭都是發自諸侯,即「禮樂徵伐自諸侯出」,以儒家的標準去衡量,自然也就沒有正義的戰爭了。
然而如果換一個標準,以中華民族的利益來看,春秋時期無疑存在不少正義戰爭,其中最為正義的當屬齊桓公,春秋五霸的第一位,這是一位拯救華夏民族於危難之中的大英雄,其所提出的口號後來還被近代日本借用。
2600年前,華夏文明危在旦夕
西周晚期,戎狄磨刀霍霍,多次入侵西周,還曾逼得周懿王遷都。百餘年後,周幽王時,西周爆發內亂,在申侯等漢奸帶路下,戎狄攻破鎬京,滅亡了西周,殺死了周幽王、褒姒、姬伯服等。在此之後,周平王東遷洛陽,似乎戎狄問題已經平息,但其實戎狄入侵遠未結束,給華夏諸國帶來了巨大災難。
作為天下共主的西周,被戎狄滅亡後,諸侯人心惶惶。但還沒等華夏諸侯緩過來,戎狄又掀起了新一輪入侵,而華夏諸侯也無力抵擋接下來的入侵:
位於河北平原代地和滹沱河流域的代國與中山國,就是狄戎在此期間建立,其中中山國被譽為「戰國第八雄」;戎狄已經深入中原,位於河南安陽、鶴壁一帶的衛國,其國君衛懿公被戎狄殺死,據說被吃的只剩下肝臟,衛國被攻破,只剩下5000人寄居在曹國苟延殘喘;中原大國晉國四周都有戎狄勢力,燕國慘遭戎狄入侵等等。
當時南方楚國不斷北進,試圖飲馬黃河,北方戎狄不斷南下,華夏文明在南北夾擊之下危在旦夕,即將被蠻夷擊穿,恰如《公羊傳》記載的「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
周室無力,齊桓公挺身而出
在此危機時刻,必須要有人挺身而出,組織華夏諸國齊心抗擊戎狄,各自為戰後果不堪設想。但當時東遷後的周王室,不僅威望大跌,而且實力衰弱,根本扛不起抗擊戎狄的大旗。幸運的是,齊桓公在管仲的建議下挺身而出,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號召諸侯一起「攘夷」,向入侵的戎狄宣戰,成為抗擊戎狄的中流砥柱,保住了多個諸侯國,比如以下三件事:
首先,山戎大規模入侵燕國,燕莊公節節敗退,不得已向齊國求救,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為號召,組織兵馬向山戎大舉反攻,最終不僅打敗山戎,還滅掉了孤竹、令支,保全了燕國。
其次,戎狄大規模入侵刑國,齊桓公組織齊、宋、曹三國救援刑國。戎狄退兵之後,考慮到刑國距離齊國太遠,距離戎狄太近,於是齊桓公就幫助刑國搬遷到了夷儀(今聊城西南)。
第三,戎狄又一次入侵衛國,齊桓公考慮到衛國已滅、衛君已死,需要重建國家,於是在楚丘幫助衛國築新城,使衛國在黃河南岸重建國都。
如果按照儒家的標準,沒有周王室的號召就不能出戰,出戰就是「不義」之戰,那麼當時很多諸侯們只能等死,等著被戎狄各個擊破。但如果站在華夏文明角度,齊桓公所進行的不少戰爭,無疑都是正義之戰,所以孔子才會說「微管仲,吾披髮左衽矣!」也就是說,沒有齊桓公和管仲,華夏文明恐怕會就此滅亡了。
另外,齊桓公的「尊王攘夷」,後來被近代日本使用,日本倒幕派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推翻了德川幕府統治,由此開啟了明治維新改革。
五霸之中,齊桓公最為「正義」
面對戎狄入侵,諸侯的反擊其實早已開始,但卻是自發行為,沒能像齊桓公這樣。更重要的是,大諸侯或許還可以抵擋戎狄入侵,但中小諸侯卻無力抵擋,甚至因為戎狄入侵,引發大諸侯趁機吞併中小諸侯,比如晉獻公時「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
當時的晉國、秦國,都是從自身利益出發打擊戎狄,甚至只是將戎狄驅逐到其他地方,禍害了其他國家,有些「以鄰為壑」的味道,即將戎狄往其他地方趕,只要不禍害自己就行。比如,陸渾戎原本在西部地區,但公元前638年被秦國趕到洛陽,當時洛陽是周天子所在,秦人為何將陸渾戎趕到洛陽?
至於後來的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等春秋霸主,更多的是爭名奪利,他們發動的戰爭無論怎麼看都談不上正義與否。
因此,春秋五霸中的齊桓公,號召並組織諸侯打擊戎狄,無疑是最為正義的一個,也是外戰第一的霸主。同時,正是因為齊桓公「尊王攘夷」的號召,形成全民喊打戎狄,才助推諸國徹底解決戎狄問題。
總而言之,如果從儒家角度來看,可以說是春秋無義戰,但如果從華夏角度來說,春秋其實還是有很多正義之戰,除了齊桓公之外,還有鄭莊公等抗擊異族。
更重要的是,站在什麼角度看待春秋戰爭,就能得出正不正義的不同結論,這對於認清當今世界戰爭的性質也有借鑑意義。
參考資料:《左傳》、《史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