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結夏安居是什麼時間(佛教常用名詞結夏安居)
2023-05-15 08:41:38 2
結 夏 安 居
在佛教中,農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期間,稱為結夏安居,圓滿結束的日子稱為解夏。
由於印度地處亞熱帶地區,悶熱多雨,夏天的雨季長達三個月,蟲蟻繁殖迅速,草木生長繁茂,出家人為避免出外託缽行化時踩傷蟲蟻與草木之新芽,招引世人譏嫌,於是規定在雨季裡避免外出,聚居一處,安心修道,稱為「結夏安居」。佛陀時期沒有寺院,出家人都是居無定所,但每年在雨季,佛陀的常隨弟子們,都會集中在一起,跟隨佛陀共住三個月,聽聞佛陀講法。在《長阿含經》卷二《遊行經》、《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九等,記載佛陀與弟子安居修行的事跡。
安居時必須劃定區域以為結界,僧眾不必外出託缽,日常生活所需皆由信徒供養。若無重大事故,不可走出界外,應集中一處,精進禪坐修行。安居的地點並無一定,小屋、樹下、山窟、聚落等處皆可。據《五分律》規定,不可在無救護處、塚間、空樹、露地處等安居,恐毒蛇、虎豹之類的侵襲。
中國安居制度雖承襲於印度,但並非完全沿用,有部分變通之處。古德按氣候及風俗民情的實際狀況而定,一般以每年的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為安居期,又稱雨安居、結夏、坐夏、坐臘、結制等。
中國行安居的制度開始於姚秦時代,其時由於《十誦律》、《廣律》等經典詳細解說安居的作法,中國僧人乃依之而行結夏。唐宋以降,安居制度逐漸成為禪宗叢林道場的清規之一。此外,叢林寺院參照「結夏」的制度,以每年十月十六日到翌年正月十五日間,也進行「冬安居」。近代有些寺院道場更進一步實行「結冬參禪」、「結夏講經」的「冬參夏講」制度。
安居期中,如遇下列情形,始可遷移,否則犯戒。即:一、起火燃燒;二、毒蛇騷擾;三、水淹;四、國土不準處;五、盜賊;六、眷屬騷擾處;七、有女難處等。
安居圓滿則稱為解夏、解制或安居竟。據《四分律》卷四十三〈迦絺那犍度〉載,安居結束時應作自恣。即安居九十日的最後一晚,大家仍齊聚一堂,檢討各人在三個月期間,言行有無違反戒律,也可互相指出對方的錯失。若有犯戒者,則要當眾懺悔,這一天就稱為僧自恣日或佛歡喜日。
,